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反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认为天道自然,万物自生、万物一元,人死神灭。
(2)人性论:把人性分为三种:善人、中人(善恶混杂)、恶人,但人性善恶,并非受命于天,而是由自然的“气”构成的。
(3)教育目的:培养“文人”、“鸿儒”为主。将知识分子分为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其中文人和鸿儒是教育的培养目标。王充第一次提出将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理想。
(4)教育作用:尽管人的先天禀赋有差异,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弥补。
(5)学习观:
①学知与闻见:反对神学所崇拜的所谓不学自知的“圣人”,主张“知物由学”。“闻见”的途径:一是通过注意和观察周围的事物,另一种是通过书本或者他人的间接经验。
②思考与求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一些知识是虚伪的,所以需要思考,更需要“求是”的精神。检验知识真伪的方法是坚持“效验”和“有证”的原则。
③问难与距师:问难即在学习中,学生要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距师即与师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问难”和“距师”主要体现了对权威和书本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更多“简述王充的教育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1)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2)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3)因材施教,各成奇才
    (4)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 第2题:

    简述王充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反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认为天道自然,万物自生、万物一元,人死神灭。
    (2)人性论:把人性分为三种:善人、中人(善恶混杂)、恶人,但人性善恶,并非受命于天,而是由自然的“气”构成的。
    (3)教育目的:培养“文人”、“鸿儒”为主。将知识分子分为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其中文人和鸿儒是教育的培养目标。王充第一次提出将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理想。
    (4)教育作用:尽管人的先天禀赋有差异,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弥补。
    (5)学习观:
    ①学知与闻见:反对神学所崇拜的所谓不学自知的“圣人”,主张“知物由学”。“闻见”的途径:一是通过注意和观察周围的事物,另一种是通过书本或者他人的间接经验。
    ②思考与求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一些知识是虚伪的,所以需要思考,更需要“求是”的精神。检验知识真伪的方法是坚持“效验”和“有证”的原则。
    ③问难与距师:问难即在学习中,学生要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距师即与师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问难”和“距师”主要体现了对权威和书本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 第3题:

    简述王充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论述。


    正确答案: 王充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正性、随性和遭性。王充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认为首先要重视胎教,以保证胎儿发育阶段内外环境的和谐;其次,教育的作用还在于决定人性的发展方向;再次,教育不仅可以改造人性,更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王充还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其中道德和知识的力量最为重要,而它们都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同时他也强调,教育作为其他事业的基础,其发挥的作用具有隐效性的特点。

  • 第4题:

    王充的效验思想


    正确答案: 所谓效验就是“事有证据,以效实然”,即运用事实加以验证的一种认识,一种理论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以事实为根据,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他把效验作为判断认识的标准。

  • 第5题:

    简述王充的认识论


    正确答案: 王充认为首先一切真知以感性经验和亲身经历为基础,反对离开感性经验认识事物;
    其次,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认识内容进行逻辑分析,推理从而去伪存真,使认识成为真正可靠的认识;
    第三,一切结论都要用实事和效果来加以检验。一切结论都要用实事和效果来加以检验,同时他重视实际经验对认识的作用。在神学的思维方式统治人们思想的时代,真正是人性的辉煌胜利,但他没有分清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本质区别。

  • 第6题: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

    • A、孟子
    • B、苟子
    • C、董仲舒
    • D、王充

    正确答案:C

  • 第7题:

    “()”是王充《论衡》的思想核心。


    正确答案:疾虚妄

  • 第8题:

    单选题
    被称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人是()
    A

    董仲舒

    B

    王充

    C

    扬雄

    D

    公孙弘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1)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2)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3)因材施教,各成奇才
    (4)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王充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论述。

    正确答案: 王充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正性、随性和遭性。王充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认为首先要重视胎教,以保证胎儿发育阶段内外环境的和谐;其次,教育的作用还在于决定人性的发展方向;再次,教育不仅可以改造人性,更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王充还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其中道德和知识的力量最为重要,而它们都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同时他也强调,教育作为其他事业的基础,其发挥的作用具有隐效性的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王充《论衡》的思想观点。

    正确答案: 王充,字仲任,东汉人,少时曾游学洛阳,以班彪为师。无神论者,著有《论衡》85篇,疾虚妄,匡时俗,颇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他否认“天”有任何意志,认为灾异都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毫无关系;人死犹如火灭,不可能有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他承认感性经验是获得知识的基础,强调用事实来验证知识的可靠性;主张人性有善恶,认为人性可以改变;反对崇古非今,反对浮华虚伪之语,等等。他的这些思想在神学迷信流行的汉代,无疑是一付清醒剂,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不灭的光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是王充《论衡》的思想核心。

