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历史剧《屈原》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是作者赋予这个典型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那战乱的年代,他心中时时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他之所以极力主张“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就是困为他早就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意图,认为只有联合抗秦才能保国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那样卑鄙无耻的手段陷害他,横加以“淫乱宫庭”之类的罪名。可是即使在这种含冤莫白的情况下,他所拳拳关注的仍然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他“沉着而沉痛地”劝诫楚怀王,千万不要因此丢弃“联齐抗秦”的正确路线,“要多替楚国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他所以愤怒斥责南后,也是恨她因此危害了祖国。他说:“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楚国啊!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了的不是我……而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把祖国的安危、人民的祸福,看得远远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
对于祖国和人民爱得越深,使他对于卖国集团恨得越甚,而且终于使他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去进行英勇的斗争。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破坏了反侵略的统一战线,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并且下令囚禁屈原。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的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进发出来。他呼唤着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唤着闪电,要把闪电作为他心中无形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他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发挥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这时的诗人、就象燃烧在黑暗中的一团熊熊的烈火。他渴望“这熊熊的燃烧着的生命”之火,为祖国和人民“迸射出光明!”
《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是诗人斗争精神的源泉,而这雷电般的斗争精神,又是诗人爱国爱民思想的最高表现。
更多“结合作品,论析屈原形象的典型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结合作品分析《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形象及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作者细致刻画了其思想变化的原因和野心家性格定型的过程,这是以其在巴黎求学所经历的两位“导师”的教导和“人生三课”完成的。
    鲍赛昂子爵夫人是他的第一位导师,她给年青而善良的大学生上了第一课,告诉他支配社会的两根魔术棒:门第和金钱,而获取其中任何一种都需要把别人当作“驿马”,最后教他去追求纽沁根太太,作为向上爬的跳板。伏脱冷则是他的第二位导师,伏脱冷的开导是拉斯蒂涅接受的人生第二课。他唆使拉斯蒂涅去追求银行家泰伊番的女儿,自己派人杀死银行家的儿子,而后劫财分赃,尽管此计未成,但使拉斯蒂涅确信了“有财便是德”的金钱规律。高老头的苦难与惨死是拉斯蒂涅接受的人生第三课。当高老头的钱财被女儿榨干,变成赤条条两足动物后,也被女儿抛弃了,高老头因无钱孤苦死去;紧接着,鲍赛昂夫人因钱而情场失意,伏脱冷因钱而被出卖……这一系列由金钱导演的悲剧发生了,促使拉斯蒂涅终于明白,清白诚实一无用处,只有金钱是金科玉律的道理。于是,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埋葬了自己最后一滴神圣的同情泪,自甘堕落,终于自觉走上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道路。
    拉斯蒂涅由一个稍具同情心的青年堕落为资产阶级野心家,既显示了贵族被资产阶级征服的必然趋势,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环境对青年人的腐蚀作用,批判了金钱的罪恶。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为:小说通过拉斯底涅的演变,反映了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 第2题:

    简析赵伯韬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在《子夜》五彩缤纷的人物画廊里,仅次于吴荪甫的还有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赵伯韬是帝国主义在华的银团垄断组织的代理人,是美帝国主义的掮客。帝国主义妄图通过他实现金融资本支配工业资本,打击和扼杀民族工业的发展,最后达到破坏中国的生产力,是中国更加殖民地化的目的。赵伯韬这只民族工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他一开始就选中了经济实力雄厚的吴荪甫为猎物。他决心以他的金融资本“一直逼到吴老三(荪甫)坍苔!益中公司倒闭!”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施展奸险狡诈的伎俩,千方百计的勾引吴荪甫陷入他“多头”的圈套里,进而明里让步暗里搞鬼,并施展政治权术,买通西北军佯退三十里,使他在公债市场占有绝对优势,最后在公债市场上打败了对手。
    赵伯韬的这些活动,大都是通过吴荪甫的一次次败北而反衬出来的。吴荪甫没有因为一次次的工潮而是他的工厂停止生产,却在公债市场遭到惨败;吴荪甫所以失去了益中公司几十万资本,甚至连他的公馆都押进去,也是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上的魔力。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赵伯韬的实力与手段。赵伯韬这个形象基本上是成功的。但由于作者较多的描写了他的奸险狡诈、精神堕落的一面,对他在帝国主义面前的奴才本性揭示的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个反面形象的思想深度。

  • 第3题:

