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题目

简评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战时的中国外交基本上围绕着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抗战的关系进行。
(1)中德关系:中国利用和德国在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是德国维持了半年更多的中立,直到1939年2月,德国承认满洲国,中德关系趋于冷淡。1941年7月1日,由于德国承认汪伪政权,中德关系破裂。
(2)中苏关系:中国积极与苏联发展关系,而苏联也出于共同利益支持中国抗战,苏联援华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中国拖住日军,使日军无力北进苏联。1941年4月苏日达成中立条约,中国成为直接受害者。
(3)中美英:抗战初,美英实行中立政策。1938年10月后,美英逐渐改变政策,以制日援华。经济方面,援华贷款,提供租借物质,参与驼峰飞行;军事方面,派遣航空队入华作战;政治方面,废除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大国待遇。
战时中国外交获得不少成功,它既取决于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外交势力,也得益于国际形式的发展。但中国毕竟是一个弱国,与美英苏等国在重大问题上仍不能平等相待。1945年2月14日,美苏英背着中国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迫使国民政府在《中华民国、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友好同盟条约》上签字,酿成对中国主权的重大损害。中国战时外交留下了失败与耻辱的印记。


更多“简评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评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并加以 简评。


    答案:
    解析:
    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永恒主义教 育是提倡复古的一种教育理论。它形成于20世 纪3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阿 軎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其基本 观点是: (1) 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2) 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 共同的要素”。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既然在人 类天性中存在共同要素——以理性为特征的人 4.那么,教育的首要目的就应该是引出这种要 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 (3) 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 中心地位。所谓的“永恒学科",就是指历代伟大 君想家的伟大著作,尤其是经历许多世纪的古代 名著。 (4) 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永恒主义教育对进步教育的批评比要素主 义教育更加激进,但从整体上来看,它并未提出 &么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思 想.永恒主义教育在教育理论上有一定影响,但 三教育实践中的影响范围不大,主要限于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特别是由于永恒主义 教育的复古态度,把学生的学习限于古典著作, 因此,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

  • 第2题:

    孤岛文学”指的是()。

    A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

    B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

    C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

    D国民党统治区的左翼文学


    A

  • 第3题:

    简评法家教育思想的得失。


    正确答案:第一,法家从进化的历史观引出“法后王”的主张,强调今胜于古,固然有其进步性,但由此走向轻视传统文化的极端,则是其失。
    第二,法家从富国强兵的愿望出发,提倡“耕战”,保证兵、农有足够的劳动力,以增强国家实力,而且兵、农只要努力建功立业,也同样可以尊贵显荣,这是新的社会风俗与观念;但又强调耕战过了头,以至否定“学问”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遂又流于否定文化教育活动的偏颇。
    第三,法家持绝对的“性恶论”,在教育实践上坚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固然也是一种社会教育,但只讲法制、法治而弃置人治、德治,实际是否定了教育存在的价值。
    第四,法家禁“二心私学”,不准人思想和禁止人说话,从而定法家思想于一尊,固然有利于其达到政治强权而实现国家富强进而实现统一各国的愿望,但由此也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繁荣的百家争鸣,并开辟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专制统治的先河。

  • 第4题:

    简评抗大。


    正确答案: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抗大通过学习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学习中共党内斗争文件提高党性意识、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抗大学风最重要的传统是理论联系实际。抗大创造了一套从实际出发、生活活泼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如启民式、研究式、实验式、“活”的考试等。总的来说,抗大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直接领导和关心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干部学校的典型,其教育方针十分概括,内涵却十分明确,使抗大的学员在政治、思想作风和军事素养等各方面都得到训练,成为坚强的抗日干部。抗大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成功的,将一大批知识青年造就成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并培养了大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工作能力,既能文,又能武的共产党的抗日军政干部。

  • 第5题:

    问答题
    简评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正确答案: 战时的中国外交基本上围绕着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抗战的关系进行。
    (1)中德关系:中国利用和德国在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是德国维持了半年更多的中立,直到1939年2月,德国承认满洲国,中德关系趋于冷淡。1941年7月1日,由于德国承认汪伪政权,中德关系破裂。
    (2)中苏关系:中国积极与苏联发展关系,而苏联也出于共同利益支持中国抗战,苏联援华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中国拖住日军,使日军无力北进苏联。1941年4月苏日达成中立条约,中国成为直接受害者。
    (3)中美英:抗战初,美英实行中立政策。1938年10月后,美英逐渐改变政策,以制日援华。经济方面,援华贷款,提供租借物质,参与驼峰飞行;军事方面,派遣航空队入华作战;政治方面,废除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大国待遇。
    战时中国外交获得不少成功,它既取决于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外交势力,也得益于国际形式的发展。但中国毕竟是一个弱国,与美英苏等国在重大问题上仍不能平等相待。1945年2月14日,美苏英背着中国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迫使国民政府在《中华民国、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友好同盟条约》上签字,酿成对中国主权的重大损害。中国战时外交留下了失败与耻辱的印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孤岛文学“指的是()

    A.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
    B.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
    C.左联时期的上海左翼文学
    D.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

    答案:B
    解析:

  • 第7题:

    沈阳模式的简评?


    正确答案: 沈阳模式产生于90年代末,是中国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和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是为解决新时期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需要增长和城市不稳定因素增多而产生的。
    沈阳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完善,如社区组织建设、管理体制、理顺内部关系和提高居民的社区意识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沈阳模式是一种政府行为和社区自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代表了中国社区管理和建设的方向,对我们有借鉴作用。

  • 第8题:

    "孤岛文学"指的是()

    • A、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
    • B、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
    • C、左联时期的上海左翼文学
    • D、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

    正确答案:B

  • 第9题:

    简评巴赫的音乐贡献。


    正确答案: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使之平民化。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