更多“怎样从四禅进入五定?”相关问题
  • 第1题:

    怎样在礼佛时与动中禅结合?


    正确答案: 礼佛的时候,清楚地觉察礼佛的整个动作过程。如正在合掌、正在弯腰、屈膝、俯身、跪下...。礼佛不要求快,也不要求数量。把注意力放在明显的动作上面,身心柔软,清醒明觉的礼佛,就是开发明觉。应用得当的话,半个小时的礼佛功夫不得了。

  • 第2题:

    初禅的五禅支是什么?


    正确答案: 寻、伺、喜、乐、一心。
    ①寻:找一个让心安止在上面的方法。简单易行,随时随地可用功的方法最好,佛介绍出入息念最殊胜。(出入息念,把心安止在呼吸上,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鼻头、丹田,或小腹上。丹田的位置比较明显,随着呼吸的进出,丹田会一起一伏,容易觉察。
    ②伺:在找到的方法上用功,全心投入,守住不变。
    ③喜:伺稳定下来,气息平稳,身心放松,自然产生欢喜的感觉,这是身体本能的正常反应。
    ④乐:当喜的感受持续不断,渐渐减弱,趋向平稳、微细,继续保持放松和不迎不拒的状态,乐觉支便产生。喜觉支表现粗大、起伏明显,如喜形于色,欢心跳跃;乐觉支表现微细、安详、心旷神怡。乐觉支持续不断,就进入了禅悦为食的状态。
    ⑤一心:心念集中不散乱,一心一意在一个境界上,坚定不移,不动不摇。

  • 第3题:

    狂禅是怎样产生的?


    正确答案: 一些人认为“无相修行刹那间”,不立文字,从果地起修,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然而没有闻思基础,没有去体悟“无常、无我”的法印,结果落入我是、我能的意思食和识食里,于是越修我慢越大,形成狂禅。这种人喜欢与别人比境界,较量高低,狂妄自大。

  • 第4题:

    初禅到四禅属于哪一界?五定到八定属于哪一界?


    正确答案: 初禅到四禅属于色界。
    五定到八定属于无色界。

  • 第5题:

    乘客从端墙进入隧道时的处理程序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1)值班站长应:
    持对讲机、电筒及穿荧光衣和公安到隧道寻找下轨的乘客;
    要特别注意渡线、存车线、污水泵房等藏身地方;
    找到乘客后通知站控室,线路出清,恢复正常运行;
    报告行调:事故处理完毕;
    如未找到进入隧道的乘客,出清线路后报告行调,按行调的指示执行。
    2)值班员
    在LCP控制盘上按压紧急停车按钮或扣车按钮;
    报告行调,通知公安、邻站;
    安排人员守护两边端墙门;
    得到行调同意下轨道找人后打开隧道照明灯,做好站台防护;
    通知站内各岗位的员工,控制进站的客流;
    接到线路出清在LCP控制盘上取消紧急停车或取消扣车;
    通知邻站取消扣车;
    通知各岗位恢复正常。
    3)站台岗(站务员或保安)应:
    持对讲机、电筒及穿荧光衣值班站长到隧道寻找下轨的乘客;
    发现乘客后与其返回就近的车站站台;
    把进入隧道的乘客交公安处理。

  • 第6题:

    怎么样才能进入有觉有观的初禅?


    正确答案: 处在觉、观的情况下,初学难免背后有一个预期心,慢慢体会这是正常自然的现象,你只要是溶入在觉、观、喜、乐、一心的初禅,当下越放松、越清醒、越明觉,越容易体会到觉、观、喜、乐、一心,就是要体会到放松的重要。在有所得、有所求、很用力的情况下,没办法进入初禅,你要越放松体会到放松的要领,然后慢慢才能够体会所谓的无为法。

  • 第7题:

    问答题
    初禅的五禅支是什么?