    结合作品,论析祥子形象的悲剧命运及其根源。


    正确答案: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
    他年轻、健壮、自信、要强,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从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而是坚持认为“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他尽管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但并不想以剥削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的生活。这是一个善良的小私有者合情合理的心理状态,为了这一点,他不顾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直至希望彻底破灭。然而在那个吃人的旧社会里,祥子这点起码的微小的希望得不到实现,然而祥子的悲剧是一种时代、社会的悲剧。在祥子的身上,还有许多美好的精神与心灵;他做事认真负责,守信用、讲义气、忠于职守、冒着生命危险给曹先生报信,送包子给老马、小马这些比自己处境更艰难的人们,同情并帮助受摧残与凌辱的小福子,这些都表现祥子作为劳动人民所具有的美好心灵。正因这样,他后来的悲惨结局才更能深深的打动人。然而祥子的悲剧,除来自时代、社会的等因素外,也来自他本身的性格弱点。祥子性格的最大特点,是他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执著追求,这就成为导致他命运悲剧的主观契机。
    既然他所承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成功;即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着所有权,也不能摆脱种种压制,成为真正可以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因此,祥子的愿望和追求都是不切实际的,是他从已开始就陷入盲目,一切真诚的努力的毫无意义,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与悲剧。他出于个人奋斗的目的,因而他的人生理想是狭小的,而其采取的手段更是错误的,这不仅不可能使他找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正确途径,反而使他远离朋友,孤立无援,更无力抵抗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他从一个善良的青年,变为要强的人,更变为头等的“刺头”,最后终于堕落,成为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小说在同情祥子悲惨命运的同时,对他的个人主义,企图用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的想法进行批判。祥子的典型意义,一方面在于从他的悲剧中让人们看到时代,社会的黑暗,另一方面也在于从他的悲剧中让人看到个人奋斗的渺茫与错误。缺乏组织领导的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求得解放的正确道路。

  • 第4题:

    论析周朴园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周朴园是有着浓厚封建气息的资产阶级人物。作品通过他与鲁大海的关系,表现了他对工人的残酷;通过他与鲁侍萍、周繁漪的关系,表现了他在家庭中的伪善,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卑劣本质。通过他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家破人亡的结局,“让人感到腐朽的恶势力必然将死去,而且非被埋葬不可。”

  • 第5题:

    结合作品,论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鲁迅写阿Q是要画出国民的灵魂来。阿Q是一个具体的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住土谷祠,无固定职业,为饥寒所迫、曾参与过盗窃活动。他的性格有不少矛盾之处,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常常自欺欺人,但有时也真干实做。他曾经仇视革命,后来又拥护革命,严于“男女之大妨”,又贸然向吴妈求爱,其性格的本质特征是缺乏理性自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盲目地服膺异己的封建伦理文化,二是本能地适应异己的吃人的社会现实。他盲目地接受“古圣贤”的道德说教,因而很正统,认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对“男女之大妨”历来非常严,也跟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尊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圣训,他不只是盲目服膺个别的封建伦理教条,对于整个以等级制度和弱肉强食为特征的封建伦理文化,他在理性上都是认同的。所以,赵太爷、假洋鬼子打他,他从未想到要反抗。在审讯时,不自觉地就要跪下。所以,直至被杀头,还不能觉悟。阿Q适应当时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精神胜利法。脱离现实,盲目自尊,敏感忌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幻觉世界中得到满足。一贫如洗,却夸耀未曾有过的“先前阔”和不会有的“儿子阔”。挨打后,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被王胡打了,想通过骂假洋鬼子报仇,被假洋鬼子打了,又以凌辱小尼姑出气,通过精神胜利法,暂时获得心理上的平衡。革命到来时,他在“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的白日梦中,再次获得精神胜利的满足。鲁迅以辛亥革命来描绘阿Q形象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表明阿Q式的奴性灵魂和愚昧麻木状态是所有现代改革和革命的巨大思想障碍。阿Q为摆脱生存环境而作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丝毫不能改变他失败屈辱的生存状态,反使他一次次屈从于现实,并堕入更加绝望的深渊。所以,阿Q的悲剧不仅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精神的一个侧面,即人的生存困境难以摆脱。
    阿Q已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精神胜利法也成为一种人类普通弱点的代表。

