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文学接受要满足三个方面的内在素质: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更多“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构成?


    正确答案: 1、文学接受是指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环。
    2、读者、作品是构成文学接受的两大要素。
    3、文学接受的主体是读者。读者的作用:
    ①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
    ②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体会与发现。
    4、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者:
    ①读者与作者所面对的事物不同。
    ②读者与作者的审美方式不同。
    ③读者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创作。
    5、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品:
    ①作品对读者接受具有规范作用。
    ②作品一般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空白处,等待读者去解释。

  • 第2题:

    如何理解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文学消费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相对应,是主体对于文学生产的结果——文学作品的消费,既包括人们为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的活动,也包括对文学的物化形态的购买、占有的活动。狭义的文学消费专指精神消费即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或专指对文学作品的物化形态——书籍的物质消费即不包括阅读、欣赏活动而进行的对文学作品的购买、占有的消费现象。前者在文学理论中一般用文学接受的概念来指称,而后者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文学消费概念,在这里,将对狭义的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作一简单的分析。
    (2)二者之间的区别。文学接受是纯粹性的精神性消费;而文学消费则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消费本身并不涉及对文学文本的精神性追求。与此相应,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对于进行消费和接受活动的主客体要求也存在差别,文学接受要求作为接受的主体的接受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等主观条件,要求作为客体的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一定审美的价值;文学消费则要求消费主体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拥有能够储藏文学文本的物化形态空间,对于消费客体来说,则要求消费客体能够物美价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3)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关系同样非常密切,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重要条件,从一定范围来看,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前提。文学消费作为资本运行的一种表现方式,必然通过广告、宣传等途径来为产品的销售拓宽范围,而这种宣传本身在实质上为文学的接受提供了一个“先入之见”,也即构成接受者接受文学文本的“前理解”的组成部分,必然地对于接受者对文本接受受到或隐或显、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作用。文学接受本身对于文学消费同样存在着相当的反作用力,接受者尤其是专业接受者对于特定文学文本的接受结果如果进入公共传媒领域,必然对于此一文学书籍的销售产生重要的影响,它将推动或阻碍文学消费的广泛程度、消费水平等。

  • 第3题:

    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正确答案: (1)所谓文学创造的主体指的就是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即是艺术创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因为“主体”这个概念是有特定涵义的,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没有文学创造也就没有文学创造的主体。然而,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某些作家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文艺理论史上那种把文学主体归结为单纯的“模仿者”的观点,其根本缺陷就在这里。文学创造的主体属于精神生产者,一旦作家从属于资本,被他人如书商所雇佣,以赚钱为目的,他就丧失了部分主体性,就不是文学创造的完整主体了,因此,并非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2)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分为物质实践、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评价)三种方式,相应地,人在这三种活动方式中也就分别扮演着物质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的主体三种角色。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文学创造的过程必然包含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评价,作为审判判断,文学活动虽然不等于认识,却离不开对生活的认识,否则文学作品就不能深刻地反映生活和提示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真的启示,善的教育,正是由于审美判断中包含主体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观念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艺术创造的主体与其他创造者的主要区别就是这里。

  • 第4题:

    如何理解文学批评?


