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补心汤功效与作用

题目

茯苓补心汤功效与作用


相似考题
更多“茯苓补心汤功效与作用”相关问题
  • 第1题:

    补心丸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心气不足,惊恐健忘。

  • 第2题:

    温补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少腹痛而喜按者。益气养血,理气止痛。

  • 第3题:

    补络补管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咳血、吐血,久不愈者。

  • 第4题:

    问答题
    加减补心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诸虚健忘。
    解析: 加减补心汤
    【来源】《扶寿精方》。
    【组成】白茯苓归身远志(去心)黄柏知母生地黄陈皮酸枣仁(去皮)麦门冬各15克人参石菖蒲白术甘草各9克白芍药(炒)15克
    【用法】上药锉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三、六、九日服。暑月尤宜。
    【主治】诸虚健忘。

  • 第5题:

    问答题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致患肾着,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腹重,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温脾胜湿。
    解析: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异名】甘姜苓术汤(《金匮要略》卷中)、肾着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组成】甘草白术各6克干姜茯苓各12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腰中即温。
    【功用】温脾胜湿。
    【主治】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致患肾着,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腹重,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方论】肾受冷湿,着而不去,而为肾着。然病不在肾之本脏,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方中干姜辛热,温里散寒,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利水为臣;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

  • 第6题:

    问答题
    补络补管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咳血、吐血,久不愈者。
    解析: 补络补管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生龙骨30克(捣细)生牡蛎30克(捣细)萸肉30克(去净核)三七6克(研细,药汁冲服)
    【用法】水煎服。
    【主治】咳血、吐血,久不愈者。
    【加减】服后血犹不止者,加赭石细末15~18克。

  • 第7题:

    加减补中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终日高谈,连宵聚语,气血内伤,口干舌燥,精神倦怠,因而感冒风寒,头痛鼻塞,气急作喘者。益气补血,疏表散邪。

  • 第8题:

    半夏补心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脾胃虚弱,寒饮内停,脘腹胀满,悲忧不乐,夜多异梦。

  • 第9题:

    茯苓升麻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孕妇转脬,小便不通。

  • 第10题:

    问答题
    茯苓补心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心气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黄烦闷,五心热,或独语不觉,咽痛舌强,冷涎出,善忘恐,走不定,妇人崩中,面色赤。
    解析: 茯苓补心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组成】茯苓12克桂心6克大枣20枚紫石英3克甘草6克人参6克赤小豆9克麦门冬9克
    【用法】上8味,哎咀。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主治】心气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黄烦闷,五心热,或独语不觉,咽痛舌强,冷涎出,善忘恐,走不定,妇人崩中,面色赤。

  • 第11题:

    问答题
    茯苓琥珀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下焦虚冷,小便数而短,昼夜约二十余行,脐腹胀满,腰脚沉重,不得安卧。
    解析: 茯苓琥珀汤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七。
    【组成】茯苓(去皮)琥珀白术各15克洚泻30克滑石21克木猪苓15克(去皮)甘草(炙)桂(去皮)各9克
    【用法】上8味,共研为末,每服15克,用长流甘澜水150毫升煎汤调下,空腹时服。待少时,以美膳压之。
    【主治】下焦虚冷,小便数而短,昼夜约二十余行,脐腹胀满,腰脚沉重,不得安卧。

  • 第12题:

    问答题
    茯苓栀子茵陈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谷疸,心下痞满,四肢困倦,身体麻木,身目俱黄,心神烦乱,恶心欲吐,口生恶味,饮食迟化,小便赤黑。
    解析: 茯苓栀子茵陈汤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四。
    【组成】茵陈叶3克茯苓(去皮)1.5克栀子仁苍术(去皮,炒)白术各9克黄芩(生)1.8克黄连(去须)枳实(麸炒)猪苓(去皮)泽泻陈皮汉防己各0.6克青皮(去白)0.3克
    【用法】上十三味,哎咀,作一服。用长流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治】谷疸,心下痞满,四肢困倦,身体麻木,身目俱黄,心神烦乱,恶心欲吐,口生恶味,饮食迟化,小便赤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