  • 第6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论析《日出》中陈白露形象的基本内涵和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日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女性陈白露的形象,陈白露原名竹均,出身书香门第。从小与方达生青梅竹马,并且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她聪明美丽,骄傲任性,曾是爱华女校的高才生,有很强的活动能力。父亲去世后,她离开家庭,想自立于社会,追求个性解放,渴望一个意中的情人和幸福的家庭。与诗人的结合使她不久便感到“平淡、无聊、厌烦”。她自以为凭自己的年轻美丽与聪明才能在社会上闯出来,然而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她被迫沉沦当了红舞女,成了交际明星。她贪图享受,成为金钱的奴隶,过着“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太不是姨太太”的寄生虫生活。面对灯红酒绿的现实,她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与痛苦,厌倦上层社会打情骂俏的生活,鄙视周围的一切,然而她又不得不周旋其间,与一群社会渣滓鬼混。尽管这样,她的良心,正义感尚未泯灭,同情被压迫者,救助“小东西”,与方达生保持一定的感情联系。她始终在矛盾与痛苦中生活,她的悲剧,来源于她的薄弱意志与贪图享受,但也来源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她也是一个被侮辱、被玩弄的女性。而当她赖以寄生的银行家潘月亭破产,巨额债款无法偿还时,她只得在日出前服毒自杀。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具有较典型的意义。一方面说明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资产阶级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方式对青年一代的严重腐蚀;另一方面也告诫人们,青年知识分子如不投身时代的革命洪流而贪图安逸享受,向黑暗势力妥协,终会堕入与旧制度一起灭亡的深渊。陈白露的自杀也是她自己的一种清醒的抉择;有所醒悟而无路可走,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剧尾由旧营垒中的陈白露来宣判旧世界的死刑,意味格外深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分析陆文婷形象的情感内涵和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人到中年》里的陆文婷是五、六十年代在新中国理想主义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作者在她身上注入了真挚的歌颂和深切的同情。陆文婷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忠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平等待人的精神品格,正是这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基本品格。她毕业于六十年代初,志向高远,作风踏实。她勤勤恳恳工作了近二十年,是医院眼科的台柱子。然而,生活给予她的是艰辛和清贫。业务发展上也受到不公正待遇,工作十八年却没有晋升。即使如此,她对待工作仍是不计得失,倾力投入。无论生活有多么烦心,她始终用平静的微笑面对病人,一丝不苟地处理业务。烦扰、劳累终于使她生命的链条不堪重负,发生断裂。她温和沉静,外柔内刚,不卑不亢,对病人一视同仁。她勤俭持家,顾全大局,与丈夫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同时,繁重的工作也使她对做一个相夫教子的好妻子、好母亲无能为力,因而常常心怀愧疚。陆文婷既具有高度自觉的现代社会意识,也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心灵美,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年女知识分子的美好形象,一个真实而典型的形象。正因为这个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才能深深打动人心,令人对她的命运和遭际产生深深的理解和同情,也才能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在陆文婷这个形象身上,承载和反映了当时很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作品通过这一形象发出了关注中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强烈呼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论述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鲁迅写阿Q是要画出国民的灵魂来。阿Q是一个具体的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住土谷祠,无固定职业,为饥寒所迫、曾参与过盗窃活动。他的性格有不少矛盾之处,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常常自欺欺人,但有时也真干实做。
    他曾经仇视革命,后来又拥护革命,严于“男女之大妨”,又贸然向吴妈求爱,其性格的本质特征是缺乏理性自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盲目地服膺异己的封建伦理文化;二是本能地适应异己的吃人的社会现实。
    他盲目地接受“古圣贤”的道德说教,因而很正统,认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对“男女之大妨”历来非常严,也跟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尊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圣训,他不只是盲目服膺个别的封建伦理教条,对于整个以等级制度和弱肉强食为特征的封建伦理文化,他在理性上都是认同的。所以,赵太爷、假洋鬼子打他,他从未想到要反抗。在审讯时,不自觉地就要跪下。所以,直至被杀头,还不能觉悟。
    阿Q适应当时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精神胜利法。脱离现实,盲目自尊,敏感忌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幻觉世界中得到满足。一贫如洗,却夸耀未曾有过的“先前阔”和不会有的“儿子阔”。挨打后,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被王胡打了,想通过骂假洋鬼子报仇,被假洋鬼子打了,又以凌辱小尼姑出气,通过精神胜利法,暂时获得心理上的平衡。革命到来时,他在“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的白日梦中,再次获得精神胜利的满足。
    鲁迅以辛亥革命来描绘阿Q形象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表明阿Q式的奴性灵魂和愚昧麻木状态是所有现代改革和革命的巨大思想障碍。阿Q为摆脱生存环境而作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丝毫不能改变他失败屈辱的生存状态,反使他一次次屈从于现实,并堕入更加绝望的深渊。所以,阿Q的悲剧不仅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精神的一个侧面,即人的生存困境难以摆脱。阿Q已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精神胜利法也成为一种人类普通弱点的代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结合《屈原》等作品论析郭沫若历史剧作的基本风格。