    正确答案: 广义的文学批评是随着文学的产生而出现的,在中外文学史上,批评是和文学史一样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文学还处于朦胧的、不明确的时期。文学观念开始萌芽,“诗言志”作为开山纲领不仅反映了周朝的文艺观,而且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大传统。与此同时以儒家诗论为中心的文学批评也开始形成。孔子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较为全面的总结了文学艺术的各种功能。孟子则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知言”、“养气”的文艺创作观念。汉代文论在先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出现了《毛诗序》、《楚辞章句序》、《诗谱序》这样一批理论性强,观点鲜明的文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论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部作家论专篇——曹丕《典论·论文》和系统的作家专章——刘勰《文心雕龙》的《程器》篇和《才略》篇。与此同时,由于文学创作在此时不在以取悦皇室为目的,而追求个性生命和情感愉悦,因此在文论方面也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缘情说,心物交融说和动静相济说。除此之外还有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鉴赏论专篇《文心雕龙·知音》篇,和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诗品》。到了唐宋金元时期,文论开始朝多元化发展。其诗学理论以“意境”为中心,广泛涉及诗歌的本质与功能、诗人修养、创作技法、音韵格律、诗境风格、欣赏批评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在散文方面,主要是以“载道”为核心的散文理论,而词、曲、小说理论也开始兴起。到了明清时期,小说理论空前繁荣,出现了李贽、金圣叹、毛宗纲、张竹坡等一大批文学批评家。除此之外无论是在戏曲方面还是在诗词方面也同样取的了巨大的成绩。到了近代作为文化转型时期的近代文论,在启蒙精神和外来理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新的批评风格。出现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西方文学批评的概念和批评的现象的出现也并不是一致的。西方的文学批评起始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对《伊利亚特》、《奥德赛》、《俄底浦斯王》等进行了具体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美学原则。古罗马时期在继承希腊传统基础上出现了贺拉斯的《诗艺》和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和批评家大都遵从古典原则,以古代为正统,同时也尝试创新。随后于17、18世纪出现的新古典主义批评,加强了古典主义的传统和规范。到了18世纪文学批评界普遍强调模仿自然的法则。而文学批评的成熟和繁荣,正是又古典主义规范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盛时期实现的。正是在这种融合的基础上,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批评作品。而到了20世纪随着西方文论的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批评模式,对整个文学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概念是随着文学历史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文学的发展而发展。它既是文学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也是文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作为一种文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来看,它属于接受范畴,它对于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甚至包括自身在内都要加以分析和评价。而这种评价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评价。由此可见文学批评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科学,具有一定的学科性,但是它的实践性、倾向性、争论性和社会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它既需要感性思维,也需要理性思维,具有双重性质。

  • 第5题:

    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是什么?


    正确答案:文学接受的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阐释价值;文学接受的主体是作为认识者、审美者和文化阐释者的读者。

  • 第6题: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活动时接收者的再创造活动?


    正确答案:(1)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是一种创造活动,接受者阅读与理解作品是在作家创造的结果——文学文本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的活动。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将文本中的文字符号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再创造形成接受者心目中的形象和情感,由于接受者的再创造活动夹杂了个人的生活经历、时代特征等等主观性的因素,所以接受者心目中的形象和情感都不可能是作者心目中的形象、情感绝对的还原,而是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2)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第一,接受者的意识不是处在真空状态中,而是每个接受者都以一种充分个性化的方式进入到对文学文本的接受,接受者对于文学文本的接受不可能与作者的创作原意达到完全一致的水平,接受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第二,作者试图在文学文本中表达的意义,在文学形象的物化过程中,由于作为文学传播媒体——语言文字自身的特性,文学语言不可能不造成距离。也就是所谓“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还原文本的原意是不可能的,在这种再创造活动中,接受者调动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与思想情感,对文学文本中的图式化形象加以补充、丰富和改造,使作品中的形象得以具体化。
    (3)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种接受都是对文本的“误读”。误读又分正误和反误。正误也即“合理误读”,也就是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提出某种富有创建的新解。对文学文本中的内在意蕴的发掘,对文学形象的再创造和对情感的再度体验大多都属于一种“正误”的情况。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字的含义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接受者由于各自的生活经验、文本经验所形成的期待视域的差异,再创造的形象也会是千差万别的,接受者再创造形成的形象充满了个人的猜测与虚拟,更多具有接受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再创造活动不仅表现为将文学作品中抽象的文学符号转换为脑中具体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是表现为作家已体验过的情感的创造性的再度体验。接受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者对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的再度体验的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接受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受到感染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作者创造文学作品时的情感体验并不是等同的,接受者情感的再度体验已夹杂进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命运、心境的感叹。
    (4)反误即彻底背离作品,不受作品本身的束缚而完全自由的进行发挥的接受方式。但也有一些接受者,由于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文学的独特的审美属性,而是将文学作为生活的实录或是看作科学的记载,这样从文本中读出一种似乎是“新”的意义,但这种新的意义实质上彻底背离了文学文本的艺术的属性,完全是接受者牵强附会,任意的发挥,这种误读就是一种“反误”它是对文学文本的曲解。反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接受者以生活真实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作品的真实,以致接受者对作品发生叛逆性的误读,也即误解。将文学的语言看作科学的语言、用生活的真实、科学的真实来衡量艺术真实,由此造成对作品的根本性的背离,同样属于反误。
    (5)文学作品具有话语蕴藉的特点,具有多种意义生成的潜能,但应该注意的是无论读出多少新的意义来,在文学接受的范畴之下,都不应该脱离文本中所潜在的意义,而天马行空似的任意衍申其实正是对文学本体的背离。或者说只有合理的误读、正误才是真正的创造性的接受,有助于接受者对文本意义的挖掘和理解,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反误则由于对文学自身的背离,只会误导读者,不利于接受者真正的理解文学,是不足取的。

  • 第7题:

    如何理解文学创作是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建构活动?


