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般都认为人性善,人的变坏是后天造成的。
第1题: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此同时,()
第2题:
孟子以性善说作为仁政的理论基础,认为将不忍人之心运用到治国、治民中就是仁政。
第3题: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善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
第4题:
孟子提出人性善的观点,他认为()
第5题:
一个人乐观或悲观,是()
第6题:
孟子的“性善论”从教育对人的地位提升的角度讲是()
第7题:
美国管理学家大卫·麦克利兰专门研究了人的后天需要问题,他认为,人的需要并非都是与生俱来的,有些需要是在后天的个人生活经历中获取的,人在后天形成的需要主要有三种:成就需求、()和亲和需求。
第8题:
两人都认为,人通过努力可以成为圣人
孟子认为,人通过努力可以成为圣人;荀子认为,人通过努力也成为不了圣人
孟子认为,人通过努力也成为不了圣人;荀子认为,人通过努力可以成为圣人
两人都认为,人即便通过努力,也成为不了圣人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后天习得的
先天基因决定的
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共同决定的
与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都无关
第11题:
人的天性相同,都性善
人的天性相同,都性恶
后天环境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品格差异
人与人之间先天的道德差异很小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关于孔子的人性论,表述正确的两个选项是()
第14题:
多地区起源说学者认为,北京人是中国人直接的祖先。
第15题:
古希腊人认为,数学可以学习的原因是数学是()。
第16题: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
第17题:
一般人都认为,有了绩效才能有满意,而波特尔和劳勒却认为,先有满足才能有绩效。
第18题:
孟子的“性善论”从教育对人的地位提升的角度来讲是发现人的价值。
第19题:
儒家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但社会会使人变坏。实施教化可以防止人变坏。
第20题: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仁义礼智根于心
人们应该“化性起伪”
人的善良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简单的
思辨的
先天的
后天的
第23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