    正确答案: 郭沫若的历史剧是整个现代文学史剧仓诽的里程碑,他的五幕史剧《屈原》又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以《屈原》为代表的郭沫若历史剧创作,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首先,在史剧的选材和剪裁方面,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到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他特别注重选取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历史题材,能动地挖掘和创造历史,并以一种整体的全局性的眼光进行创造。《屈原》所取材的战国时代合纵抗秦的历史故事与40年代初期中国当时抗日战争的特定形势有着极为相似、相通的精神内涵,而主人公屈原的性格和气质也是当时中华民族迫切需要弘扬光大的。郭沫若把握住历史和创造的契机,对婵娟形象大胆虚构,尤其是对屈原形象从思想个个性到整个命运重新塑造,使得这些历史人物更贴近艺术真实和现实,更富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郭沫若的历史剧既有作者独立人格独特感受的创造力,又有鲜明的现实启发性和强时代战斗性。
    第二,在历史人物的重塑方面,郭沫若力行写人物在其时代的合理发展的原则,这决定了他在历史人物塑造过程中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屈原》中,剧情的发展已不重要,而作家自身主观感情的起伏变化和屈原等人物性格的“合理”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他把屈原等剧中人物放在重大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其思想性格的基本点,屈原等人物身上。全面投入了作家的主观情感,最大限度地摆脱了史实约束,成为活在作家头脑中的人,活在现实中的人,具有了更加崇高伟大和深沉悲壮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郭沫若历史剧始终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并贯穿着一种沉郁的悲剧气氛。郭沫若善于在史剧中自然地穿插大量抒情诗和民歌,大量运用富有韵味的长篇独白。如《屈原》中充满了音乐节奏和诗歌激情的《橘颂》和《雷电颂》,不仅渲染了悲剧氛围,突出强化了人物性格和主题;而且其本身已溶化为整个剧本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屈原》为代表的郭沫若历史剧大多是悲剧,以壮烈惨痛的历史映现严峻悲愤的现实,屈原等形象崇高的使命感、光荣的事业,命运的价值往往都在悲壮的失败中得到升华。这种悲剧美的气氛是郭沫若史剧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艺术走向新的境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论析周朴园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周朴园是有着浓厚封建气息的资产阶级人物。作品通过他与鲁大海的关系,表现了他对工人的残酷;通过他与鲁侍萍、周繁漪的关系,表现了他在家庭中的伪善,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卑劣本质。通过他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家破人亡的结局,“让人感到腐朽的恶势力必然将死去,而且非被埋葬不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论析祥子形象的悲剧命运及其根源。

    正确答案: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
    他年轻、健壮、自信、要强,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从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而是坚持认为“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他尽管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但并不想以剥削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的生活。这是一个善良的小私有者合情合理的心理状态,为了这一点,他不顾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直至希望彻底破灭。然而在那个吃人的旧社会里,祥子这点起码的微小的希望得不到实现,然而祥子的悲剧是一种时代、社会的悲剧。在祥子的身上,还有许多美好的精神与心灵;他做事认真负责,守信用、讲义气、忠于职守、冒着生命危险给曹先生报信,送包子给老马、小马这些比自己处境更艰难的人们,同情并帮助受摧残与凌辱的小福子,这些都表现祥子作为劳动人民所具有的美好心灵。正因这样,他后来的悲惨结局才更能深深的打动人。然而祥子的悲剧,除来自时代、社会的等因素外,也来自他本身的性格弱点。祥子性格的最大特点,是他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执著追求,这就成为导致他命运悲剧的主观契机。
    既然他所承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成功;即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着所有权,也不能摆脱种种压制,成为真正可以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因此,祥子的愿望和追求都是不切实际的,是他从已开始就陷入盲目,一切真诚的努力的毫无意义,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与悲剧。他出于个人奋斗的目的,因而他的人生理想是狭小的,而其采取的手段更是错误的,这不仅不可能使他找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正确途径,反而使他远离朋友,孤立无援,更无力抵抗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他从一个善良的青年,变为要强的人,更变为头等的“刺头”,最后终于堕落,成为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小说在同情祥子悲惨命运的同时,对他的个人主义,企图用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的想法进行批判。祥子的典型意义,一方面在于从他的悲剧中让人们看到时代,社会的黑暗,另一方面也在于从他的悲剧中让人看到个人奋斗的渺茫与错误。缺乏组织领导的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求得解放的正确道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鲁迅《秋夜》中枣树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性意蕴。

