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如何理解艾青诗歌的忧郁风格。”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正确答案: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生动深广、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因而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唐军陈陶斜大败,继又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后来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员而沿途征兵,杜甫有“三吏”、“三别”。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到的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写时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从如此广阔的视野并如此频繁地写时事。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
    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它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如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了玄宗沉湎声色的情景。杜甫写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的,写他们的遭遇。写他们的内心的悲酸。如《无家别》写道故乡荒凉,老母病死,归来无家,而只得再次从军,令人不忍卒读。他把战火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之下,为之动情。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却与战乱灾难息息相关,从他的感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则用叙事手法写时事。可以说,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是杜甫的创造。

  • 第2题:

    钟嵘是如何评价曹植的诗歌的?如何理解?


    正确答案: 钟嵘称曹植诗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前者主要是指曹植的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建安风骨的精神,前期作品充满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期满怀悲愤,总体表现出慷慨多气、主体情致充盈丰沛的特点,在建安一代中堪称代表;后者主要是指诗歌艺术形式上的美。曹植的诗艺术手段多样,词采丰富赡丽又典雅流畅,注意字句精工,使用对仗,多用双声叠韵,讲究起调等等。可以说,曹植诗所有的抒情性与艺术美,完成了从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化。(适当举例分析说明)

  • 第3题:

    艾青式忧郁的价值


    正确答案: 1.这“忧郁”是一种爱: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
    2.这“忧郁”是一种清醒:抗战初期,大多数人沉湎于廉价的乐观中,以为我们很快就可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艾青却看见了阴影、危机与祖国人民的贫穷,于是陷入了“忧郁”,这“忧郁”包含着诗人对中国革命与抗日战争长期性、艰苦性的深刻认识与体验。
    3.这“忧郁”是一种力量:艾青的“忧郁”并不表示他对生活的灰心与绝望;相反,正是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执著的追求与坚强的信念。所以,这种“忧郁”是一种深沉的力量。

  • 第4题:

    怎么理解艾青诗歌创作中对“苦难美”的追求?


    正确答案: 苦难,伴随着劳苦大众走过了太多太长的岁月。苦难,是历史的一种深沉。古往今来有成就的诗人们,无不对劳苦大众所经受的苦难给以关注,给以同情。并以他们的诗来展示苦难,为的是让世人清醒,让历史清醒。艾青从他踏上中国诗坛的那天起,就关注着这种苦难,并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刻划这种苦难。在他的不少诗中,对于中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经受的苦难,都作了深刻的描绘。《死地》便是其中的出色篇章。苦难本身并不美,因为它是那样残忍,那样冷酷,摧残人性。人类不希望有苦难,可是事实上不仅有苦难,而且接连不断。那么,这就不能不引起人类的思考,引起诗人们的思考。因而,在诗中描绘苦难,是天经地义的事。描绘苦难,正是为了揭示苦难,从而消除苦难。诗之美,也就由此而产生。艾青有着自己精辟的见解:“苦难比幸福更美。”“苦难的美是由于在这阶级的社会里,人类为摆脱苦难而斗争。”“属于这伟大和独特的时代的诗人,必须以最大的宽度献身给时代,领受每个日子的苦难像是那些传教士之领受迫害一样的自然,以自己诚挚的心沉浸在万人的悲欢、憎爱与愿望当中。”这里,艾青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社会观点,也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这二者又是分不开的。诗中的苦难美,艾青指出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为摆脱苦难而斗争”的革命精神、革命气节,二是诗人要献身时代,与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苦难美不只是在苦难中呻吟,而更重要的是在呻吟中奋起。诗美,不是海市蜃楼,也不只是格律的抑扬顿挫,主要是诗意、诗情之美。

  • 第5题:

    分析艾青诗歌与俄罗斯、苏联诗歌的联系。


    正确答案: 在此最值得一提的是叶赛宁与马雅可夫斯基。艾青曾这样评价叶赛宁,他“从意象主义者们中间出来,以旧俄罗斯农民的眼光,看到暴风雪疾驰而至的心情迎接了革命。他的诗充满了哀怨,留给人们难以忘的纪念”。“他的诗,和周围的景观联系得那么紧密、真切、动人,具有奇异的魅力,以致达到难以磨灭的境地”(1981年《关于叶赛宁》)。而叶赛宁诗歌的这些特点,都被艾青经过自己的吸收、消化,融入了自己的诗歌。艾青的《我的父亲》等诗,就直接受到了叶赛宁《母亲的来信》和《回答》两首诗的启示和影响。叶赛宁的这两首诗,写的是儿子离开家园奔向革命“用战斗的笔杆发挥着威严”的情景,抒发了青年一代的豪情,老一代的失望。而艾青的《我的父亲》,也描写了老一辈破碎的企望,抒发了诗人“奔走在解放战争的烟火里”的豪情。这些诗,情感的基调,意识内容,都十分相似。
    再看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是以雄健的诗风和惊世骇俗的新鲜比喻享誉诗坛的。他的这种雄健的诗风与出奇、新鲜的比喻手法也直接影响了艾青早期的诗歌创作。如,马雅可夫斯基在描写资本主义大都市生活时,喜欢用“工业性的比喻”来诅咒资本主义的文明。艾青所写的《马赛》等诗也是如此,如艾青写道:“烟囱!/你这为资本所奸淫了的女子!头顶上/忧郁的流散着/弃妇之披发般的黑色的煤烟...”等。

  • 第6题:

    你如何理解艾青“诗歌散文化美”的艺术追求?


    正确答案:艾青的诗作都是自由体式。他的自由体摒弃了早期自由诗的散文化,而追求“自由而自己成了约束”的散文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诗语言的散文美。注意从生活中提取丰富、鲜活、变化的语言。在成熟期的作品中,他的语言更加朴素、亲切、新鲜、干净、凝练,且富有表现力。二是他讲究诗情内在的律动,把外在音律消融于诗的内在骨骼,把形式积淀到内容中去。他的诗或长篇或短制,都是章无定节,节无定句,也不拘泥于音韵与顿数,但却具有内在的旋律和节奏。如《大堰河——我的褓姆》,全诗十三节,节式有长有短,长的一节十六行,短的一节只有四行,每行字数多少不一,多者二十二字,少者每行二字。全诗不押韵,但每一节首尾句重复,以确定情绪抒发的基调,中间几行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是长句,使情感的抒发形成一种自然起伏的节奏与旋律。参差中保持和谐,变化中又有统一。自由诗体在艾青手中灵活多变,走向成熟。

  • 第7题:

