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秋季既是河蟹收获季节,又是河蟹极易死亡的季节。其死亡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自然死亡。河蟹性成熟常于每年9~11月,体内渗透压升高,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环境,会自然死亡或逃跑。(2)病死。秋季水温变化较大,温差在10℃以上时,河蟹很难适应,易患病死亡。(3)胀死。秋季河蟹常因气压、水温变化食欲改变,易消化不良而死亡。
针对上述原因,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养殖2年的河蟹要及时起捕上市出售,以免老死。(2)调节水质,控制水温。平时注入新水时,其水温与池水温差不能超过3℃。在水面移栽水葫芦、水花生等覆盖物,面积控制在水面的l/2以内。(3)在饵料中定期添加抗生素和生长素;不喂或少喂植物性饵料,增喂蚯蚓、螺蛳等动物性饵料,水温下降后适当减少投喂量。每20天左右用生石灰对蟹池消毒一次,每亩每次用生石灰20公斤。
更多“如何防止河蟹入秋死亡?”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哪些死亡的水产品不能吃()?

    • A、甲鱼 
    • B、鳝鱼 
    • C、河蟹 
    • D、以上皆是

    正确答案:D

  • 第2题:

    河蟹养殖过程中放养螺蛳的作用、意义以及如何投放?


    正确答案: 作用:净化水质、维护水质清新的作用;螺蛳营养丰富,利用率较高,是河蟹最喜食的理想优质鲜活动物性饵料,可促进河蟹快速生长,提高成蟹上市规格。
    放养螺蛳的意义:螺蛳的价格较低,来源广泛,蟹池中投放螺蛳可明显降低养殖成本、增加产量、改善品质,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螺蛳的放养:分三次放养,总量在800~1200斤/亩。
    第一次放养:放苗后,投放螺蛳100~200斤/亩。
    第二次放养:清明前后,也就是在4月到5月份之间,投放400~500斤/亩,放在水草的板田上。
    第三次投放:6~7月份放养200~300斤/亩。

  • 第3题:

    在长期的河蟹养殖过程中,逐渐对高品质的河蟹形成了这样的评判指标:()。


    正确答案: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红膏

  • 第4题:

    河蟹肝坏死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外观病蟹体表污物较多,体色变暗,壳薄壳软;内观肠内无物.肠壁较薄、鳃丝变黑或水肿,肝脏病变,早期呈黄、白点状相间,如散黄鸡蛋,镜检有油滴状分散物,中期颤色变白、呈臭豆腐状,后期腐烂化水,呈透明胶水状。病蟹食欲不振,上岸,严重时绝食,中午都上岸。河蟹肝坏死是新发病,目前尚未有特效药,广大渔民普遍采用溴氯海因、二溴海因、二氧化氯、三氯乙氰尿酸盐类消毒杀菌药外泼。内服环丙沙星、甲砜霉素等,据养殖户普遍认为,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对发病早期的池及蟹确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 第5题:

    如何区分长江水系、瓯江水系和辽河水系的河蟹?


    正确答案:湖泊中长江水系的河蟹成熟后个体硕大,背甲呈青绿色或黄绿色,腹部为玉白色,步足趾节淡桔黄色,刚毛呈金黄色,膏脂丰满,素有"青背、白脐、金爪、黄毛清水大闸蟹"的美称。而池塘等小水体中的长江水系河蟹,一般个体较小,背甲呈墨绿色或黄绿色,腹部灰白或黑褐色,但其步足趾节仍为淡桔黄色,刚毛呈金黄色。
    辽河水系的河蟹,就是在湖泊中饲养,其体色仍很深,背甲呈拷蓝色或青黑色,步足趾节为灰黄色,刚毛呈灰黑或灰黄色。瓯江水系河蟹成熟个体背甲为较深的青黑色,腹部为灰黄色或黄褐色(水锈色),其步足趾节和刚毛颜色与辽河蟹相似。此外,有一部分瓯江蟹可能是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杂交种,因其额齿、侧齿和第4步足在形态上与日本绒螯蟹相似。

  • 第6题:

    下列哪些死亡的水产品不能吃?()

    • A、甲鱼
    • B、鳝鱼
    • C、河蟹
    • D、D、B、C都是

    正确答案:D

  • 第7题:

    下列()死亡的水产品不能吃。

    • A、甲鱼
    • B、河虾
    • C、海虾
    • D、河蟹
    • E、黄蟮

    正确答案:A,B,C,D,E

  • 第8题:

    问答题
    河蟹养殖过程中放养螺蛳的作用、意义以及如何投放?