    正确答案: 寻、伺、喜、乐、一心。
    ①寻:找一个让心安止在上面的方法。简单易行,随时随地可用功的方法最好,佛介绍出入息念最殊胜。(出入息念,把心安止在呼吸上,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鼻头、丹田,或小腹上。丹田的位置比较明显,随着呼吸的进出,丹田会一起一伏,容易觉察。
    ②伺:在找到的方法上用功,全心投入,守住不变。
    ③喜:伺稳定下来,气息平稳,身心放松,自然产生欢喜的感觉,这是身体本能的正常反应。
    ④乐:当喜的感受持续不断,渐渐减弱,趋向平稳、微细,继续保持放松和不迎不拒的状态,乐觉支便产生。喜觉支表现粗大、起伏明显,如喜形于色,欢心跳跃;乐觉支表现微细、安详、心旷神怡。乐觉支持续不断,就进入了禅悦为食的状态。
    ⑤一心:心念集中不散乱,一心一意在一个境界上,坚定不移,不动不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怎样从四禅进入五定?

    正确答案: 放下色界所缘的地、水、火、风,从中做一个置换,让心溶入到空里。从有限的空,再放大到无边无际的空,即是进入五定“空无边”。感觉到自己的心量无边,无挂无碍,能含容一切,即是进入六定“识无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狂禅是怎样产生的?

    正确答案: 一些人认为“无相修行刹那间”,不立文字,从果地起修,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然而没有闻思基础,没有去体悟“无常、无我”的法印,结果落入我是、我能的意思食和识食里,于是越修我慢越大,形成狂禅。这种人喜欢与别人比境界,较量高低,狂妄自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船舶进入冰区时,为安全起见:().
    A

    宜从冰区下风侧进入,涌浪较大或横风五级以上可以进入

    B

    宜从冰区上风侧进入;涌浪较大或横风五级以上不宜进入

    C

    宜从冰区上风侧进入;涌浪较大或横风五级以上可以进入

    D

    宜从冰区下风侧进入,涌浪较大或横风五级以上不宜进入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禅宗六祖是()。慧能主张“顿悟”,为南禅;()主张“渐悟”,为北禅。后来北禅衰落,南禅成为禅宗主流,并分成“五家七宗”,流传很广。

    正确答案: 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神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要修四禅八定呢?

    正确答案: 因为我们那个“自我”,那个“本尊”,是游走三界,如果你要追它,追的很厉害的时候,它就要躲到“无色界”里面去。它躲进无色界里,它是来无影、去无踪,如果你没有“无色界”的禅定力,以及禅定的经验,不容易看到本尊的影子,它不容易被发现。所以,我们要体验经历过色界、无色界、能看到它的味患离,又有照见诸结,那个本尊就无所遁形,那个色界贪,无色界贪才能够断,这是一个重要的必经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禅修一定要求深定吗?


    正确答案: 修定不是目的,是手段,不必求深定。修定的目的:
    1.为了体悟无常、无我的法印。
    2.了解什么是三界。有了入三界的经历,才能走出三界。

  • 第14题:

    为什么不能贪爱四禅八定呢?


    正确答案: 因为四禅八定是通过有为法,是自我认真修行而有的,也是无常变化的,只要贪爱就有苦。另外,四禅八定是工具,不是目的。通过修四禅八定,了解三界,以便更能够深观自我的影子,最后断除深层的我慢。

  • 第15题:

    为什么要修四禅八定呢?


    正确答案: 因为我们那个“自我”,那个“本尊”,是游走三界,如果你要追它,追的很厉害的时候,它就要躲到“无色界”里面去。它躲进无色界里,它是来无影、去无踪,如果你没有“无色界”的禅定力,以及禅定的经验,不容易看到本尊的影子,它不容易被发现。所以,我们要体验经历过色界、无色界、能看到它的味患离,又有照见诸结,那个本尊就无所遁形,那个色界贪,无色界贪才能够断,这是一个重要的必经过程。

  • 第16题:

    设备润滑的()制度是保证搞好润滑工作的有效方法。

    • A、三定管理、五过滤
    • B、三定管理、四过滤
    • C、五定管理、三过滤
    • D、五定管理、四过滤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禅宗六祖是()。慧能主张“顿悟”,为南禅;()主张“渐悟”,为北禅。后来北禅衰落,南禅成为禅宗主流,并分成“五家七宗”,流传很广。


    正确答案: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神秀;

  • 第18题:

    问答题
    为什么不能贪爱四禅八定呢?