    问答题
    艾青在艺术上是如何借鉴西方象征派诗歌的。

    正确答案: 在借鉴西方象征派诗歌的过程中,艾青既有吸取也又改造,他既勇于吸收象征派能表现生活的艺术手法,又能剔除其神秘主义、颓废主义、唯美主义的糟粕,具体而言,他对象征派艺术手法的借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诗歌内容的象征性。
    象征主义运动中承前启后的诗人、理论家马拉美认为,艺术是用象征体镌刻出来的思想。他提倡用形象“暗示”的手法去表现对象。为使自己的诗歌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艾青在创作中借鉴并运用了象征派注重用形象去暗示的象征手法,他的诗多半是借助于大自然中某些客观事物作为自己心灵感受的对应物,这不但拓展了其诗作的思想内涵,而且使之更富有质感和立体感。考查艾青的创作,可以发现每一个时期他的代表诗作都可以说是“象征体镌刻出来的思想”。但同时马拉美又宣称“诗里应该经常有谜”,艾青对此是很不以为然的。他说:“晦涩是由于感觉的半睡眠状态产生的;晦涩常常因为对事物的观察的忸怩而产生。”因此他的诗象征而易懂,含蓄而不晦涩,能使人产生“思而得之”的兴味,决不同于那些蓄意制造神秘气氛的象征派作品,而且他也没有把西方象征派那些消极悲观的基调照搬过来。而是把他对中国现实的深刻观察形象地描绘出来。
    其次是诗歌形象的流动性。形象的流动性是象征派艺术原则之一,是指诗人必须捕捉自然万物的象征含义,与之感应相通,让物质世界合精神世界交融一体,并造成读者各种官能感受互相转换合交流。象征派认为自然是个“象征之林”。象征派诗人大用特用感觉移借的交感手法,造成诗歌意象的流动性,既能使描绘的客观对象人格化,又能让诗人主观心灵具体化。艾青也认为外界客观世界和诗人主观世界是感应相通的,在诗歌中同样可以“给声音以彩色,给颜色以声音,使流逝变幻者凝形”。只有在诗人的世界里,自然与生命有了契合,矿野与山石能日夜喧谈,岩石能沉思,河流能絮语„„风、土地、树木都有了性格。艾青借鉴了象征派的形象流动性的交感技艺,并使之与自己真切的生活感受融为一炉,熔铸成自己独特的诗歌艺术。
    第三是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马拉美要求“诗中各样东西都化为音乐发出来”,以致主张用谱写乐谱的方法写诗。艾青也赞成诗歌要有音乐旋律感,但他不象象征派这样走上形式的极端,他认为:“只有和情绪相结合的韵律,才是活的韵律。”他认为生活旋律就是诗歌的节奏,反对用传统的格律概念限制住新诗自由活泼的发展,是诗歌创造格律,不是格律创造诗歌。这不仅是对象征派也对传统格律概念进行了改造,将音乐的内在旋律引进新诗的语言节奏之中,他主张诗要有“散文美”,亦即“口语美”,他写的大多数诗是章无定节,节无定韵,形无定字的自由体,但那内在的节奏和独特的旋律,使人感到具有高度的诗意的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艾青诗歌的忧郁风格与西方作家的关系。

    正确答案: 艾青的忧郁风格尽管是由他的经历和所处环境决定的,但外国作家所给予的影响不能不对他的心灵起催化和促进作用。他的忧郁风格的形成与凡尔哈伦、普希金、叶赛宁、玛雅夫斯基、莱蒙托夫等的忧郁气质和格调有必然的联系。这些作家的精灵,正是发自肺腑的彷徨、痛苦的追求与反抗、抗争的欲望紧紧相连的深沉之音,这与艾青有相通之处,其中,好像艾青与叶赛宁更接近一些,叶赛宁的诗无论是写自然或爱情,都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但这是一种“纯净的忧伤”,因为其中的忧伤似乎是透明的,他不会让人消沉,只会让人体会出一种美感,艾青的诗深受叶赛宁的忧郁风格的诗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艾青诗歌的忧郁风格。

    正确答案: 忧郁是艾青诗歌的主要审美风格,它的产生大约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艾青出生于农村,农民苦难和不幸的生活,使他很早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其二,从1929年春到1931年初,青年艾青在巴黎渡过了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三年。当他徘徊于巴黎街头,过着半流浪式的生活,置身于疯狂、怪异、陌生的西方文明世界中,咀嚼异国游子内心孤寂的时候,与表现大都会里个人失落感的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了强烈共鸣。其三,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当艾青辗转于中国的北方时,不仅理解了载负土地痛苦重压的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而且对这古老国土所养育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种族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文人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坦言:“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一种天真的奢望”。他的忧郁,浸染着对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渗透着对生活的忠实和思索,因而具有了强烈的时代特点,艾青以这种忠实于生活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态度,在忧郁中表示对苦难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使忧郁成为他诗学中具有关键性的美学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你如何理解艾青“诗歌散文化美”的艺术追求?

    正确答案: 艾青的诗作都是自由体式。他的自由体摒弃了早期自由诗的散文化,而追求“自由而自己成了约束”的散文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诗语言的散文美。注意从生活中提取丰富、鲜活、变化的语言。在成熟期的作品中,他的语言更加朴素、亲切、新鲜、干净、凝练,且富有表现力。二是他讲究诗情内在的律动,把外在音律消融于诗的内在骨骼,把形式积淀到内容中去。他的诗或长篇或短制,都是章无定节,节无定句,也不拘泥于音韵与顿数,但却具有内在的旋律和节奏。如《大堰河——我的褓姆》,全诗十三节,节式有长有短,长的一节十六行,短的一节只有四行,每行字数多少不一,多者二十二字,少者每行二字。全诗不押韵,但每一节首尾句重复,以确定情绪抒发的基调,中间几行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是长句,使情感的抒发形成一种自然起伏的节奏与旋律。参差中保持和谐,变化中又有统一。自由诗体在艾青手中灵活多变,走向成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怎么理解艾青诗歌创作中对“苦难美”的追求?