    正确答案: 作用:净化水质、维护水质清新的作用;螺蛳营养丰富,利用率较高,是河蟹最喜食的理想优质鲜活动物性饵料,可促进河蟹快速生长,提高成蟹上市规格。
    放养螺蛳的意义:螺蛳的价格较低,来源广泛,蟹池中投放螺蛳可明显降低养殖成本、增加产量、改善品质,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螺蛳的放养:分三次放养,总量在800~1200斤/亩。
    第一次放养:放苗后,投放螺蛳100~200斤/亩。
    第二次放养:清明前后,也就是在4月到5月份之间,投放400~500斤/亩,放在水草的板田上。
    第三次投放:6~7月份放养200~300斤/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河蟹上岸不下水症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 在我们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会经常发现仔蟹、幼蟹会爬到池边、网边或水草上,不愿下水的现象,称为"上岸不下水症",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其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一般不外乎四方面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1)由水质差引起的在养殖过程中,剩余饲料、动植物尸体、死亡藻类、高密度仔蟹、幼蟹的生理排泄物等有机物质在水中不断积累,会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当其超过标准时,抑制蟹的呼吸,从而引起仔蟹、幼蟹不适,不愿下水。改善方法有:适当稀释放养密度,经常适量换水或定期使用改善调节水质的生物制剂如PSB、EM原液和净水剂等。
    (2)由营养不均衡缺乏必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引起的。在养殖过程中,长期营养不均衡,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致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造成生理性病变。防治方法有:应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也可经常性添加适量脱壳素、多种B族维生素、Vc、叶酸、烟酸、肌醇、氯化胆碱和脂溶性A、D、E、K3等。
    (3)由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如杆菌类、弧菌类、假单胞菌类,防治方法有: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内服红霉素、土霉素等抗菌类药物。
    (4)原生动物与寄生虫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引起的。如吸管虫、聚缩虫、累枝虫,病蟹体表、鳃部多伴有细绒毛状物(轻微的镜检才可发现),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且摄食减少,螫足无力,体表与附肢有滑腻感,防治方法有:加强投饵管理,合理放养,保持良好的水质是关键。可择时选用市面上反映较好的甲壳净、纤虫净等药剂连续治疗l~2次,隔日再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可明显减少由这种缘故引起的上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区分河蟹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

    正确答案: 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最容易感染的三种疾病。这三种疾病在症状上很相似,即当把河蟹取出水面以后,蟹体表面很不干净,有一层泥浆,粘粘的。因此容易混淆,以致用错药。其实它们在症状、病因和用药上都有区别。
    症状上的区别:病蟹经冲冼后放在清水中即可鉴别,纤毛虫为棕色的或黄绿色的绒毛;水霉病是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菌丝的末端有球状孢子或由孢子联成的黑色菌块;着毛病是较长的绿色丝状、弯曲目无规律的绒毛。
    病因和病原的不同:纤毛虫病属河蟹的寄生虫病,由纤毛虫体寄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放养密度大、水质不清新、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及有纤毛虫蟹种有关;水霉病属河蟹的霉菌病,是由水霉菌的侵入而发病,它的发生与水质过肥、水质不清新、注水量少、蟹体受到外来的机械损伤和敌害的破坏有密切关系;着毛病是藻类在蟹体附着增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水质过肥、水的pH值小于7.5、池中长有青苔等藻类微
    生物有关。
    用药不同:纤毛虫应用杀虫的药,水霉病应用灭真菌的药,着毛病应用灭藻类的药,三者之间不可通用。治纤毛虫应用硫酸锌,治水霉病应用亚甲基兰,治着毛病可用石灰提高水的pH值或用硫酸铜全池泼洒。在治疗以上三种疾病时,首先必须换水,改变其生态环境。以上药品毒性很强,在使用上要特别小心,要根据池塘中的实际水量用药,药的浓度:硫酸锌为0.3克/米3,亚甲基兰为2~3克/米3,石灰为20。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如何防止河蟹入秋死亡?

