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负责编撰。
(2)1896年在上海参与了《时务报》前期筹备工作。并任总主笔,掌管报纸的编辑评论,负责文字工作。
(3)参与《湘报》、《知新报》的筹办。
(4)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
(5)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半月刊。
(6)1904年在上海参与《时报》筹办和撰稿。
更多“简述梁启超的主要办报经历。”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一)人物简介是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其新闻思想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和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办报思想,包含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三大部分。
    (二)报刊思想
    1.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1)议国事: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
    2)“去塞求通”:尽量掌握外情,做到知己知彼;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3.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4.提出了健全舆论的主张:即必须具备“五本”,广博的知识、维护国家利益、不畏强暴、出自公心、要导之以真理(维护新闻真实性);
    5.创造了浸润和煽动两种报刊宣传的方法;
    (三)整体评价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 第2题:

    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神州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这是于佑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该报不用光绪年号,而用干支和公元。办了80天,报馆被焚。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揭露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驱逐出租界,该报只办了92天。1909年10月3日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吁”字在沉痛中尤含幽默意味。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进而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该报又发表文章赞扬安的英勇行为,说伊藤之死罪有应得。日本政府串通清政府于11月19日查封《民吁日报》。《民吁日报》被查封近一年,于右任又于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
    该报的出版,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中华民国监时政府成立后,它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以及临时政府的各种消息,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故被人们称为“竖三民”。(2001竖三民)

  • 第3题:

    评述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 第4题:

    简述梁启超“新文体”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围绕梁启超归纳的几点来谈:“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 第5题:

    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报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宗旨定而高。他认为报纸的最高宗旨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2)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
    (3)材料富而当。他认为报纸应该是"全世界之知识,无一不具备",但必须严格选报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
    (4)报事确而速。他认为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及时,应该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

  • 第6题:

    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办报经历。


    正确答案: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年甲午战败后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大力鼓吹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并主编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主张保皇立宪。在维新运动中其主要的贡献是主持《时务报》。《时务报》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汪康年、黄遵宪策划创办。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梁曾在该报发表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等宣传变法思想的名作。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刊政论文章,被誉为“时务文体”,风行各地、群起仿效。该报为旬刊,线装书式,每期32页共三万多字,其中近一半篇幅为译介西学和外国时事的《域外报译》。后由于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排挤,梁启超离职,由汪康年继续主持。1898年8月8日停刊。

  • 第7题:

    问答题
    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报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 四项办报原则是:
    一、宗旨定而高。他认为报纸的最高宗旨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二、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
    三、材料富而当。他认为报纸应该是“全世界之知识,无一不具备”,但必须严格选报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
    四、报事确而速。他认为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及时,应该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要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 (1)只有依靠群众,才能保证可靠的新闻来源;
    (2)只有吸引群众参与新闻工作,才能保证群众参政议政民主权利的实现;
    (3)基层通讯员是现代新闻传播倚重的重要力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梁启超的主要新闻理论。

    正确答案: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提出“与其入阁,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的人是()。
    A

    胡适

    B

    傅斯年

    C

    梁启超

    D

    罗隆基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一)人物简介是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其新闻思想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和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办报思想,包含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三大部分。
    (二)报刊思想
    1.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1)议国事: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
    2)“去塞求通”:尽量掌握外情,做到知己知彼;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3.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4.提出了健全舆论的主张:即必须具备“五本”,广博的知识、维护国家利益、不畏强暴、出自公心、要导之以真理(维护新闻真实性);
    5.创造了浸润和煽动两种报刊宣传的方法;
    (三)整体评价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报原则是什么,有无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四项办报原则是:一、宗旨定而高。他认为报纸的最高宗旨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二、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
    三、材料富而当。他认为报纸应该是“全世界之知识,无一不具备”,但必须严格选报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
    四、报事确而速。他认为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及时,应该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梁启超的主要新闻理论。


    正确答案: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 第14题:

    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报原则是什么,有无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四项办报原则是:一、宗旨定而高。他认为报纸的最高宗旨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二、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
    三、材料富而当。他认为报纸应该是“全世界之知识,无一不具备”,但必须严格选报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
    四、报事确而速。他认为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及时,应该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

  • 第15题:

    简述梁启超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与评论方式。


    正确答案: 梁启超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所有文学形式,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鼓吹政治小说,通过评论具体作家作品阐述文学现象,注意吸收西方文艺理论,探讨文学创作现象和审美规律。

  • 第16题:

    简述政治家办报。


    正确答案: 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要政治家办报。

  • 第17题:

    简述“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


    正确答案:①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紧紧地把党报抓在自己手里,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②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
    ③组织广大党员和非党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④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 第18题:

    简述要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1)只有依靠群众,才能保证可靠的新闻来源;
    (2)只有吸引群众参与新闻工作,才能保证群众参政议政民主权利的实现;
    (3)基层通讯员是现代新闻传播倚重的重要力量;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

    正确答案: ①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紧紧地把党报抓在自己手里,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②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
    ③组织广大党员和非党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④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梁启超的主要办报经历。

    正确答案: (1)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负责编撰。
    (2)1896年在上海参与了《时务报》前期筹备工作。并任总主笔,掌管报纸的编辑评论,负责文字工作。
    (3)参与《湘报》、《知新报》的筹办。
    (4)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
    (5)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半月刊。
    (6)1904年在上海参与《时报》筹办和撰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办报经历。

    正确答案: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年甲午战败后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大力鼓吹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并主编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主张保皇立宪。在维新运动中其主要的贡献是主持《时务报》。
    《时务报》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汪康年、黄遵宪策划创办。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梁曾在该报发表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等宣传变法思想的名作。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刊政论文章,被誉为“时务文体”,风行各地、群起仿效。该报为旬刊,线装书式,每期32页共三万多字,其中近一半篇幅为译介西学和外国时事的《域外报译》。后由于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排挤,梁启超离职,由汪康年继续主持。1898年8月8日停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办报经历。

    正确答案: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年甲午战败后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大力鼓吹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并主编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主张保皇立宪。在维新运动中其主要的贡献是主持《时务报》。《时务报》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汪康年、黄遵宪策划创办。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梁曾在该报发表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等宣传变法思想的名作。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刊政论文章,被誉为“时务文体”,风行各地、群起仿效。该报为旬刊,线装书式,每期32页共三万多字,其中近一半篇幅为译介西学和外国时事的《域外报译》。后由于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排挤,梁启超离职,由汪康年继续主持。1898年8月8日停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梁启超“新文体”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围绕梁启超归纳的几点来谈:“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