    正确答案: 苦难,伴随着劳苦大众走过了太多太长的岁月。苦难,是历史的一种深沉。古往今来有成就的诗人们,无不对劳苦大众所经受的苦难给以关注,给以同情。并以他们的诗来展示苦难,为的是让世人清醒,让历史清醒。艾青从他踏上中国诗坛的那天起,就关注着这种苦难,并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刻划这种苦难。在他的不少诗中,对于中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经受的苦难,都作了深刻的描绘。《死地》便是其中的出色篇章。苦难本身并不美,因为它是那样残忍,那样冷酷,摧残人性。人类不希望有苦难,可是事实上不仅有苦难,而且接连不断。那么,这就不能不引起人类的思考,引起诗人们的思考。因而,在诗中描绘苦难,是天经地义的事。描绘苦难,正是为了揭示苦难,从而消除苦难。诗之美,也就由此而产生。艾青有着自己精辟的见解:“苦难比幸福更美。”“苦难的美是由于在这阶级的社会里,人类为摆脱苦难而斗争。”“属于这伟大和独特的时代的诗人,必须以最大的宽度献身给时代,领受每个日子的苦难像是那些传教士之领受迫害一样的自然,以自己诚挚的心沉浸在万人的悲欢、憎爱与愿望当中。”这里,艾青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社会观点,也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这二者又是分不开的。诗中的苦难美,艾青指出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为摆脱苦难而斗争”的革命精神、革命气节,二是诗人要献身时代,与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苦难美不只是在苦难中呻吟,而更重要的是在呻吟中奋起。诗美,不是海市蜃楼,也不只是格律的抑扬顿挫,主要是诗意、诗情之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论艾青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及诗史地位。

    正确答案: ①抒发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民族、土地的深沉的爱,表达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追求;
    ②丰富的想象,新鲜的比喻,浓郁的诗情,光与色的运用,鲜明深刻的意象,“散文化”的诗体实验,极度的形式张力;
    ③革命现实主义融入了象征主义等现代主义艺术技巧,实现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与切换,将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现实与时代的关切、投入)与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对西方现代主义诗艺的借鉴完美的结合起来;
    ④从而建构了自己的诗学,将新诗推向新的阶段。
    ⑤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以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中国自由体新诗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以后的新诗创作带来巨大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艾青《北方》诗歌的“绘画美”?


    正确答案: 艾青早年在法国留学,受法国的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很大。印象主义绘画讲究画家个人对光、影的感受,将实物的瞬间印象呈现于画布之上;而象征主义诗歌则注重营造充满暗示和象征意义的意象。另外,中国传统的诗画结合理论也给了艾青以启示。所以艾青的诗歌很有画面感。诗人从“感觉”出发,捕捉瞬间的印象,然后渗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北方》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北方》一诗中,“土地”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象特别突出,它既象征着祖国,也象征着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其他的景物:冻结的村庄、山坡、河岸,在风沙中前行的孤单行人、负重的驴子、惊惶的雁群……可以说是北方“土地”整体意象之下的一个个分意象,它们联结起来,构成了一幅寒风和风沙肆虐下的北方画卷。

  • 第14题:

    以()为中心意象的诗歌是艾青诗歌中“永恒的主题”。


    正确答案:“太阳”

  • 第15题:

    论艾青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及诗史地位。


    正确答案: ①抒发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民族、土地的深沉的爱,表达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追求;
    ②丰富的想象,新鲜的比喻,浓郁的诗情,光与色的运用,鲜明深刻的意象,“散文化”的诗体实验,极度的形式张力;
    ③革命现实主义融入了象征主义等现代主义艺术技巧,实现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与切换,将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现实与时代的关切、投入)与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对西方现代主义诗艺的借鉴完美的结合起来;
    ④从而建构了自己的诗学,将新诗推向新的阶段。
    ⑤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以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中国自由体新诗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以后的新诗创作带来巨大影响。

  • 第16题:

    艾青在艺术上是如何借鉴西方象征派诗歌的。


    正确答案: 在借鉴西方象征派诗歌的过程中,艾青既有吸取也又改造,他既勇于吸收象征派能表现生活的艺术手法,又能剔除其神秘主义、颓废主义、唯美主义的糟粕,具体而言,他对象征派艺术手法的借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诗歌内容的象征性。
    象征主义运动中承前启后的诗人、理论家马拉美认为,艺术是用象征体镌刻出来的思想。他提倡用形象“暗示”的手法去表现对象。为使自己的诗歌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艾青在创作中借鉴并运用了象征派注重用形象去暗示的象征手法,他的诗多半是借助于大自然中某些客观事物作为自己心灵感受的对应物,这不但拓展了其诗作的思想内涵,而且使之更富有质感和立体感。考查艾青的创作,可以发现每一个时期他的代表诗作都可以说是“象征体镌刻出来的思想”。但同时马拉美又宣称“诗里应该经常有谜”,艾青对此是很不以为然的。他说:“晦涩是由于感觉的半睡眠状态产生的;晦涩常常因为对事物的观察的忸怩而产生。”因此他的诗象征而易懂,含蓄而不晦涩,能使人产生“思而得之”的兴味,决不同于那些蓄意制造神秘气氛的象征派作品,而且他也没有把西方象征派那些消极悲观的基调照搬过来。而是把他对中国现实的深刻观察形象地描绘出来。
    其次是诗歌形象的流动性。形象的流动性是象征派艺术原则之一,是指诗人必须捕捉自然万物的象征含义,与之感应相通,让物质世界合精神世界交融一体,并造成读者各种官能感受互相转换合交流。象征派认为自然是个“象征之林”。象征派诗人大用特用感觉移借的交感手法,造成诗歌意象的流动性,既能使描绘的客观对象人格化,又能让诗人主观心灵具体化。艾青也认为外界客观世界和诗人主观世界是感应相通的,在诗歌中同样可以“给声音以彩色,给颜色以声音,使流逝变幻者凝形”。只有在诗人的世界里,自然与生命有了契合,矿野与山石能日夜喧谈,岩石能沉思,河流能絮语„„风、土地、树木都有了性格。艾青借鉴了象征派的形象流动性的交感技艺,并使之与自己真切的生活感受融为一炉,熔铸成自己独特的诗歌艺术。
    第三是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马拉美要求“诗中各样东西都化为音乐发出来”,以致主张用谱写乐谱的方法写诗。艾青也赞成诗歌要有音乐旋律感,但他不象象征派这样走上形式的极端,他认为:“只有和情绪相结合的韵律,才是活的韵律。”他认为生活旋律就是诗歌的节奏,反对用传统的格律概念限制住新诗自由活泼的发展,是诗歌创造格律,不是格律创造诗歌。这不仅是对象征派也对传统格律概念进行了改造,将音乐的内在旋律引进新诗的语言节奏之中,他主张诗要有“散文美”,亦即“口语美”,他写的大多数诗是章无定节,节无定韵,形无定字的自由体,但那内在的节奏和独特的旋律,使人感到具有高度的诗意的美。

  • 第17题:

    简述艾青诗歌的主体意象。


    正确答案: (1)、雪与雾。这组意象是作为黑暗社会与险恶环境的象征物而出现的。
    (2)、土地和旷野。这组意象有多层含义,首先他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其次还凝聚着对祖国命运的深沉忧虑意识,再次还凝聚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和命运的关切。
    (3)、黎明和太阳。首先它是中国光明前途的象征,其次是革命者战斗精神及前进动力的揭示。
    (4)、生与死。是对英勇的战士品格的写照。

  • 第18题:

