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的做法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依止了多个不同教派的上师后,修法和闻思时,应怎样安排为宜?


    正确答案: 这个很简单,修哪个法,就依止那个法的上师。这个并不矛盾的,各教派都是佛法。修哪个法,这个法是哪个上师传的,就按那个上师传的来修。修另外一个法的时候,就按传那个法的上师传的来修。自己修的那个法是主要的,上师也是主要的。但互不矛盾。
    宗喀巴大师有各教派的老师,有三十多个老师,这就是榜样。大家在社会上看到,修这个教派、修那个教派,好像有矛盾,其实没有什么矛盾的,应该正确对待,主要看上师传的法是不是正确的。
    但是修的当中,不可能同时修那么多的法,只能修一种或两种法,多了就修不好。过去我们藏传佛教有一个流传的说法:“印度人修一佛,成就的多;西藏人修多佛,成就的少。”什么也修,什么都学,结果什么都不成就,这就是三心二意嘛!修法,就是要专心致志,无论哪一派的法,如果皈依了,修行就抓住那个来修就对了。不要像吃菜一样,各种菜点了一堆,什么都想吃,这对修法没有什么好处。

  • 第2题: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倘若上师是大成就者,但他有些行为无法让人接受,这时候你该如何对待?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就大多数上师而言,是通过宣讲显密正法令弟子的相续得以调伏。当然也有极个别上师,像那诺巴、米拉日巴的传记中所说,以不同的方便方法来摄持弟子,此时弟子要以清净心来依止。华智仁波切讲过:“倘若以清净心把上师观作佛陀,一心一意地依止承侍,那么,成就和解脱轻而易举即可获得。
    依止过程中,凡夫人的分别念各种各样,但如果上师是了不起的大成就才、大菩萨,即使有些行为表面上无法让人接受,只要弟子听话,把上师说的话当作教言,也绝对可以成办一切所欲。

  • 第3题:

    何谓自依止?何谓莫异依止?


    正确答案: 自依止:是回到自己内心的宁静,回到内心贪、瞋、痴的止息,一定要彻见法,对三法印、四圣谛有真正的体悟。
    莫异依止:就是不要去心外求法。

  • 第4题:

    什么是自依止、法依止、法界依止?


    正确答案: 自依止:依四念处,不要心外求法,回到当下,回到眼前去现观。
    法依止:回到解脱道上来,脚踏实地的去闻思修证,深入去体悟。
    法界依止:到最后一定要来到法界依止上,回归大自然,以大自然为师。

  • 第5题:

    莫依斯·基斯林


    正确答案:(1891-1953年)生于波兰克拉科夫,逝于萨纳里.他的画在力求将法国艺术风格结合于自己种族个性方面,相当鲜明地代表了人们所说的"巴黎画派"的特点。

  • 第6题:

    依《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人应当确定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所需的合理时间,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货物,自招标文件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日。

    • A、30日
    • B、15日
    • C、20日
    • D、10日

    正确答案:C

  • 第7题:

    问答题
    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的做法是什么?

    正确答案: 以四念处为依止处,从有依再深入到无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什么是自依止、法依止、法界依止?

    正确答案: 自依止:依四念处,不要心外求法,回到当下,回到眼前去现观。
    法依止:回到解脱道上来,脚踏实地的去闻思修证,深入去体悟。
    法界依止:到最后一定要来到法界依止上,回归大自然,以大自然为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依止了多个不同教派的上师后,修法和闻思时,应怎样安排为宜?

    正确答案: 这个很简单,修哪个法,就依止那个法的上师。这个并不矛盾的,各教派都是佛法。修哪个法,这个法是哪个上师传的,就按那个上师传的来修。修另外一个法的时候,就按传那个法的上师传的来修。自己修的那个法是主要的,上师也是主要的。但互不矛盾。
    宗喀巴大师有各教派的老师,有三十多个老师,这就是榜样。大家在社会上看到,修这个教派、修那个教派,好像有矛盾,其实没有什么矛盾的,应该正确对待,主要看上师传的法是不是正确的。
    但是修的当中,不可能同时修那么多的法,只能修一种或两种法,多了就修不好。过去我们藏传佛教有一个流传的说法:“印度人修一佛,成就的多;西藏人修多佛,成就的少。”什么也修,什么都学,结果什么都不成就,这就是三心二意嘛!修法,就是要专心致志,无论哪一派的法,如果皈依了,修行就抓住那个来修就对了。不要像吃菜一样,各种菜点了一堆,什么都想吃,这对修法没有什么好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考察善知识?当你想依止一位善知识,如何确定他是值得依止的上师?