    正确答案: 《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鲁迅的苦闷彷徨期是他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在进取博击途中难于避免的,他以求索而生的苦闷,战斗而来的彷徨酿就了《野草》。《野草》是“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证明封建军阀统治着的黑暗年代,仍然有生命存在,这顽强的生命之花不是为着粉饰鬼蜮世界,而是为着“与黑暗捣乱”。《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即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全篇以秋夜为统一的背景,艺术地表现了两个意蕴深远的象征世界:秋夜里枣树与代表黑暗的种种势力搏斗而获胜利以及青虫扑火而致牺牲,两种象征的艺术世界各具不同的意义。
    枣树是作者心灵的对应物,寄寓着精神界之战士的品格。开篇以诗的复唱吟咏枣树,突出了枣树在即将展现出的象征世界的主体地位。敌视枣树的夜的天空,他“奇怪而高”,“非常之蓝”。他“闪闪地眨着”眼,他露出“自以为大有深意”的微笑,他“将繁霜洒在”野花草上,表现出造物主的高傲、偏执、冷漠、残酷。他的威权摧折着一切生命的存在,要使秋夜成为一个生命荒芜的冷酷世界。在这世界里满是蜷伏着怯弱的生命,唯有枣树是敢于与夜的天空相搏的孤独的战士。与怯弱的小粉红花相比,枣树处处表现出精神界之战士的理想品格。他不畏惧造物主的权威,当受繁霜摧折的小粉红花唯恐失掉最后的花瓣而瑟缩于夜的冷气中时,同是受摧折而“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的枣树,却表现出卸却了负累似的轻松,“欠伸得很舒服”,抖擞精神向黑暗进击。枣树饱经历史的风霜雨雪,有着十分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不作小粉红花的春梦渲染理想的色彩,他冷静地告诫“春后还是秋”,只要黑暗的造物主存在一天,春天就不会久长。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赋予他非凡的韧性战斗精神,他不懈地与夜的天空搏击,直至“鬼眨眼的天空”露着不安,想要避开枣树,直至装点黑暗的月亮也“躲到东边去了”时,枣树仍紧逼不舍去“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盅惑的眼睛”.枣树的默默战斗将一切现存秩序的维护者搅得不安,夜游的恶鸟失去了死水般的沉寂而“哇”地一声飞走了。枣树的锲而不舍的战斗,使为繁霜封锁着的秋夜,无生命脉息的地狱终将要换个样子了。《秋夜》运用象征手法,传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尤其是枣树的形象,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阿Q正传》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阿Q是一个贫困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他无家无业,没有社会地位,任人污辱和欺凌,但他却无忧无虑,达观自得。这恰恰表达了在阿Q身上有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即精神胜利法。阿Q这种基本性格的主要特征为: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生。但精神胜利法却不是阿Q的最根本特征,他的根本特征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他的所有思想观念都不是从他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自然欲求中升华出来的,代表他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思想观念,是在消极地适应外界环境、适应封建社会现实关系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被动地接受现存的、社会上流行和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
    阿Q性格是某种民族病态的集中显现。它深刻的阶级根源出自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其历史来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历史紧密相联,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阿Q生活的社会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阿Q性格所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国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这一艺术典型有广泛的代表性,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面镜子,同时又有独特鲜明的个性,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 第14题:

    论析《子夜》中心主人公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子夜》中地主人公、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是全书一切事件和人物地连接点和矛盾冲突的中心。全书展现的种种矛盾,如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之间,各军阀、各派系之间的矛盾等等,都与吴荪甫有关。全书情节结构上互相连的“三条火线”:
    ①公债市场上斗争;
    ②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斗争;
    ③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对封建地主恶霸的斗争,也都把焦点集中在吴荪甫身上。
    作者是把吴荪甫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来表现的。
    吴荪甫是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民族资产阶级地典型代表,在他身上反映了软弱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地压迫,幻想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而最终破产地历史悲剧。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受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同时又压迫工人、压迫同行业的小企业),以及它在精神上的动摇、空虚、软弱的阶级特性,都是在吴荪甫身上得到相当完整的表现。
    吴荪甫这个艺术典型充满了鲜明的个性矛盾:他精明能干,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但这种愿望的根本目的则又是个人利益;他对外来的帝国主义及买办资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他又反过来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残酷地剥削压榨工人,他不仅同官僚买办资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中小民族资本家庭内部也结下了许多矛盾,和妻子貌合神离;他既有道貌岸然,专干事业的一副面孔,同时又有奸污女仆、玩弄交际花的卑劣丑行……正是这些重重矛盾中塑造的这个典型,才真实可信,有感染力。通过这一形象使我们对整个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都有了生动而深刻的认识。