    问答题
    艾青式忧郁的价值

    正确答案: 1.这“忧郁”是一种爱: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
    2.这“忧郁”是一种清醒:抗战初期,大多数人沉湎于廉价的乐观中,以为我们很快就可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艾青却看见了阴影、危机与祖国人民的贫穷,于是陷入了“忧郁”,这“忧郁”包含着诗人对中国革命与抗日战争长期性、艰苦性的深刻认识与体验。
    3.这“忧郁”是一种力量:艾青的“忧郁”并不表示他对生活的灰心与绝望;相反,正是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执著的追求与坚强的信念。所以,这种“忧郁”是一种深沉的力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分析艾青诗歌与俄罗斯、苏联诗歌的联系。

    正确答案: 在此最值得一提的是叶赛宁与马雅可夫斯基。艾青曾这样评价叶赛宁,他“从意象主义者们中间出来,以旧俄罗斯农民的眼光,看到暴风雪疾驰而至的心情迎接了革命。他的诗充满了哀怨,留给人们难以忘的纪念”。“他的诗,和周围的景观联系得那么紧密、真切、动人,具有奇异的魅力,以致达到难以磨灭的境地”(1981年《关于叶赛宁》)。而叶赛宁诗歌的这些特点,都被艾青经过自己的吸收、消化,融入了自己的诗歌。艾青的《我的父亲》等诗,就直接受到了叶赛宁《母亲的来信》和《回答》两首诗的启示和影响。叶赛宁的这两首诗,写的是儿子离开家园奔向革命“用战斗的笔杆发挥着威严”的情景,抒发了青年一代的豪情,老一代的失望。而艾青的《我的父亲》,也描写了老一辈破碎的企望,抒发了诗人“奔走在解放战争的烟火里”的豪情。这些诗,情感的基调,意识内容,都十分相似。
    再看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是以雄健的诗风和惊世骇俗的新鲜比喻享誉诗坛的。他的这种雄健的诗风与出奇、新鲜的比喻手法也直接影响了艾青早期的诗歌创作。如,马雅可夫斯基在描写资本主义大都市生活时,喜欢用“工业性的比喻”来诅咒资本主义的文明。艾青所写的《马赛》等诗也是如此,如艾青写道:“烟囱!/你这为资本所奸淫了的女子!头顶上/忧郁的流散着/弃妇之披发般的黑色的煤烟...”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艾青诗歌的主调是()。
    A

