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题目

简评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战时的中国外交基本上围绕着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抗战的关系进行。
(1)中德关系:中国利用和德国在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是德国维持了半年更多的中立,直到1939年2月,德国承认满洲国,中德关系趋于冷淡。1941年7月1日,由于德国承认汪伪政权,中德关系破裂。
(2)中苏关系:中国积极与苏联发展关系,而苏联也出于共同利益支持中国抗战,苏联援华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中国拖住日军,使日军无力北进苏联。1941年4月苏日达成中立条约,中国成为直接受害者。
(3)中美英:抗战初,美英实行中立政策。1938年10月后,美英逐渐改变政策,以制日援华。经济方面,援华贷款,提供租借物质,参与驼峰飞行;军事方面,派遣航空队入华作战;政治方面,废除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大国待遇。
战时中国外交获得不少成功,它既取决于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外交势力,也得益于国际形式的发展。但中国毕竟是一个弱国,与美英苏等国在重大问题上仍不能平等相待。1945年2月14日,美苏英背着中国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迫使国民政府在《中华民国、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友好同盟条约》上签字,酿成对中国主权的重大损害。中国战时外交留下了失败与耻辱的印记。
更多“简评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相关问题
  • 第1题:

    ”孤岛文学“指的是()

    A.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
    B.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
    C.左联时期的上海左翼文学
    D.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

    答案:B
    解析:

  • 第2题:

    简评《资政新篇》的法律思想。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洪仁玕为挽救危局而著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于其中的法律思想主要有:第一,"国家以法制为先",立法是治国之本。
    第二,"恩威并济"与"教、法兼行"。"威"是指"持法严","持法严"是指严肃认真地"奉法、执法、行法"。在主张以法"威"之的同时,还主张法外施恩,即"刑外化之以德"。他提出"德化于前,刑罚于后"的原则,反对不教而诛,要求"教、法兼行"。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结晶,反映了民主与科学的因素,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 第3题:

    孤岛文学”指的是()。

    A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

    B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

    C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

    D国民党统治区的左翼文学


    A

  • 第4题:

    "孤岛文学"指的是()

    • A、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
    • B、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
    • C、左联时期的上海左翼文学
    • D、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

    正确答案:B

  • 第5题:

    简评巴赫的音乐贡献。


    正确答案: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使之平民化。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 第6题:

    简评拿破仑。


    答案:
    解析:
    第一,拿破仑战争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向欧洲传播了革命影响。第二,拿破仑的对内对外政策.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历史事买证明,在拿破仑时期,法国的国民经济在经受了连年战争的打击下,仍然保持了不断发展的势头。第三,拿破仑一生的军事生涯,创造了许多令人敬佩不已的军事奇迹,为后世军事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思想长期影响到后世的军事家,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然,拿破仑也有独裁专制、从事侵略掠夺活动等缺点等。但是,我们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而不应苛求他。

  • 第7题:

    简评“美在愉快说”。
    1、此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1)美总是与愉快联在一起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2)由于愉快是一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感受和体验,于是有人就着重于探讨内心的反应和人的美感经验,这样就有利于补救把美视为纯粹物质属性所带来的局限性;
    (3)从欣赏角度来说,审美的快感是无处不在的,甚至欣赏悲剧时,人们也会一面流泪,一面获得审美的满足。
    2、此说也有不少弊端。
    (1)美可以是愉快的,但愉快却不一定美,如某种生理快感;
    (2)主张美是愉快的人,常常要花很大的精力来说明美感不等于快感。
    (3)把美感看成是愉快,容易把美学研究引到庸俗化的道路上去,把对美的追求当成庸俗享乐的追求。我们说美虽然使人愉快,但仅仅是愉快还是不能说明美。

  • 第8题:

    沈阳模式的简评?


    正确答案: 沈阳模式产生于90年代末,是中国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和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是为解决新时期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需要增长和城市不稳定因素增多而产生的。
    沈阳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完善,如社区组织建设、管理体制、理顺内部关系和提高居民的社区意识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沈阳模式是一种政府行为和社区自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代表了中国社区管理和建设的方向,对我们有借鉴作用。

  • 第9题:

    简评法家教育思想的得失。


    正确答案:第一,法家从进化的历史观引出“法后王”的主张,强调今胜于古,固然有其进步性,但由此走向轻视传统文化的极端,则是其失。
    第二,法家从富国强兵的愿望出发,提倡“耕战”,保证兵、农有足够的劳动力,以增强国家实力,而且兵、农只要努力建功立业,也同样可以尊贵显荣,这是新的社会风俗与观念;但又强调耕战过了头,以至否定“学问”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遂又流于否定文化教育活动的偏颇。
    第三,法家持绝对的“性恶论”,在教育实践上坚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固然也是一种社会教育,但只讲法制、法治而弃置人治、德治,实际是否定了教育存在的价值。
    第四,法家禁“二心私学”,不准人思想和禁止人说话,从而定法家思想于一尊,固然有利于其达到政治强权而实现国家富强进而实现统一各国的愿望,但由此也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繁荣的百家争鸣,并开辟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专制统治的先河。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评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正确答案: 战时的中国外交基本上围绕着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抗战的关系进行。
    (1)中德关系:中国利用和德国在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是德国维持了半年更多的中立,直到1939年2月,德国承认满洲国,中德关系趋于冷淡。1941年7月1日,由于德国承认汪伪政权,中德关系破裂。
    (2)中苏关系:中国积极与苏联发展关系,而苏联也出于共同利益支持中国抗战,苏联援华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中国拖住日军,使日军无力北进苏联。1941年4月苏日达成中立条约,中国成为直接受害者。
    (3)中美英:抗战初,美英实行中立政策。1938年10月后,美英逐渐改变政策,以制日援华。经济方面,援华贷款,提供租借物质,参与驼峰飞行;军事方面,派遣航空队入华作战;政治方面,废除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大国待遇。
    战时中国外交获得不少成功,它既取决于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外交势力,也得益于国际形式的发展。但中国毕竟是一个弱国,与美英苏等国在重大问题上仍不能平等相待。1945年2月14日,美苏英背着中国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迫使国民政府在《中华民国、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友好同盟条约》上签字,酿成对中国主权的重大损害。中国战时外交留下了失败与耻辱的印记。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