  • 第15题:

    结合《屈原》等作品论析郭沫若历史剧作的基本风格。


    正确答案: 郭沫若的历史剧是整个现代文学史剧仓诽的里程碑,他的五幕史剧《屈原》又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以《屈原》为代表的郭沫若历史剧创作,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首先,在史剧的选材和剪裁方面,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到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他特别注重选取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历史题材,能动地挖掘和创造历史,并以一种整体的全局性的眼光进行创造。《屈原》所取材的战国时代合纵抗秦的历史故事与40年代初期中国当时抗日战争的特定形势有着极为相似、相通的精神内涵,而主人公屈原的性格和气质也是当时中华民族迫切需要弘扬光大的。郭沫若把握住历史和创造的契机,对婵娟形象大胆虚构,尤其是对屈原形象从思想个个性到整个命运重新塑造,使得这些历史人物更贴近艺术真实和现实,更富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郭沫若的历史剧既有作者独立人格独特感受的创造力,又有鲜明的现实启发性和强时代战斗性。
    第二,在历史人物的重塑方面,郭沫若力行写人物在其时代的合理发展的原则,这决定了他在历史人物塑造过程中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屈原》中,剧情的发展已不重要,而作家自身主观感情的起伏变化和屈原等人物性格的“合理”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他把屈原等剧中人物放在重大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其思想性格的基本点,屈原等人物身上。全面投入了作家的主观情感,最大限度地摆脱了史实约束,成为活在作家头脑中的人,活在现实中的人,具有了更加崇高伟大和深沉悲壮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郭沫若历史剧始终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并贯穿着一种沉郁的悲剧气氛。郭沫若善于在史剧中自然地穿插大量抒情诗和民歌,大量运用富有韵味的长篇独白。如《屈原》中充满了音乐节奏和诗歌激情的《橘颂》和《雷电颂》,不仅渲染了悲剧氛围,突出强化了人物性格和主题;而且其本身已溶化为整个剧本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屈原》为代表的郭沫若历史剧大多是悲剧,以壮烈惨痛的历史映现严峻悲愤的现实,屈原等形象崇高的使命感、光荣的事业,命运的价值往往都在悲壮的失败中得到升华。这种悲剧美的气氛是郭沫若史剧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艺术走向新的境地。

  • 第16题:

    结合作品论析刘世吾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刘世吾是一个性格复杂多面的典型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他的性格的核心是对党的事业和对生活的可怕的冷漠,而且这种冷漠是难以改变的。他有光荣的革命经历,有很强的工作能力,熟悉业务,了解下级干部,甚至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文学修养,有时也流露出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但是在新生活面前他的革命意志严重衰退,什么都激不起他的热情。对大小事情他都采取统一的冷淡态度,轻描淡写地打发过去。他的复杂性在于心灵上的尘埃过于厚重,而他那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盾牌掩饰了他自己的错误,使人难以觉察和辨清,“就像灰尘散布在空气里”。由于这种难以识别的复杂性格对新事物产生的阻碍更难被排除,因此对党的事业的危害也就更大,更有害于党的集体的纯洁健全,这正是刘世吾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

