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日本对虾中肠腺白浊病的病原。”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的病原。


    正确答案: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
    双股DNA,大小324×75nm
    多个包涵体,存在肝,前中肠上皮细胞核内,为嗜碱性(HE)
    病毒粒子存在于包涵体内或者在核质中

  • 第2题:

    简述中国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的病原、症状、流行情况和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1)病原:白斑症病毒(WSSV)杆状,属于DNA病毒,有被膜,无包涵体
    (2)症状:甲壳内侧有无法刮除的白斑,头胸甲易剥离
    (3)诊断方法:头胸甲上有白斑;对虾血淋巴不凝固
    (4)流行情况:对全球对虾养殖造成了毁灭性危害。
    (5)传播方式:主要经口感染
    (6)预防:
    A.清池
    B.培养健康无病的虾苗
    C.放养密度要合理
    D.发病季节用循环水,停止从海区打水
    E.饵料要质优量适
    F.鱼虾混养
    g.添加光合细菌

  • 第3题:

    简述日本对虾中肠腺白浊病的症状核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病虾活力差,核肥大,严重时候对细胞坏死,电镜观察可见到许多病毒颗粒。

  • 第4题:

    简述对虾白斑综合症(又称对虾白斑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 活力下降,不摄食,甲壳上面有白斑,头胸甲容易与肌肉分离,体表粘脏。
    血淋巴不凝固或者凝固时间增长,病虾在短期内暴发死亡,死亡率90%以上
    细胞肿大,核肿大——空泡化——核破裂,内质网变形、断裂,溶酶体数目增多
    吴垠等对中国对虾进行血液生化病理研究,总蛋白。血糖、甘油三脂、碱性磷酸酶等九个指标

  • 第5题:

    下列疾病中危害的对象是对虾的是()。

    • A、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 B、中肠腺坏死病毒病
    • C、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 D、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正确答案:B

  • 第6题:

    简述日本对虾中肠腺白浊病的流行情况。


    正确答案:危害日本对虾,尤其是幼体时期以及仔虾,幼体8~9天累积死亡率可达90%,目前只在日本发现。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对虾白斑综合症(又称对虾白斑病)的流行情况。

    正确答案: 对虾种类:中国、日本、斑节、长毛、刀额、桃红、南美、硬度、短沟、墨节对虾等10余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对虾杆状病毒主要侵害对虾的(  )。
    A

    肝胰腺腺管、中肠等上皮细胞

    B

    胃粘膜层

    C

    心肌组织

    D

    生殖器官


    正确答案: A
    解析:
    对虾杆状病毒主要侵害肝胰腺腺管、中肠等上皮细胞。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日本新鱼蚤病病原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1.头部呈三角形
    2.第一胸节特别大
    3.生殖节膨大如醰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日本对虾中肠腺白浊病的流行情况。

    正确答案: 危害日本对虾,尤其是幼体时期以及仔虾,幼体8~9天累积死亡率可达90%,目前只在日本发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对虾杆状病毒病的病原。

    正确答案: 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 BP)
    病毒:双股DNA,具囊膜,大小269×50nm(核衣壳),病毒72×310nm,病毒分布在包涵体内或者包涵体外的核质。
    包涵体:四面体或者金字塔形,切片中可见四边形或者三角形,分布在核内(肝胰,中肠上皮细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疾病中危害的对象是对虾的是()。
    A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B

    中肠腺坏死病毒病

    C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D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对虾白斑综合症(又称对虾白斑病)的病原。


    正确答案: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dyndrom virus WSSV)
    曾称为“对虾爆发性流行病”、“对虾杆状病毒病”,1993年首先发生在我国
    具有囊膜,杆状、囊膜为双层结构,分布在细胞核中,无包涵体
    不同学者报道的不同地区的病毒大小差异较大
    大小范围(60~140)×(200~320)nm

  • 第14题:

    简述斑节对虾与日本对虾的外形和生态习性上的区别。


    正确答案: 斑节对虾喜欢栖息于沙泥或泥沙底质,一般白天潜底不动,傍晚食欲最强,相互残杀严重。体被黑褐色、土黄色相间的横斑花纹,附肢的柄部外面呈明显黄色,额角上缘7~8齿,下缘2~3齿。
    日本对虾喜欢栖息沙泥底,白天潜伏沙层内,夜间活动,具有耐低温、活力强,耐干力强等优点。体被蓝褐色横斑花纹,尾尖为鲜艳的蓝色。额角微呈正弯弓形,上缘8~10齿,下缘1~2齿。

  • 第15题:

    简述日本新鱼蚤病病原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1.头部呈三角形
    2.第一胸节特别大
    3.生殖节膨大如醰状

  • 第16题:

    简述对虾白斑综合症(又称对虾白斑病)的流行情况。


    正确答案:对虾种类:中国、日本、斑节、长毛、刀额、桃红、南美、硬度、短沟、墨节对虾等10余种。

  • 第17题:

    简述日本对虾中肠腺白浊病的诊断方式。


    正确答案:1、电镜观察,见到许多杆状病毒,但是无包涵体,即为此病
    2、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进行诊断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对虾白斑综合症(又称对虾白斑病)的病原。

    正确答案: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dyndrom virus WSSV)
    曾称为“对虾爆发性流行病”、“对虾杆状病毒病”,1993年首先发生在我国
    具有囊膜,杆状、囊膜为双层结构,分布在细胞核中,无包涵体
    不同学者报道的不同地区的病毒大小差异较大
    大小范围(60~140)×(200~320)nm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日本对虾中肠腺白浊病的病原。

    正确答案: 杆状病毒,分布再肝胰脏细胞核内,双股DNA,大小310×72nm,无包涵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斑节对虾与日本对虾的外形和生态习性上的区别。

    正确答案: 斑节对虾喜欢栖息于沙泥或泥沙底质,一般白天潜底不动,傍晚食欲最强,相互残杀严重。体被黑褐色、土黄色相间的横斑花纹,附肢的柄部外面呈明显黄色,额角上缘7~8齿,下缘2~3齿。
    日本对虾喜欢栖息沙泥底,白天潜伏沙层内,夜间活动,具有耐低温、活力强,耐干力强等优点。体被蓝褐色横斑花纹,尾尖为鲜艳的蓝色。额角微呈正弯弓形,上缘8~10齿,下缘1~2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症状只侵害日本囊对虾,仔虾的肝胰腺“白浊”由此可判断疾病为(  )。
    A

    肝胰腺细小病毒病

    B

    对虾杆状病毒病

    C

    日本囊对虾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病

    D

    桃拉综合征


    正确答案: D
    解析:
    C项,日本囊对虾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病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胰腺。幼体和仔虾患病后,首先可看到白浊的肝胰腺(中肠腺)呈雾状。随着疾病的发展,白浊化越来越明显。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日本对虾中肠腺白浊病的症状核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 病虾活力差,核肥大,严重时候对细胞坏死,电镜观察可见到许多病毒颗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对虾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病的病原。

    正确答案: 病毒球形,20面体,直径22~24nm,单股DNA,分布在包涵体
    包涵体:肝胰腺小管末端E细胞中存在较多(E://胚胎细胞)。
    中肠壁,胃壁细胞核中。鳃细胞核中PAS反应阴性,(说明不是糖原颗粒)
    H.E://嗜碱性(兰色)
    浮尔根反应阳性(说明DNA组成)
    病毒分布在包涵体内,包涵体为圆形,椭圆形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