    正确答案:(1)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并非超然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人,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体验都是在与特定对象的意向性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也就是说,作家的主体性是受到客体的影响与制约的,甚至可以说是客体所给予的。例如《复活》的故事原型就是他的朋友科尼给他讲的一个故事。在担任地方法院检察官的科尼,有一天对托尔斯泰讲,有个青年找他,说自己准备同一个女犯人叫罗扎丽雅结婚。这个女犯人是下等妓院的妓女,因为偷了喝醉酒的嫖客的100卢布被判了刑。这个青年虽经科尼再三劝阻,但仍坚持要和女犯人结婚,女犯人也表示同意,但婚礼未能举行,因为不久女犯人得斑疹伤寒病死了。托尔斯泰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深深的被这个故事所打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创作出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2)客体又不等于客观存在。成为“客体”的客观存在已经不同于那些没有成为客体的客观存在了:它是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是被主体所把握的社会生活现象,回而带有了明显的主体的印记。例如在《水浒传》作者眼中,梁山好汉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英雄、大豪杰;而在《荡寇志》作者眼中,他们就成了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强盗。

  • 第8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活动时接收者的再创造活动?

    正确答案: (1)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是一种创造活动,接受者阅读与理解作品是在作家创造的结果——文学文本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的活动。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将文本中的文字符号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再创造形成接受者心目中的形象和情感,由于接受者的再创造活动夹杂了个人的生活经历、时代特征等等主观性的因素,所以接受者心目中的形象和情感都不可能是作者心目中的形象、情感绝对的还原,而是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2)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第一,接受者的意识不是处在真空状态中,而是每个接受者都以一种充分个性化的方式进入到对文学文本的接受,接受者对于文学文本的接受不可能与作者的创作原意达到完全一致的水平,接受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第二,作者试图在文学文本中表达的意义,在文学形象的物化过程中,由于作为文学传播媒体——语言文字自身的特性,文学语言不可能不造成距离。也就是所谓“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还原文本的原意是不可能的,在这种再创造活动中,接受者调动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与思想情感,对文学文本中的图式化形象加以补充、丰富和改造,使作品中的形象得以具体化。
    (3)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种接受都是对文本的“误读”。误读又分正误和反误。正误也即“合理误读”,也就是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提出某种富有创建的新解。对文学文本中的内在意蕴的发掘,对文学形象的再创造和对情感的再度体验大多都属于一种“正误”的情况。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字的含义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接受者由于各自的生活经验、文本经验所形成的期待视域的差异,再创造的形象也会是千差万别的,接受者再创造形成的形象充满了个人的猜测与虚拟,更多具有接受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再创造活动不仅表现为将文学作品中抽象的文学符号转换为脑中具体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是表现为作家已体验过的情感的创造性的再度体验。接受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者对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的再度体验的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接受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受到感染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作者创造文学作品时的情感体验并不是等同的,接受者情感的再度体验已夹杂进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命运、心境的感叹。
    (4)反误即彻底背离作品,不受作品本身的束缚而完全自由的进行发挥的接受方式。但也有一些接受者,由于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文学的独特的审美属性,而是将文学作为生活的实录或是看作科学的记载,这样从文本中读出一种似乎是“新”的意义,但这种新的意义实质上彻底背离了文学文本的艺术的属性,完全是接受者牵强附会,任意的发挥,这种误读就是一种“反误”它是对文学文本的曲解。反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接受者以生活真实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作品的真实,以致接受者对作品发生叛逆性的误读,也即误解。将文学的语言看作科学的语言、用生活的真实、科学的真实来衡量艺术真实,由此造成对作品的根本性的背离,同样属于反误。
    (5)文学作品具有话语蕴藉的特点,具有多种意义生成的潜能,但应该注意的是无论读出多少新的意义来,在文学接受的范畴之下,都不应该脱离文本中所潜在的意义,而天马行空似的任意衍申其实正是对文学本体的背离。或者说只有合理的误读、正误才是真正的创造性的接受,有助于接受者对文本意义的挖掘和理解,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反误则由于对文学自身的背离,只会误导读者,不利于接受者真正的理解文学,是不足取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正确答案: 不能。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理解: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正确答案: 首先,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然而,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文艺理论史上那种把文学主体归结为单纯的“模仿者”的观点,其根本缺陷就在这里。因此,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其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文学创造的过程必然包含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评价。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观念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艺术创造的主体与其他创造者的主要区别就是这里。再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艺术生产者、审美者,既是具体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个体,是具体的社会人。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文学联合行动的主体都是具体的个体。这里的“个体”固然首先指在文学创造中的作家、诗人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单个人”,但还包含着深一层的意义,即指文学活动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必然都是个体的活动。否定作家、诗人的个体性,也就否定了文学创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人又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我们既不能抹煞人的个体存在,又不能把个别的人从社会关系中孤立出来,变成超现实、超历史的抽象物,而应该从社会和社会关系中来理解人的个体存在,实际上,任何个别的作家、诗人不可能是生活在社会和一定社会关系之外的孤立的个体,他们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判断和评价以及运用文学语言反映生活的技艺、风格,都受到时代精神、社会意识、公共心理、民族特性、阶级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总之,作为文学创造的主体,任何作家、诗人都是具体社会生命、社会灵魂的“单个人”,或者说,都是具体的、个别的社会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客体条件?