  • 第17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中,论析《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基本内涵和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周朴园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形象之一。他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的资本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作为脱胎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中国第一代资产阶级,他天生地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他较早的接触了资产阶级文明,曾到德国留学,甚至接受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以其留学的经历和后来的经济地位而言,他本应发展为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式的人物,但他却转化为一个封建遗老的气息。他贪婪、残忍、唯利是图,“只要能弄到钱”,“什么也做得出来”,“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是极凶狠狡诈的伪君子。他行为放荡,道德沦丧。年轻时玩弄妇佣侍萍,并跟她生了两个孩子,为了赶娶另一位有钱有地位的小姐,又把侍萍遗弃了。当“死去”多年的侍萍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可能破坏他努力维持的大家庭的秩序时,他软硬兼施,前后矛盾的言行彻底撕下了穿在身上的伪装,露出伪善、肮脏、丑恶的灵魂。在家庭生活中,他更是一个封建暴君。他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专横独断,唯我独尊,他的意见就是法律。在为人称道的强迫蘩漪“喝药”一场里,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的专横性格。在周朴园的专制统治下,周家有如一口大棺材,是个可以闷死人的地方。这个家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正是那种封建大家的秩序。
    周朴园的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着一种可怕的力量,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成长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经济上和思想上的血肉联系。从周朴园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而其所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具有的顽固腐朽的封建性,正是《雷雨》现实主义的深刻所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论析《子夜》中心主人公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子夜》中地主人公、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是全书一切事件和人物地连接点和矛盾冲突的中心。全书展现的种种矛盾,如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之间,各军阀、各派系之间的矛盾等等,都与吴荪甫有关。全书情节结构上互相连的“三条火线”:
    ①公债市场上斗争;
    ②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斗争;
    ③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对封建地主恶霸的斗争,也都把焦点集中在吴荪甫身上。
    作者是把吴荪甫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来表现的。
    吴荪甫是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民族资产阶级地典型代表,在他身上反映了软弱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地压迫,幻想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而最终破产地历史悲剧。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受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同时又压迫工人、压迫同行业的小企业),以及它在精神上的动摇、空虚、软弱的阶级特性,都是在吴荪甫身上得到相当完整的表现。
    吴荪甫这个艺术典型充满了鲜明的个性矛盾:他精明能干,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但这种愿望的根本目的则又是个人利益;他对外来的帝国主义及买办资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他又反过来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残酷地剥削压榨工人,他不仅同官僚买办资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中小民族资本家庭内部也结下了许多矛盾,和妻子貌合神离;他既有道貌岸然,专干事业的一副面孔,同时又有奸污女仆、玩弄交际花的卑劣丑行……正是这些重重矛盾中塑造的这个典型,才真实可信,有感染力。通过这一形象使我们对整个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都有了生动而深刻的认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论析刘世吾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刘世吾是一个性格复杂多面的典型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他的性格的核心是对党的事业和对生活的可怕的冷漠,而且这种冷漠是难以改变的。他有光荣的革命经历,有很强的工作能力,熟悉业务,了解下级干部,甚至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文学修养,有时也流露出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但是在新生活面前他的革命意志严重衰退,什么都激不起他的热情。对大小事情他都采取统一的冷淡态度,轻描淡写地打发过去。他的复杂性在于心灵上的尘埃过于厚重,而他那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盾牌掩饰了他自己的错误,使人难以觉察和辨清,“就像灰尘散布在空气里”。由于这种难以识别的复杂性格对新事物产生的阻碍更难被排除,因此对党的事业的危害也就更大,更有害于党的集体的纯洁健全,这正是刘世吾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祥子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是旧社会被剥削、被压迫的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作者着力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其典型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使读者从祥子的悲剧中看到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以及黑暗势力是怎样从精神到伦理道德上摧残一个个体劳动者。小说在写祥子被毁灭的悲惨经历时,至始至终把笔锋指向万恶的旧社会,深刻的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的社会原因。首先,是社会动乱、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其次,是残酷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小说在整个故事的描述中,特别突出了整个黑暗社会对祥子的无情残害。所以祥子的悲剧,“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错”,是黑暗社会把他从人变成了鬼。
    另一方面,祥子的悲剧,除来自时代、社会的等因素外,也来自他本身的性格弱点。他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执著追求,这就成为导致他命运悲剧的主观契机。既然他所承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成功;即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着所有权,也不能摆脱种种压制,成为真正可以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
