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狂人日记》”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析《狂人日记》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具有独特的结构模式、表现手法和叙述视角,并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的艺术形象。首先,在结构上,采用日记体,借鉴西方横截面式结构,按照狂人的病情和意识的流动来组织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的结构方式(线性叙事方式)。其次,在艺术表现上,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第三,在叙述视角上,《狂人日记》的“日记本文”部分采用的是白话,叙述者是白话文的第一人称“我”,“序言”部分采用的却是文言,叙述者是文言文的第一人称“余”,这样在文本中就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形成了两重叙述和两重视角。第四,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蕴藉深厚的狂人的艺术形象。

  • 第2题: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什么异同?


    正确答案: (1)相同之处:
    A、人物: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被环境迫害致狂的狂人。
    B、体裁:都采用了日记体,这种近代特殊而新颖的短篇小说体裁。
    C、思想倾向:都对现存的秩序和历史的弊端进行了批判和控诉。也都在小说的结尾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
    D、艺术上: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也都采用了深刻的心理解剖的方法。
    (2)不同之处:
    A、立意上的差异: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中狂人波布里希钦,喊出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摧残的小人物充满心田的不满和愤怒,攻击的矛头指向上层的侍从官、将军。鲁迅的狂人,喊出的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历史与现实彻底否定的心声,攻击的矛头指向整个旧制度,揭示的是中国封建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鲁迅的立意更为深广。
    B、人物的本质与思想境界的差异:果戈理的狂人是一个受歧视、受屈辱的卑微的人物;鲁迅的狂人是一个受迫害受围攻的时代战士。一个是为被夺去了昔日的天堂和今日生活的权利而怨恨,为羡慕上流社会而倾倒,以至发狂;一个为被夺去了的人性而愤怒,为改变古已有之的旧制度、旧秩序而呼号,不被理解,反遭迫害,以至发狂。一个是因为自己想入非非而不得以至发狂,他是真疯实狂,他想得到隆盛华贵,实际却卑微可怜;一个是为唤醒世人奔走呼号而被人逼疯,他既是真疯狂,又是真清醒,他说的是狂话,道出的却是真理。一个朝思暮想得到司长小姐;一个日夜思虑人在吃人又被吃。一个哀告妈妈赶快来拯救自己,他要的是同情、爱抚、温情和个人的幸福;一个是呼吁拯救未被礼教污染的干净的人之子,他要的是觉醒、转变、反抗、战斗和人类的进化。
    C、风格的差异:果戈理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开始可笑后来悲伤”。鲁迅则以悲剧的形式来表达忧愤的内容。果戈理描绘、刻画狂人时,笔调是幽默的,语含风趣,略带调侃意味,又有轻微的戏谑;鲁迅的《狂人日记》,它的语言是急促的、铿锵的、沉痛的、挑战的、质问的,它震动着人心。

  • 第3题:

    《狂人日记》的发表时间和刊物是什么?


    正确答案:《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l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 第4题:

    单选题
    鲁迅《狂人日记》(除狂人日记序)共()篇。
    A

    12

    B

    13

    C

    14

    D

    15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名词解释题
    《狂人日记》

    正确答案: 《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狂人日记》为什么要采用日记体裁?


    正确答案: 鲁迅曾说《狂人日记》等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篇小说的“格式的特别”主要表现在采用日记体裁。作者之所以要借一个狂人所写的日记来表现反封建的重大主题,有三个原因。
    第一,1918年,当时封建势力还相当大,在黑暗的专制统治下,作者为了战斗呐喊,借一个似狂非狂的人物的独白来抨击封建制度和吃人的礼教,这比一般常人更能无所拘束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头脑清醒、敢于反抗的革命者往往会被统治阶级诬陷为“狂人”、“疯子”,遭到残酷的迫害,作者采用受迫害的狂人的日记来揭露封建制度和礼教的罪恶是十分有力的。
    第二,采用日记体格式有利于直接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借狂人敏感多疑等心理活动揭露当时统治者压迫人、剥削人的残酷现实,借狂人的种种联想,时而回溯历史,时而面对现实,深广地揭露封建社会的病根。
    第三,第一人称日记体的写法还便于抒发“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我”向人们诉说自己痛苦的遭遇,或者表达对吃人社会的愤怒,都能使读者受到强烈的精神感染。

  • 第7题:

    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谁?