    正确答案: 文学接受的客体条件要满足三个条件: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复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中的心灵共鸣?

    正确答案: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共鸣是以作品为媒介的不同心灵之间的共鸣,因此,心灵共鸣的含义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感情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客体条件?


    正确答案: 文学接受的客体条件要满足三个条件: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复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 第14题:

    怎样理解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正确答案: 文学活动反映着人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不论主观还是客观世界,人是文学所反映的“世界”的中心。在文学活动,人的活动、人的行为、人的心理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外部自然景象等,无不以人为中心。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包括联想、想象、幻想等都是客观世界的触动、感动、启发而产生的,但是主观世界一旦形成又必然要对客观世界发生影响。自然作为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必须经过人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等,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这样那样的“粘连”,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世界。自西方浪漫主义兴起之后,人们认识到文学活动不仅是对世界的模仿,更重要的是作者也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因此,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 第15题:

    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形态性质?


    正确答案: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认识属性、审美属性、价值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文学消费和接受市审美体验、认识、诠释、交流的统一。

  • 第16题: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活动的创造性?


    正确答案:这样理解文学活动的创造性: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只是完成创造任务的一半,另一半则是留给接受者去具体完成。作家创造作品是创造活力,接受者阅读作品也是创造活力。由于接受者的创造是建立在作家创造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般称为再创造。

  • 第17题:

    如何理解文学叙事的特征?


    正确答案: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是人社会行为及结果;其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它所指的对象与一般话语不同,不是指向现实生活的。而是指向话语虚构的文学艺术世界。

  • 第18题:

    如何理解文学批评的意义?


    正确答案:具体地说,文学批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从文学批评与作家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对作家具有规范、引导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反馈形式之一。批评家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阅读、研究进而认识、了解作家的;同样,他也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品评、分析来影响作家的创作。由于批评家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修养与理论背景,他往往站在比作家更高的视点上,帮助作家更深人地认识自己的作品,提高文学创作的自觉能力。批评家对作家的了解有时胜过作家本人,他能够深人作家内心世界中潜意识与不自觉的层面,发现作家自我认识的盲点和被遮蔽的东西。批评家对作品深层意蕴的发掘也往往是作家未想到的却又是富有启发性的,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评估也由于置放到更大的文学系统中去考察而更显客观、中肯。因此,批评家对作家艺术潜力的确认、创作道路的总结、发展方向的建议能够起到一定的规范与指导作用。
    (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
    从文学批评与接受者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接受者深人理解作品,对接受者的文学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文学批评是加深接受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
    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本身具有的价值只有在消费、接受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作品首先要为读者所理解。一些艺术创新的作品,一些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作品,一些超出读者阅读经验和高出读者审美能力的作品,一些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把握的古代与外国作品,接受者往往会产生或多或少理解上的障碍。这就需要文学批评的中介,帮助接受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文学批评还对接受者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起着塑造作用。批评家常常通过推荐作品、确立经典,帮助读者选择阅读的作品。读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一方面受作品的熏陶,另一方面也受文学批评的引导与塑造。把接受者大众的审美价值观提升到经典文学作品的水平,把握接受活动中艺术再创造的层次和批评家专业的眼光,这也是文学批评所担当的责任。
    (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
    从文学批评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通过作品的分析、评价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从而对社会发生实际影响。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往往通过文学作品思想意义的揭示和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理论背景的分析来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念,发挥其社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对巴尔扎克。莎士比亚作品的评价,列宁对托尔斯泰作品的分析,别林斯基对普希金、果戈理作品的研究,鲁迅以杂文形式展开的文学批评,都表现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能。由于他们的观点不是用抽象的理论形式写出的,而是借助于作品人物、情节的形象分析,因而能够传播得更广、更深人人心。