    正确答案: 1.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他的信息。去网络查找你想依止的善知识的一切资料,包括生平、所在寺庙、依止过哪些上师、得到过哪些认证、上师的闭关经历、上师的根本上师是谁等。藏地的寺庙多为村庄附近,当地村民会很了解上师,你可以通过当地藏民了解。此外,还可以在网上查找上师参加重大法会的视频,以及上师的座次。
    2.确认上师的身份后,需要创造多跟上师接触,多观察他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看是否如法。具有慈悲心的上师,周围会有很好的氛围,清净亲切。但如何能判断一位上师是否如法,也是需要我们多多闻思修,才能越来越具有辨别力。总之,与一位上师在佛法上结师承缘,是需要非常慎重的,一定要经过谨慎严密的观察。通常藏民依止上师,都会有至少七年的观察。我们身处汉地,就更应该更谨慎。不仅因为不慎重会让你走弯路,更是因为依止上师后退转诽谤,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坏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是四依止?

    正确答案: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佛法自学也可以,没必要去依止善知识。”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你是如何依止善知识的?

    正确答案: 1)不正确。
    佛法不可能以自力通达,自古以来的佛教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以自力证悟。佛陀在《华严经》中亦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漆黑暗室中的宝物,同有灯火则无法照见,同样,佛法中的甚深教义,若没有具证善知识的开示,纵然你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也不可能通达,更无法趋入解脱正道。
    2)如堪布在课中所说,在我一生中,最幸运的有两件事:一是遇到了佛法;二是依止法王如意宝等很多具修证的善知识。
    如今仍紧紧跟随堪布等具修证的上师闻思修行,所以非常珍惜这样殊胜的因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什么是四依止?


    正确答案: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 第14题:

    如何考察善知识?当你想依止一位善知识,如何确定他是值得依止的上师?


    正确答案: 1.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他的信息。去网络查找你想依止的善知识的一切资料,包括生平、所在寺庙、依止过哪些上师、得到过哪些认证、上师的闭关经历、上师的根本上师是谁等。藏地的寺庙多为村庄附近,当地村民会很了解上师,你可以通过当地藏民了解。此外,还可以在网上查找上师参加重大法会的视频,以及上师的座次。
    2.确认上师的身份后,需要创造多跟上师接触,多观察他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看是否如法。具有慈悲心的上师,周围会有很好的氛围,清净亲切。但如何能判断一位上师是否如法,也是需要我们多多闻思修,才能越来越具有辨别力。总之,与一位上师在佛法上结师承缘,是需要非常慎重的,一定要经过谨慎严密的观察。通常藏民依止上师,都会有至少七年的观察。我们身处汉地,就更应该更谨慎。不仅因为不慎重会让你走弯路,更是因为依止上师后退转诽谤,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坏的影响。

  • 第15题:

    师父体会佛陀讲的法依止的深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佛陀告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因为我们佛教界目前一种很错误的导向,很重要!导向去依止一个法师,依止一个大师,这都不是佛陀的本意,常常认为一种偶像的崇拜,你看不到法,因此觉得这个问题要指明出来,希望佛教界及所有信众能够回到自依止,法依止上面,这样你的见法解脱才会快。佛陀所讲的法依止,也就是法界依止,要归依法界,不要向心外求法,要以大自然为师,逐渐回归自然,回归到法界来,那才是究竟正确的。

  • 第16题:

    一般而言,怎么样才叫依止上师?为什么?这方面你有哪些经历?现在有何感想?


    正确答案: 所依止的上师一定要讲法,而弟子一定要听,听后还要身体力行,这才叫做依止上师。
    不但普通上师如此,就算是依止在界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只此一法、别无他途。佛陀利益众生的方法,唯一就是转三次法转,而不是显示神通等。因此,佛陀对有缘弟子说:“我已开示了趋入解脱的方便法,至于能否解脱,关键看自己。如果没有好好修持,即使我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你也无讲可施。”龙猛菩萨亦云:“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
    像现在能通过网络等方式听闻《前行》等法要,上师并不在身边,这在以前不容易理解,不随上师身左右如此算得上依止,但观察所谓依止的内涵,并不一定要在身边,但同样可以依止。

  • 第17题:

    《唐律》强调贯彻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律云:犯罪时虽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
    • B、律云:假有七十九犯加役流事发,至八十始断,止得依老免罪,不可仍配徒流
    • C、依狱官令:"犯罪逢格改者,若格轻,听从轻"
    • D、律云:假有七岁犯死罪,八岁事发,死罪不论;此名"幼小时犯罪,长大事发,依幼小论"

    正确答案:A,B,C,D

  • 第18题:

    问答题
    一般而言,怎么样才叫依止上师?为什么?这方面你有哪些经历?现在有何感想?