    贵族式的浪漫

    B

    农民式的忧郁

    C

    富有理性的哲思

    D

    严苛的格律化追求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40年代的艾青,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并获得了独立的创造品格,把历史使命感和艺术创新精神、,从而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艾青的时代”。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正确答案: 艾青一开始踏上诗坛,就表现出对现实的热情感应。他写的第一首有名的诗歌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抒写了他对大堰河这个普通的中国贫困农民的深情——一位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在一位质朴憨厚的农妇那里找到母爱,她却与自己的生活道路有着这么巨大的差异,这爱与痛、恋与怜、悲与悔的复杂冲荡嵌合,汇成了一股滔滔不绝的诗情之流。当同一时代众多的中国诗歌在“走向社会”的道路上市区了自我的情感和思想,艾青的这首诗却以诗歌最重要的特质——自我之情唤起了人们阅读的快感,温暖了无数日渐干涸的诗心。
    抗战开始后,艾青怀着“成为真的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的雄心壮志,投身到伟大的民族解放的时代洪流之中,开始了漫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从1932年4月,他留法归来重新踏上中国的土地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诗人由杭州到武汉、临汾、西安、桂林、衡山、重庆、延安、张家口、北京,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这段时期,他的创作视野近到旧中国乡村的衰敝和农民的困难生活,远到现代西方的都市风情和畸形人生,显得异常广大;他的创作题材非常广发,现代中国饱经苦难的广土众民、民族抗战的悲壮历程、人民革命的滚滚洪流以及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祖国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都在其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和动人的表现;他的诗艺丰瞻华美,既有感时忧国执着,也不乏精微深湛的哲理感怀、恬静优美的田园写意、情味隽永的象征寄托之作。
    诗人艾青左手取来对现实、社会的密切关注,右手拿来了现代诗歌艺术创作技巧,而又能将之糅合成为一个具备崇高审美风格的结晶体,走上了独特的成功之路。他的这些多姿多彩的诗篇最终“交绘成了一个连续而宏大的诗歌长卷,成功地塑造出了诗的‘现代中国’的总体形象”。
    艾青的诗歌创作执着于真、善、美德追求。真、善、美,是艾青眼中诗神所驾着的纯金的三轮马车。在这里,真、善是美德前提和基础,美是真、善得以表现的途径和手段,是这种人类最高智慧的体现者。与诗人独特的史学理想相呼应,在诗歌创作中,艾青不仅抒写苦难、悲剧,也抒写对自由、光明的渴求,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两大母题。他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补衣妇》、《乞丐》、《人皮》、《江山浮尸》等诗作,怀着对祖国与人民命运的关切,将备受统治者压迫蹂躏、惨不忍睹的形象活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对触目惊心的苦难与死亡入木三分的描写,压得人喘不过起来。出于对真、善、美德执着追求和对民族苦难的自觉承担,艾青对苦难现实进行了血泪控诉。艾青的诗行就是对苦难的呼喊,是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的忧虑与感伤,而就在这种情绪的抒发中,诗人的忧郁风格得以形成。
    在那个动荡万分的时代中,艾青就是这样,保持着特有的清醒与敏感,跟随着时代的步伐,用诗歌致力于呼唤和讴歌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奏响了民族解放的洪钟大吕。但是,诗人艾青并没有迷失自己,他始终强调诗人需要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一方面,艾青的诗“很少言自己”;另一方面,“大我”的声音始终没有淹没他的“小我”,他在大我与小我之间,在抒写大我的痛苦与欢乐、小我的独立意识与觉醒之间,艰难地寻找着平衡点,而结果证明,他的努力是成功的,他把诗写成了诗,而不是小说、散文或者报告文学,用诗歌说出他由衷的话,而每个字都是他“脉搏的一次跳动”。与此相关,在艾青的诗论与诗歌创作中,他始终强调形象、意象、象征、联想、想象等与诗歌形象思维有关的重要质素的地位,并在《诗论》中分别就形式、技术、语言以及创造等关乎诗歌质量的重要方面作出了独特的阐释。
    1940年代的艾青,继续着他的诗歌理想和诗学坚持,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并获得了独立的创造品格,把历史使命感个艺术创新精神、诗歌的民族化与现代化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独特的包容特征,这种包容体现了20世纪4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丰富性。而诗人艾青,正是这样大气的品格,成为众多青年诗人学习的榜样,鼓励、启发、引导他们朝诗歌的历史深度和诗歌的美学深度持续掘进,从而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艾青的时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艾青诗歌中的忧郁色彩?

    正确答案: 艾青的忧郁中饱含了深沉的爱,爱是其诗歌的内核和“诗魂”。他的忧郁是一种爱,“忧郁的爱”,爱是艾青诗歌忧郁的深沉因子。艾青诗里忧郁的色彩只是我们很易看到的表层显现,它有着悲怆的深度和震撼人心的力度。他的爱来自于对这土地、对这土地上人民、对民族和国家,以及对自由、光明与和平永恒的愿望。只不过这种深沉广博的爱浸染上了诗人忧郁的情感色彩。他的忧郁是在“爱”的追求过程中坚强的执著的信念的表现,是一种“力”的凸现,其反过来又促进了他对这爱的更加强烈的坚定不移的追求。因此,艾青式的忧郁表现出的是一种悲壮、崇高之美。其忧郁中迸发的是热情,其痛苦中蕴涵的是希望,其哀婉中燃起的是火焰。只要是人类还有悲苦,生命还受着扭曲,艾青的诗就拂不去的忧郁与悲哀的情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在诗歌创作中具有农民的“忧郁”和“漂泊的情愫”的诗人是()。
    A

    艾青

    B

    田间

    C

    袁水拍

    D

    田汉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