  • 第19题: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中的心灵共鸣?


    正确答案: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共鸣是以作品为媒介的不同心灵之间的共鸣,因此,心灵共鸣的含义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感情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

  • 第20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活动的创造性?

    正确答案: 这样理解文学活动的创造性: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只是完成创造任务的一半,另一半则是留给接受者去具体完成。作家创造作品是创造活力,接受者阅读作品也是创造活力。由于接受者的创造是建立在作家创造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般称为再创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

    正确答案: 文学接受要满足三个方面的内在素质: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文学消费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相对应,是主体对于文学生产的结果——文学作品的消费,既包括人们为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的活动,也包括对文学的物化形态的购买、占有的活动。狭义的文学消费专指精神消费即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或专指对文学作品的物化形态——书籍的物质消费即不包括阅读、欣赏活动而进行的对文学作品的购买、占有的消费现象。前者在文学理论中一般用文学接受的概念来指称,而后者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文学消费概念,在这里,将对狭义的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作一简单的分析。
    (2)二者之间的区别。文学接受是纯粹性的精神性消费;而文学消费则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消费本身并不涉及对文学文本的精神性追求。与此相应,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对于进行消费和接受活动的主客体要求也存在差别,文学接受要求作为接受的主体的接受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等主观条件,要求作为客体的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一定审美的价值;文学消费则要求消费主体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拥有能够储藏文学文本的物化形态空间,对于消费客体来说,则要求消费客体能够物美价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3)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关系同样非常密切,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重要条件,从一定范围来看,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前提。文学消费作为资本运行的一种表现方式,必然通过广告、宣传等途径来为产品的销售拓宽范围,而这种宣传本身在实质上为文学的接受提供了一个“先入之见”,也即构成接受者接受文学文本的“前理解”的组成部分,必然地对于接受者对文本接受受到或隐或显、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作用。文学接受本身对于文学消费同样存在着相当的反作用力,接受者尤其是专业接受者对于特定文学文本的接受结果如果进入公共传媒领域,必然对于此一文学书籍的销售产生重要的影响,它将推动或阻碍文学消费的广泛程度、消费水平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文学创作是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建构活动?

    正确答案: (1)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并非超然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人,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体验都是在与特定对象的意向性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也就是说,作家的主体性是受到客体的影响与制约的,甚至可以说是客体所给予的。例如《复活》的故事原型就是他的朋友科尼给他讲的一个故事。在担任地方法院检察官的科尼,有一天对托尔斯泰讲,有个青年找他,说自己准备同一个女犯人叫罗扎丽雅结婚。这个女犯人是下等妓院的妓女,因为偷了喝醉酒的嫖客的100卢布被判了刑。这个青年虽经科尼再三劝阻,但仍坚持要和女犯人结婚,女犯人也表示同意,但婚礼未能举行,因为不久女犯人得斑疹伤寒病死了。托尔斯泰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深深的被这个故事所打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创作出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2)客体又不等于客观存在。成为“客体”的客观存在已经不同于那些没有成为客体的客观存在了:它是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是被主体所把握的社会生活现象,回而带有了明显的主体的印记。例如在《水浒传》作者眼中,梁山好汉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英雄、大豪杰;而在《荡寇志》作者眼中,他们就成了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强盗。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