    因此,祥子的愿望和追求都是不切实际的,是他从已开始就陷入盲目,一切真诚的努力的毫无意义,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与悲剧。他出于个人奋斗的目的,因而他的人生理想是狭小的,而其采取的手段更是错误的,这不仅不可能使他找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正确途径,反而使他远离朋友,孤立无援,更无力抵抗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他从一个善良的青年,变为要强的人,更变为头等的“刺头”,最后终于堕落,成为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小说在同情祥子悲惨命运的同时,对他的个人主义,企图用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的想法进行批判。这说明,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劳动人民想通过个人奋斗的方式争得做人的权利,是根本行不通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论析屈原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历史剧《屈原》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是作者赋予这个典型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那战乱的年代,他心中时时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他之所以极力主张“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就是困为他早就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意图,认为只有联合抗秦才能保国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那样卑鄙无耻的手段陷害他,横加以“淫乱宫庭”之类的罪名。可是即使在这种含冤莫白的情况下,他所拳拳关注的仍然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他“沉着而沉痛地”劝诫楚怀王,千万不要因此丢弃“联齐抗秦”的正确路线,“要多替楚国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他所以愤怒斥责南后,也是恨她因此危害了祖国。他说:“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楚国啊!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了的不是我……而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把祖国的安危、人民的祸福,看得远远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
    对于祖国和人民爱得越深,使他对于卖国集团恨得越甚,而且终于使他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去进行英勇的斗争。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破坏了反侵略的统一战线,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并且下令囚禁屈原。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的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进发出来。他呼唤着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唤着闪电,要把闪电作为他心中无形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他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发挥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这时的诗人、就象燃烧在黑暗中的一团熊熊的烈火。他渴望“这熊熊的燃烧着的生命”之火,为祖国和人民“迸射出光明!”
    《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是诗人斗争精神的源泉,而这雷电般的斗争精神,又是诗人爱国爱民思想的最高表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阿Q正传》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阿Q是一个贫困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他无家无业,没有社会地位,任人污辱和欺凌,但他却无忧无虑,达观自得。这恰恰表达了在阿Q身上有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即精神胜利法。阿Q这种基本性格的主要特征为: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生。但精神胜利法却不是阿Q的最根本特征,他的根本特征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他的所有思想观念都不是从他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自然欲求中升华出来的,代表他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思想观念,是在消极地适应外界环境、适应封建社会现实关系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被动地接受现存的、社会上流行和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
    阿Q性格是某种民族病态的集中显现。它深刻的阶级根源出自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其历史来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历史紧密相联,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阿Q生活的社会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阿Q性格所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国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这一艺术典型有广泛的代表性,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面镜子,同时又有独特鲜明的个性,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潘先生这个小市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叶绍钧的小说最善于塑造城镇小市民的形象并深入刻划他们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潘先生正是一个典型代表,潘先生是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作者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里来实现其性格特征。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潘先生是距上海不远的乡里的一个小学校长,为了躲避军阀战争的灾难,一家人逃到上海,可是又担心教育局长说他临阵逃脱而革掉饭碗,于是又只身返回乡镇,可是战事并没有直接威胁这个乡镇,二十余天后战事便停止了,潘先生竟被推举为凯旋的军阀写歌功颂德的字幅,故事便在这幅讽刺画中收场。作品以讽刺的笔调,通过对潘先生的行动和心理的细致描写,充分展示了他自私、卑怯、苟安、麻木的性格。
    ①稍遇危险就惊慌得无所适从,稍得安宁又得意而忘乎所以,是潘先生性格的第一种表现。导致潘先生思想波动的核心是利己主义,他想的是妻子和两个孩子,还有一个黑漆皮包。为了这四条性命和一个饭碗;他时时刻刻提心吊胆,诚惶诚恐。如在逃难的路上。他自己抱着小孩,让大孩子一手拉着自己的长衫一手牵着母亲,认为安全了。突然长衫后边的小手没有了,“家破人亡之感立时袭进他的心门,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来,望出去电灯人形都有点模糊了。”很快,妻子和孩子找到了,他马上“幸福得很”,仿佛,“什么兵火焚掠”,都遭逢不到,转身用很入时的调子去喊黄包车了。
    ②既想投机钻营,又要苟且偷安,往往犹豫不决,左顾右盼,是潘先生性格的第二种表现。潘先生全家费尽周折来到上海,刚刚安顿下来,又听到教育局长要照常开学的意思。他想遵从校长的旨意,表示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心,又舍不得留在上海的老婆孩子;想守在妻儿身旁,又怕被教育局长“乘此淘汰”。两条道路各有利害关系,既要投机又怕丢掉本钱,既想钻营而又要苟安。最后“更从利害远近各种方面着想”决定回去。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又幻想火车不通,一则可因此留在上海、二则又可为一旦被免职时找到有力的借口。
    ③胆小卑怯,被战争吓得门神无主,又貌似临危不惧,高谈坚决抗战的大道理。是潘先生性格的又一个方面。他一听到铁路不通,立刻跑到十字会交纳会费,以换取红十字的徽章和旗子,作为“救命的神符”风声一紧,他又赶紧躲进“洋人的红房子里”,既想求得洋人的庇护,又不想让公众看到自己的胆怯。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