    正确答案: 秋季既是河蟹收获季节,又是河蟹极易死亡的季节。其死亡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自然死亡。河蟹性成熟常于每年9~11月,体内渗透压升高,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环境,会自然死亡或逃跑。(2)病死。秋季水温变化较大,温差在10℃以上时,河蟹很难适应,易患病死亡。(3)胀死。秋季河蟹常因气压、水温变化食欲改变,易消化不良而死亡。
    针对上述原因,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养殖2年的河蟹要及时起捕上市出售,以免老死。(2)调节水质,控制水温。平时注入新水时,其水温与池水温差不能超过3℃。在水面移栽水葫芦、水花生等覆盖物,面积控制在水面的l/2以内。(3)在饵料中定期添加抗生素和生长素;不喂或少喂植物性饵料,增喂蚯蚓、螺蛳等动物性饵料,水温下降后适当减少投喂量。每20天左右用生石灰对蟹池消毒一次,每亩每次用生石灰20公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下列水产品在死亡后不得销售()
    A

    甲鱼

    B

    乌龟

    C

    黄鳝鱼

    D

    河蟹

    E

    刀鱼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河蟹通常喜食哪食物?河蟹为什么耐饥饿?


    正确答案:河蟹为杂食性甲壳类。动物性食物有鱼、虾、螺、蚌、蚯蚓及水生昆虫等;植物性食物有浮萍、丝状藻类、苦草、金鱼藻、菹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凤眼莲(水葫芦)、喜旱莲子草(水花生)、南瓜等;精饲料有豆饼、菜饼、小麦、稻谷、玉米等。但在一般情况下,水草等食物较易获得,故在自然环境中,其胃内食物组成常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河蟹不仅食量大、贪食,而且消化能力强。
    这是由于河蟹除了用第三对顿颚足进行切割和研磨外,其胃内还有一个背齿、二行侧齿和二块枕骨状板共同构成研磨食物的器官,称胃磨。因此对食物的加工较彻底,其消化吸收较好。饱食后多余的养料贮藏在肝脏中(即所谓的蟹黄)。因此它的耐饥能力也是很强的,长达一个月不吃食也不致饿死。水温在5℃以下时,河蟹的代谢水平很低,摄食强度减弱或不摄食,在穴中蛰伏越冬。

  • 第14题:

    河蟹水肿病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该病是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病菌所致。病蟹腹部、腹肌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匍匐在池边,停止摄食,最后在池边浅水处死亡。防治方法:
    ①蜕壳时,尽量减少对河蟹的惊扰,不使其受伤。②每立方米水体用土霉素0.5克~l克对水全池泼洒。③每公斤河蟹用土霉素或红霉素0.1克~0.2克拌饵投喂,连喂7天。

  • 第15题:

    如何进行河蟹病害生态预防?


    正确答案: 1、春季的病害防治主要是纤毛虫。在河蟹下塘第一次脱壳结束后,杀灭一次纤毛虫,隔2-3天水体消毒一次。
    2、河蟹每次脱壳前后,使用1-2次矿物质补充剂,补充微量元素,促进脱壳生长。
    3、进入5月份,河蟹吃食开始旺盛,应定期投喂内服药,主要以保肝、维生素、抗生素等。并且要中西结合效果较好。
    4、进入5-6月份,每隔10-15天,需要进行底质改良一次,并适时试用微生态制剂。
    5、在日常饲料中也可添加大蒜素,EM菌原露,既可杀死抑制病菌和某些原虫,也可以起到诱食作用,同时需要经常添加Vc和免疫多糖,增强抗病能力。

  • 第16题:

    如何区分河蟹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


    正确答案: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最容易感染的三种疾病。这三种疾病在症状上很相似,即当把河蟹取出水面以后,蟹体表面很不干净,有一层泥浆,粘粘的。因此容易混淆,以致用错药。其实它们在症状、病因和用药上都有区别。
    症状上的区别:病蟹经冲冼后放在清水中即可鉴别,纤毛虫为棕色的或黄绿色的绒毛;水霉病是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菌丝的末端有球状孢子或由孢子联成的黑色菌块;着毛病是较长的绿色丝状、弯曲目无规律的绒毛。
    病因和病原的不同:纤毛虫病属河蟹的寄生虫病,由纤毛虫体寄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放养密度大、水质不清新、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及有纤毛虫蟹种有关;水霉病属河蟹的霉菌病,是由水霉菌的侵入而发病,它的发生与水质过肥、水质不清新、注水量少、蟹体受到外来的机械损伤和敌害的破坏有密切关系;着毛病是藻类在蟹体附着增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水质过肥、水的pH值小于7.5、池中长有青苔等藻类微
    生物有关。
    用药不同:纤毛虫应用杀虫的药,水霉病应用灭真菌的药,着毛病应用灭藻类的药,三者之间不可通用。治纤毛虫应用硫酸锌,治水霉病应用亚甲基兰,治着毛病可用石灰提高水的pH值或用硫酸铜全池泼洒。在治疗以上三种疾病时,首先必须换水,改变其生态环境。以上药品毒性很强,在使用上要特别小心,要根据池塘中的实际水量用药,药的浓度:硫酸锌为0.3克/米3,亚甲基兰为2~3克/米3,石灰为20。

  • 第17题:

    下列水产品在死亡后不得销售()

    • A、甲鱼
    • B、乌龟
    • C、黄鳝鱼
    • D、河蟹
    • E、刀鱼

    正确答案:A,B,C,D

  • 第18题:

    已死亡的下列水产品,不得销售和加工的是()。

    • A、黄鳝
    • B、甲鱼
    • C、河蟹
    •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问答题
    河蟹通常喜食哪食物?河蟹为什么耐饥饿?