    正确答案: 所依止的上师一定要讲法,而弟子一定要听,听后还要身体力行,这才叫做依止上师。
    不但普通上师如此,就算是依止在界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只此一法、别无他途。佛陀利益众生的方法,唯一就是转三次法转,而不是显示神通等。因此,佛陀对有缘弟子说:“我已开示了趋入解脱的方便法,至于能否解脱,关键看自己。如果没有好好修持,即使我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你也无讲可施。”龙猛菩萨亦云:“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
    像现在能通过网络等方式听闻《前行》等法要,上师并不在身边,这在以前不容易理解,不随上师身左右如此算得上依止,但观察所谓依止的内涵,并不一定要在身边,但同样可以依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何谓自依止?何谓莫异依止?

    正确答案: 自依止:是回到自己内心的宁静,回到内心贪、瞋、痴的止息,一定要彻见法,对三法印、四圣谛有真正的体悟。
    莫异依止:就是不要去心外求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当今社会,有许多骗子冒充大成就者,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待?假如你周围有人不经观察就依止上师,你将会如何正确劝导他?

    正确答案: 如今有些人自我标榜为成就者,不择手段地诳骗他人,经常吹嘘:“我已见到了本尊,并且酬谢供养了本尊。”或者说:“我看见了邪魔,并消灭了那个魔。”包括有些道友也常讲:“啊,我见到了什么什么...”口出此言者,大多数绝对是在说上人法妄语。所以,希望学佛的人若没有特殊必要,最好不讲这些,否则,大家会对你的人格起怀疑。因为按照佛教戒律,就算你真正见到了,也不能随便说。
    因此,不要随便轻信自欺欺人的骗子。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首先应对其特别熟悉,而且他要戒律清净、谦虚谨慎、表里如一,具有出离心、菩提心,行为等各方面特别注意,不会乱说见到什么、听到什么。依止这样的善知识后,再在他面前求得今生来世解脱的正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无论依止什么样的上师,他不一定要有名声、财富,或相貌端严,因为这些与解脱没太大关系。但作为一个解脱的指引者,最关键的是要如理如实地行持,找到这样一位熟悉的上师很重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什么叫做依止四想?请结合自己的情况具体解释。每一条你都能真正做到吗?

    正确答案: 《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药想。”
    我们无始以来沉沦在轮回的大苦海中,相当于遭受因三毒、果三苦所折磨的病人。三界中任何一个众生,都有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的病因,并不断遭受在逼迫。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是个病人,而且病情非常严重。就像得了麻风病、肺结核的人,要想脱离身体的病苦而得到安乐,就要八方奔走、四方求医,依止一位有临床经以、有智慧、有慈悲的明医,并谨遵医嘱按时按量地服药。同样,我们这些众生无始以来被业和烦恼的重病所折磨,必须要依止一位如明医般具足法相的上师,通过三喜来承侍上师,百分之百地依师教言奉行,服用正法的妙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业惑苦难的疾病。当然,如果没有实地修持良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不可计数的妙药和药方,但不曾服药也会于病无补。《劝发胜心经》云:“吾已说妙法,汝闻不修行,患者不用药,吾亦无法救。”同样,上师殊胜的教言再多,弟子不如理修持,也无济于事。所以,作为弟子,要将上师所讲的法记得心里,记住之后永远去行持,这样无明烦恼就会有祛除的希望,从而获得痊愈般得解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师父体会佛陀讲的法依止的深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佛陀告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因为我们佛教界目前一种很错误的导向,很重要!导向去依止一个法师,依止一个大师,这都不是佛陀的本意,常常认为一种偶像的崇拜,你看不到法,因此觉得这个问题要指明出来,希望佛教界及所有信众能够回到自依止,法依止上面,这样你的见法解脱才会快。佛陀所讲的法依止,也就是法界依止,要归依法界,不要向心外求法,要以大自然为师,逐渐回归自然,回归到法界来,那才是究竟正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正确答案: 此处说大乘上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巧大乘义”,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义,通达大乘的发心、仪轨、教义,能以完整的大乘佛法来引导弟子,具足摄受弟子的能力。第二、“安住净律仪”。也就是说,他相续中必须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萨的戒律。如果他连菩提心都没有,那给别人传菩萨戒、讲大乘佛法是没有资格的。
    在依止善知识过程中,应依照《华严经》中所说的原则,像善财童子一样,不畏一切苦行,灭除所有邪见、违缘,如法地修学事师法。不管上师显现为何等形象,都要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地依止,不生邪见也不起恶念。只有这样,最后自己一定会获得证悟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