    正确答案: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

  • 第8题:

    鲁迅《狂人日记》(除狂人日记序)共()篇。

    • A、12
    • B、13
    • C、14
    • D、15

    正确答案:B

  • 第9题:

    问答题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什么异同?

    正确答案: (1)相同之处:
    A、人物: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被环境迫害致狂的狂人。
    B、体裁:都采用了日记体,这种近代特殊而新颖的短篇小说体裁。
    C、思想倾向:都对现存的秩序和历史的弊端进行了批判和控诉。也都在小说的结尾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
    D、艺术上: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也都采用了深刻的心理解剖的方法。
    (2)不同之处:
    A、立意上的差异: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中狂人波布里希钦,喊出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摧残的小人物充满心田的不满和愤怒,攻击的矛头指向上层的侍从官、将军。鲁迅的狂人,喊出的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历史与现实彻底否定的心声,攻击的矛头指向整个旧制度,揭示的是中国封建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鲁迅的立意更为深广。
    B、人物的本质与思想境界的差异:果戈理的狂人是一个受歧视、受屈辱的卑微的人物;鲁迅的狂人是一个受迫害受围攻的时代战士。一个是为被夺去了昔日的天堂和今日生活的权利而怨恨,为羡慕上流社会而倾倒,以至发狂;一个为被夺去了的人性而愤怒,为改变古已有之的旧制度、旧秩序而呼号,不被理解,反遭迫害,以至发狂。一个是因为自己想入非非而不得以至发狂,他是真疯实狂,他想得到隆盛华贵,实际却卑微可怜;一个是为唤醒世人奔走呼号而被人逼疯,他既是真疯狂,又是真清醒,他说的是狂话,道出的却是真理。一个朝思暮想得到司长小姐;一个日夜思虑人在吃人又被吃。一个哀告妈妈赶快来拯救自己,他要的是同情、爱抚、温情和个人的幸福;一个是呼吁拯救未被礼教污染的干净的人之子,他要的是觉醒、转变、反抗、战斗和人类的进化。
    C、风格的差异:果戈理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开始可笑后来悲伤”。鲁迅则以悲剧的形式来表达忧愤的内容。果戈理描绘、刻画狂人时,笔调是幽默的,语含风趣,略带调侃意味,又有轻微的戏谑;鲁迅的《狂人日记》,它的语言是急促的、铿锵的、沉痛的、挑战的、质问的,它震动着人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狂人日记》为什么要采用日记体裁?

    正确答案: 鲁迅曾说《狂人日记》等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篇小说的“格式的特别”主要表现在采用日记体裁。作者之所以要借一个狂人所写的日记来表现反封建的重大主题,有三个原因。
    第一,1918年,当时封建势力还相当大,在黑暗的专制统治下,作者为了战斗呐喊,借一个似狂非狂的人物的独白来抨击封建制度和吃人的礼教,这比一般常人更能无所拘束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头脑清醒、敢于反抗的革命者往往会被统治阶级诬陷为“狂人”、“疯子”,遭到残酷的迫害,作者采用受迫害的狂人的日记来揭露封建制度和礼教的罪恶是十分有力的。
    第二,采用日记体格式有利于直接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借狂人敏感多疑等心理活动揭露当时统治者压迫人、剥削人的残酷现实,借狂人的种种联想,时而回溯历史,时而面对现实,深广地揭露封建社会的病根。
    第三,第一人称日记体的写法还便于抒发“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我”向人们诉说自己痛苦的遭遇,或者表达对吃人社会的愤怒,都能使读者受到强烈的精神感染。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