    正确答案: 河蟹为杂食性甲壳类。动物性食物有鱼、虾、螺、蚌、蚯蚓及水生昆虫等;植物性食物有浮萍、丝状藻类、苦草、金鱼藻、菹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凤眼莲(水葫芦)、喜旱莲子草(水花生)、南瓜等;精饲料有豆饼、菜饼、小麦、稻谷、玉米等。但在一般情况下,水草等食物较易获得,故在自然环境中,其胃内食物组成常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河蟹不仅食量大、贪食,而且消化能力强。
    这是由于河蟹除了用第三对顿颚足进行切割和研磨外,其胃内还有一个背齿、二行侧齿和二块枕骨状板共同构成研磨食物的器官,称胃磨。因此对食物的加工较彻底,其消化吸收较好。饱食后多余的养料贮藏在肝脏中(即所谓的蟹黄)。因此它的耐饥能力也是很强的,长达一个月不吃食也不致饿死。水温在5℃以下时,河蟹的代谢水平很低,摄食强度减弱或不摄食,在穴中蛰伏越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如何区分长江水系、瓯江水系和辽河水系的河蟹?

    正确答案: 湖泊中长江水系的河蟹成熟后个体硕大,背甲呈青绿色或黄绿色,腹部为玉白色,步足趾节淡桔黄色,刚毛呈金黄色,膏脂丰满,素有"青背、白脐、金爪、黄毛清水大闸蟹"的美称。而池塘等小水体中的长江水系河蟹,一般个体较小,背甲呈墨绿色或黄绿色,腹部灰白或黑褐色,但其步足趾节仍为淡桔黄色,刚毛呈金黄色。
    辽河水系的河蟹,就是在湖泊中饲养,其体色仍很深,背甲呈拷蓝色或青黑色,步足趾节为灰黄色,刚毛呈灰黑或灰黄色。瓯江水系河蟹成熟个体背甲为较深的青黑色,腹部为灰黄色或黄褐色(水锈色),其步足趾节和刚毛颜色与辽河蟹相似。此外,有一部分瓯江蟹可能是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杂交种,因其额齿、侧齿和第4步足在形态上与日本绒螯蟹相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河蟹饲料如何科学投喂?

    正确答案: 饲料投喂需要注意:“两头精、中间粗”
    ①、适时投料,10℃开始投喂,特别注意苗刚下塘的饲料投喂。
    ②、注意饲料粒径大小与蟹的适口性,套养青虾的要兼顾青虾摄食。
    ③、投喂冰鲜鱼需保证新鲜且要消毒,粗料(以玉米较好)需煮熟或盐水浸泡;高温季节适当降低饲料蛋白(7-8月)。
    ④、最后一次蜕壳前后需加强投喂高蛋白脂肪饲料或冰鲜鱼(8月底9月初)。
    ⑤、投饲量:前期(3-5月)6-8%;中期(5-7月)4-5%;后期(7-9月)3-4%;前期早晚两次投喂,中后期晚上一次投喂,之后以早上一次投喂为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知道河蟹将要蜕壳?

    正确答案: 在生产上,判断河蟹是否要蜕壳,可采用以下方法:
    (1)检查河蟹体色蜕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步足硬,腹甲水锈(黄褐色)多。而蜕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甲白色,无水锈,步足软。
    (2)看河蟹规格大小(以放养相同规格的蟹种为前提)蜕壳后壳长比蜕壳前增大20%,而体重比蜕壳前增长了近一倍。在生长检查时,捕出的群体中,如发现了体大、体色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3)看池塘蜕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蜕壳后的空蟹壳如发现有空壳,即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4)检查河蟹吃食情况河蟹在蜕壳前不吃食。如发现这几天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大增加,如未检查出蟹苗,则表明河蟹即将蜕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下列()死亡的水产品不能吃。
    A

    甲鱼

    B

    河虾

    C

    海虾

    D

    河蟹

    E

    黄蟮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