    正确答案: 因为四禅八定是通过有为法,是自我认真修行而有的,也是无常变化的,只要贪爱就有苦。另外,四禅八定是工具,不是目的。通过修四禅八定,了解三界,以便更能够深观自我的影子,最后断除深层的我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怎样在礼佛时与动中禅结合?

    正确答案: 礼佛的时候,清楚地觉察礼佛的整个动作过程。如正在合掌、正在弯腰、屈膝、俯身、跪下...。礼佛不要求快,也不要求数量。把注意力放在明显的动作上面,身心柔软,清醒明觉的礼佛,就是开发明觉。应用得当的话,半个小时的礼佛功夫不得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初禅到四禅属于哪一界?五定到八定属于哪一界?

    正确答案: 初禅到四禅属于色界。
    五定到八定属于无色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修四禅八定的目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实际经历色界是什么、无色界是什么。
    ②帮助内心澄静,以便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正观。
    ③内心澄静有助于反观,照见诸结缚进而断除我慢、证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久闻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大名,他对书法是怎样认识的?

    正确答案: 《画禅室随笔》是董其昌谈论书画的重要著作。在书中,他认为书画和佛家的禅是息息相通的,所以取了这个名字,譬如他在《论用笔》一篇中所说:“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揭示本质的话),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无等等咒”就是佛教用语,其意即为最高级的能起神奇效用的咒语。“结字得势”一句,是董其昌论书的要言之一。在这里,他把用笔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和结体捏在一起,由笔势的垂缩往来而导致结字的“得势”,如果结字不得势的话,那末用笔再好也是徒然的。又说:“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之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也是把用笔和结字揉在一起的。用笔有收放,故而对于整个字来说,也就必定会有“精神相挽”处了。在论用笔中,董其昌的另一重要论点是,“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并着重提出:“‘信笔’两字,最当玩味。”那末怎样才能克服“信笔”的弊端呢?“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此外,他在《论用笔》中,还提出了“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暮合辙也”;“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等说法,都是很有心得和新意的。不过,他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则又未免美中不足了。因为书道要巧、要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如果一味巧、妙,就会显得做作而小家气。看来,董其昌书法的不足之处,一半也就伤在这里。
    前面说过,董其昌论用笔常把结字捏在一起。而结字从何取法呢?他是这样认为的:“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可见,他是主张力学和取法传统的。在章法上,他认为“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书法布局的要点,就显得形象而有说服力了。
    再则,他还谈到学习古人要能“神奇化为腐臭,故离之耳”,柳公权的所以能够用笔古淡,正是因为他能“极力变右军法”,而颖悟的董其昌,却也正是因为窥破了柳公权的这一秘奥,所以才得出了“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的结论。至于说到“昔人以翰墨为不朽事,然亦有遇不遇,有最下最传者:有勤一生而学之,异世不闻声响者;有为后人相倾,余子悠悠,随巨子讥评,以致声价顿减者;有经名人表彰,一时慕效,大擅墨池之誉者。此亦有运命存焉”。的确,书法家除了本身的艺术水准以外,还有个遇和不遇的间题,这是事实,不承认也得承认,但把这归之于“有运命存焉”,那就未免失之消极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怎样对待禅修中的妄念和昏沉?

    正确答案: 善待昏沉:用爱心和慈悲心对待昏沉,不要压抑和抗争。感觉昏沉和疲惫就休息一下,让身体得到恢复。
    善待妄念:用爱心和慈悲心对待妄念。妄念产生不要责备,保持明觉,看到妄念,妄念就自然消失。心如虚空,妄念如白云,虚空不碍白云飞,让妄念穿流而过。如果责备妄念就变成头上安头,没完没了。对妄念不谴责也不随顺,不期待白云飞过,也不阻挡乌云飘来,保持明觉,觉察妄念的生、灭、变、异。妄念是一个动态,也是一个动作。如果清醒明觉当下的妄念,把妄念当作所缘的点,不迎不拒,这个妄念就不再是你的敌人。善于处理妄念,让心静下来,随时可以进入初禅境界。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