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学习理论:态度的改变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1)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观点。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应用于态度研究上,认为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形成和改变态度情感成分的最基本的机制。
(2)操作性条件作用观点。把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应用于态度研究上,操作性条件强调对操作环境做出反应,反应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强化特定反应。
(3)社会学习论:观察和模仿。
(二)认知理论:态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社会性学习的结果。态度的形成要经过顺从、认同和内化这三个阶段。
技能的分类:
(一)按照内在控制的自动化水平分类
(1)初级水平:指某项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达到会做的水平(但仍需较多的有意控制)
(2)中级水平:达到迅速、正确、精确、运用自如,也就是活动的基本成分已经达到自动化程度时。
(3)高级水平:也叫技艺,就是在某一领域内,能够轻松自如、灵活创新、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各种情况下的操作。
(二)按照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分类
(1)动作技能:是指能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2)心智技能: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实在活动过程中累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能活动方面的经验,有一系列智力动作所组成的技能。
更多“简述态度的形成和技能的分类。”相关问题
  • 第1题:

    加涅目标分类法包括()

    A、运动技能

    B、言语技能

    C、智慧技能

    D、认知策略

    E、认知态度


    参考答案:BCD

  • 第2题:

    简述技能的类型分类。


    答案:
    解析:
    按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操作 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类。 (1) 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 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具有 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就动作对象而言,操作技能 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其次,就动作的执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 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第 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 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 开性。 (2) 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称为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 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具 有三个特点:第一,动作对象的观念性;第二,动 作执行的内潜性;第三,动作结构的简缩性(不用 像动作技能那样一一出现,内部言语是可以合 并、省略及简化的)。

  • 第3题:

    简述态度的分类。
    1、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
    2、正确的态度和错误的态度。
    3、表面的态度和实际的态度。
    4、基本的态度和个别的态度。
    5、个体的态度和群体的态度。

  • 第4题:

    简述小学生态度形成和转化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由被动到主动;
    (2)由模仿到内化;
    (3)由不稳定到稳定。

  • 第5题:

    简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理论。


    正确答案: 一、认知失调理论。1957年,费斯廷格提出了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他把人们的认知对象称为元素,元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者物,众多的认知元素构成了人们的认知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认知元素有的相关,有的不相关,而相关的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协调的,有的是不协调的。费斯廷格认为,降低不协调的愿望由三个因素决定:导致不协调因素的重要性;个人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二、平衡理论。1958,海德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平衡理论。海德把人们两两认知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当个体对单元中两对象持有相反、矛盾的态度时,就会产生不和不协调,这时与失调理论一样,不协调状态就会引起人们内心的紧张、不适、焦虑等,进而形成改变动机,促使人们转变态度,取得一致,保持平衡。
    三、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1961年,凯尔曼提出了态度转变过程的三阶段理论,这三个阶段包括服从、同化和内化。
    1、服从是态度转变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指个体的态度在环境影响下,外显行为与别人趋于一致。
    2、同化是态度转变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指个体自愿地接受某人或某个团体的观念或行为规范,或使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与其他人的观点和态度趋于一致。
    3、内化是态度转变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是指个体基于自身理智的价值判断,吸取和借鉴客观环境的观点和态度,确立和组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形成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
    四、学习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伯恩等人。他们认为,态度在致同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人们能够像获得知识、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一样去获得态度。依据该理论,人们的态度来源于传统的文化首先观念、群体规范、对的勒令、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获得。
    五、功能主义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卡茨等人。他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不是在创造态度,而是在选择态度。功能主义理论的回答是,人们能歌善舞态度取决于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利害关系,人们总是选择那些符合个体需要的态度。

  • 第6题: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说,学生学会游泳属于()。

    • A、动作技能
    • B、智慧技能
    • C、言语信息
    • D、态度

    正确答案:A

  • 第7题:

    按照加捏的学习结果分类的观点,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

    • A、信号学习
    • B、态度
    • C、辨别学习
    • D、概念学习

    正确答案:B

  • 第8题:

    下列哪一项是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 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 B、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价值
    • C、识别能力、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 D、识别能力、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价值

    正确答案:A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态度的分类。

    正确答案: 1、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
    2、正确的态度和错误的态度。
    3、表面的态度和实际的态度。
    4、基本的态度和个别的态度。
    5、个体的态度和群体的态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
    A