    正确答案: 疾虚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编撰《新书·胎教》的教育思想家是()。

    • A、陆贾
    • B、贾谊
    • C、刘向
    • D、王充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王充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和()。


    正确答案:文人;鸿儒

  • 第15题:

    作《师说》专门论述教师的重要地位、教师的任务等问题的思想家、教育家是()

    • A、孔颖达
    • B、韩愈
    • C、柳宗元
    • D、王充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简述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思想。


    正确答案: 1)王充把天还原为自然之天,反对董仲舒天有意志的观点,明确提出:天和地都是毫无意志目的的自然实体,在宇宙观上,它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
    2)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A.王充进一步提出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乃至人都是由元气构成的,王充认为元气有阴气和阳气,阴阳二气相辅相成,构成了宇宙万物。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B.“元气”的聚散分合,构造了自然万物的生灭变化。由元气凝聚而成的万物和人,有生有死,而元气却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存在的,人和物的生是由于气的凝聚,人和物的死是由于气的消散。
    C.“气”的厚薄精粗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万物。王充还从元气一元论的观点出发,解释了元气产生的具体事物为什么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人由元气构成,所以高矮胖瘦也是因为禀受的元气不同而形成的。

  • 第17题:

    “交以为师”的师道观是哪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 A、嵇康
    • B、王充
    • C、韩愈
    • D、柳宗元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简述王廷相教育思想的特点。


    正确答案:王廷相继承了中国古代人性理论中唯物主义的成分,继王安石之后提出“凡人之性成于习”,后来王夫之进一步提出“习成而性与成”的命题,使中国古代人性论发展到最高水平。王廷相以传统儒家之“道”为准绳,将理想人格分为“圣人”“亚圣”“大贤”三等,主张人应以圣人为追求目标。在认识论方面,王廷相则强调了“思与见闻之会”和“接习”,认为“真知”来源于实验。王廷相认为学习、修养的目的是“修身兼济物”,其学习方法可以概括为博学、精思和践履三者的结合。总的看来,王廷相的教育思想带有很强的重实的特点。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王充关于教育的作用和教育目的的思想。

    正确答案: 王充关于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的思想,包括两个方面:
    (1)重视教育作用。王充重视教育对于人性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人性之所可变善,重要在于教育。
    (2)重视培养目标。王充针对东汉当时文职官员中,文吏与儒生更受重视的情况,把人才划分为四个层次,他说:“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接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他的培养目标最理想的是鸿儒。
    王充这种培养目标的思想,是对当时经学教育不满的反映。他一贯主张人才不仅应具有广博的知识,而更为重要的是,应具有独立思考的创造精神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这种思想是很可贵的,也是很有见地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王充的效验思想

    正确答案: 所谓效验就是“事有证据,以效实然”,即运用事实加以验证的一种认识,一种理论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以事实为根据,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他把效验作为判断认识的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王充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反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认为天道自然,万物自生、万物一元,人死神灭。
    (2)人性论:把人性分为三种:善人、中人(善恶混杂)、恶人,但人性善恶,并非受命于天,而是由自然的“气”构成的。
    (3)教育目的:培养“文人”、“鸿儒”为主。将知识分子分为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其中文人和鸿儒是教育的培养目标。王充第一次提出将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理想。
    (4)教育作用:尽管人的先天禀赋有差异,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弥补。
    (5)学习观:
    ①学知与闻见:反对神学所崇拜的所谓不学自知的“圣人”,主张“知物由学”。“闻见”的途径:一是通过注意和观察周围的事物,另一种是通过书本或者他人的间接经验。
    ②思考与求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一些知识是虚伪的,所以需要思考,更需要“求是”的精神。检验知识真伪的方法是坚持“效验”和“有证”的原则。
    ③问难与距师:问难即在学习中,学生要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距师即与师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问难”和“距师”主要体现了对权威和书本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简评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1)“心即理”“致良知”学说和教育作用,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2)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认为凡是有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学习内容。
    (3)教学原则和方法:知行并进、自求自得、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
    (4)关于儿童教育的主张:顺导性情、培养兴趣,循序渐进、量力而施,因材施教、各成其才,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评价:
    (1)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批判了传统教育不顾儿童自身的特点,强调应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承认个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2)在教学方法上的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对儿童教育的论述,在反对传统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尤其是“自然教育论”的提出,比卢梭的《爱弥尔》早了200多年,实属难能可贵。
    (4)但是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的,其目的还是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知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编撰《新书·胎教》的教育思想家是()。
    A

    陆贾

    B

    贾谊

    C

    刘向

    D

    王充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交以为师”的师道观是哪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A

    嵇康

    B

    王充

    C

    韩愈

    D

    柳宗元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