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根据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第一次对人们活动的目的性作出了科学的说明。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宋朝画家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他种竹又观竹。在他动笔作画之前,心中就有了轮廓。正如诗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说明()。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③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④意识的产生可以离开客观存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第4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意识,决定于()
第5题: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阐释了()
第6题:
“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
第7题:
人们通常使用“共同语言”来说明是否存在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足以说明的是()
第8题:
意识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突出表现在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9题:
知识层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修养水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第10题:
转折
选择
递进
并列
第11题:
生活条件
社会关系
社会存在
第12题:
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物质存在形态的多样性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第13题:
第14题: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是()关系复句。
A转折
B选择
C递进
D并列
第15题: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观点从根本上解决了()的问题。
A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B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C文艺的审美特性
D文艺的社会功能
E文艺的源泉
第16题: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地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这一论断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地深化和向前推移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17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第18题: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有“谈虎”可能“色变”的情况,这说明()
第19题:
人们可以想象未来事物的状态,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做出科学预见,说明()
第20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第21题:
意识的创造性
意识的目的性
意识还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意识能够调节人们的生理活动
第22题:
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文艺的审美特性
文艺的社会功能
文艺的源泉
第23题:
指人们深层的心理活动
存在于前意识与意识之间
潜伏着的心理矛盾与障碍
指意识层次中较深的那一部分
是人们没有意识到深层的心理活动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