    信号学习

    B

    态度

    C

    辨别学习

    D

    概念学习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理论。

    正确答案: 一、认知失调理论。1957年,费斯廷格提出了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他把人们的认知对象称为元素,元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者物,众多的认知元素构成了人们的认知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认知元素有的相关,有的不相关,而相关的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协调的,有的是不协调的。费斯廷格认为,降低不协调的愿望由三个因素决定:导致不协调因素的重要性;个人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二、平衡理论。1958,海德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平衡理论。海德把人们两两认知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当个体对单元中两对象持有相反、矛盾的态度时,就会产生不和不协调,这时与失调理论一样,不协调状态就会引起人们内心的紧张、不适、焦虑等,进而形成改变动机,促使人们转变态度,取得一致,保持平衡。
    三、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1961年,凯尔曼提出了态度转变过程的三阶段理论,这三个阶段包括服从、同化和内化。
    1、服从是态度转变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指个体的态度在环境影响下,外显行为与别人趋于一致。
    2、同化是态度转变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指个体自愿地接受某人或某个团体的观念或行为规范,或使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与其他人的观点和态度趋于一致。
    3、内化是态度转变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是指个体基于自身理智的价值判断,吸取和借鉴客观环境的观点和态度,确立和组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形成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
    四、学习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伯恩等人。他们认为,态度在致同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人们能够像获得知识、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一样去获得态度。依据该理论,人们的态度来源于传统的文化首先观念、群体规范、对的勒令、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获得。
    五、功能主义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卡茨等人。他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不是在创造态度,而是在选择态度。功能主义理论的回答是,人们能歌善舞态度取决于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利害关系,人们总是选择那些符合个体需要的态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和态度五个方面。

    正确答案: 动作技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心智技能的特点和形成阶段。


    答案:
    解析:
    (1)心智技能的特点有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2)心智技能的形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 第14题:

    加涅按学习结果将学习分类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 )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


    答案:认知策略,
    解析:

  • 第15题: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

    A信号学习

    B态度

    C辨别学习

    D概念学习


    B

  • 第16题:

    简述促进智力技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正确答案: 学生的智力技能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要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发展,使它达到灵活掌握的水平,需要创设应用这种技能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
    ①识别课题类型。在解答课题时,学生若能识别课题属于那一种类型,就能运用相应的智力技能进行解答。
    ②把握全部情况。要洞察课题的本质关系,不能只抓住个别因素,而要整个儿地把握全部情况。
    ③摆脱旧经验的影响。由于经验具有定势作用,常常会阻碍人们揭示课题的本质或关系。

  • 第17题:

    简述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


    正确答案: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下列几个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1)个体的需要。态度是在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个体的经验。态度是在社会生活经验逐步积累中形成的,直接经验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是其重要的源泉。
    (3)交往的对象、性质。态度在与交往对象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交往的性质也影响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4)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活动倾向和态度倾向。

  • 第18题:

    教学过程的功能包括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和()

    • A、培养智能、发展思维
    • B、培养智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 C、培养技能、发展思维
    • D、发展技能、培养感情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简述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形成规律)。


    正确答案: (1)运动技能获得阶段──泛化过程
    (2)动作技能改进阶段──分化过程
    (3)动作技能稳定阶段──巩固过程
    (4)动作自动化

  • 第20题:

    简述化石的分类、形成和埋葬。


    正确答案: 化石是埋葬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骸、遗物和遗迹。遗骸,动物的骨骸、牙齿,植物的茎叶、种子等化石。遗物,粪便、蛋化石等。遗迹,动物和人类的足迹等化石。形成化石的首要条件是埋葬于地下,免受外界的风化和破坏。埋葬后要发生石化作用,带有矿物质的地下水通过骨骸的孔隙,会将矿物质填充在骨骸里,所以化石比较沉重,还有的植物内的某些成分被其它矿物质所取代,也会形成木化石。此外,蒸馏作用也是生物积淀成化石的重要原因。因为地壳的变动,许多化石出现在沉积岩中,也有的出现在植物残骸形成的煤层中。还有的化石,如北京猿人化石埋葬在洞穴遗址的地层中。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

    正确答案: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下列几个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1)个体的需要。态度是在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个体的经验。态度是在社会生活经验逐步积累中形成的,直接经验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是其重要的源泉。
    (3)交往的对象、性质。态度在与交往对象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交往的性质也影响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4)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活动倾向和态度倾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形成规律)。

    正确答案: (1)运动技能获得阶段──泛化过程
    (2)动作技能改进阶段──分化过程
    (3)动作技能稳定阶段──巩固过程
    (4)动作自动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按照加捏的学习结果分类的观点,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
    A

    信号学习

    B

    态度

    C

    辨别学习

    D

    概念学习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