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011规范5.1.3条规定,结构抗震设计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此时,风荷载参与组合吗?

题目

GB50011规范5.1.3条规定,结构抗震设计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此时,风荷载参与组合吗?


相似考题
更多“GB50011规范5.1.3条规定,结构抗震设计时,建筑的重力荷”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确定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 )

    A.抗震设防烈度
    B.设计地震分组
    C.结构类型
    D.结构平面和竖向的规则情况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1.1条表6.1.1规定,分析如下:①设计地震分组是体现震级和震中距影响的参数,与房屋适用高度无关;②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与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有关;③对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其适用高度宜适当降低。

  • 第2题:

    GB50011抗震规范10.1.2条规定单层空旷房屋不设防震缝是什么道理?第10章的条文是否也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层空旷房屋?


    正确答案:本章所指单层空旷房屋是一组不同类型的结构组成的建筑,以常见的影剧院为例,一般包括单层的观众厅和多层的前后左右的附属用房。实际震害调查中发现,一般观众厅与前后厅之间、观众厅与两侧厅之间不设防震缝的,震害较轻工;在观众厅与侧厅之间设防震缝的,反而破坏较重。对震害分析后认为,使整组建筑形成良好的空间结构体系,更有利于抗震。
    按GB50011第10.1.3条的要求,空旷房屋大厅的承重结构在规定的情况下需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尽管本章提到砖混结构的要求较多,但对空旷房屋共同的要求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厅也适用,类似于钢筋混凝土单层厂房的附属披屋。还需注意,在空旷房屋转角处不宜设置披屋,以避免地震时扭转破坏。

  • 第3题: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确定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与()无关。

    • A、抗震设防水准
    • B、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
    • C、覆盖层厚度
    • D、等效剪切波速

    正确答案:A

  • 第4题:

    GB50011规范6.4.1条对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厚度作了规定,该类结构的电梯井筒壁厚及井筒内隔墙厚是否应服从此规定?


    正确答案:抗震墙结构当墙肢较多较长时,峋度一般较大,计算地震作用较大。为了降低地震作用,一般宜作“减法”,减少、减短墙肢,但不宜减薄。电梯井筒作为重要的抗侧力构件,应保证有足够的刚度和延性,也不宜减薄。当筒内的某些墙肢不作为抗侧力构件时,可按JGJ3规程7.2.2条4款规定,厚度减薄,但不宜小于160mm。也可做成符合防火要求的其他材料的隔墙。

  • 第5题:

    GB50011抗震规范6.1.12条“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基础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基础,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能力”。这一条文应如何理解运用到结构设计中?


    正确答案:GB50011规范6.1.12条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地基土较弱、基础刚度和整体性较差时,在地震作用抗震墙基础较大转动,从而降低了抗震墙的抗侧力刚度,对内力和隹移产生不利影响。结构设计中,对基础整体性与抗转动能力的要求以定性为主,即要求采用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等,采用桩基时承台梁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要求。

  • 第6题:

    GB50011抗震规范7.5.5条1款规定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这些边缘构件主要起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是结构作为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它的作用相当于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GB50011规范6.5.1条规定,抗震墙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此规定,是参照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的要求制定的。
    带有边框的抗震墙,周边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对抗震墙起约束作用,可以提高抗震墙的极限承载力及对地震能量的耗散能力,且有利于墙板的稳定,即使抗震墙破坏后,周边的梁和边框柱仍能承受竖向荷载。

  • 第7题: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

    • A、4、5、6和7
    • B、5、6、7和8
    • C、6、7、8和9
    • D、7、8、9和10

    正确答案:C

  • 第8题:

    问答题
    GB50011规范6.4.1条对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厚度作了规定,该类结构的电梯井筒壁厚及井筒内隔墙厚是否应服从此规定?

    正确答案: 抗震墙结构当墙肢较多较长时,峋度一般较大,计算地震作用较大。为了降低地震作用,一般宜作“减法”,减少、减短墙肢,但不宜减薄。电梯井筒作为重要的抗侧力构件,应保证有足够的刚度和延性,也不宜减薄。当筒内的某些墙肢不作为抗侧力构件时,可按JGJ3规程7.2.2条4款规定,厚度减薄,但不宜小于160mm。也可做成符合防火要求的其他材料的隔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GB50011规范中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进行轴压比和结构层间位移控制,这二者之间有无关系?89规范在框架-抗震墙层间弹性位移角中专门对装修较高的公共建筑做了规定,为什么GB50011规范却无此规定?

    正确答案: GB50011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进行轴压比控制是为了保证混凝土构件的延性,防止脆性破坏。对结构层间位移进行控制是为了保证结构整体刚度和整体安全。控制轴压比和控制层间位移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无显著的联系。
    层间位移限值主要根据保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弹性)和保证结构抗倒塌能力(弹塑性)来确定,其中也包括对非结构构件和建筑内各类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破坏程度的控制。随着建材工业和装修技术的发展,建筑装修越高级,其细部构造越精密,变形能力可能会更好,例如建筑室内的木装修和许多化学建材装修以及玻璃幕墙都具有很好的适应变形的能力,大理石墙面一般也是采用多点悬挂方式固定于主体结构,89规范对建筑装修标准高的建筑结构采用较小的侧移限值在目前已无必要,故GB50011规范中不再对装修情况进行区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GB50011抗震规范6.1.12条“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基础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基础,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能力”。这一条文应如何理解运用到结构设计中?

    正确答案: GB50011规范6.1.12条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地基土较弱、基础刚度和整体性较差时,在地震作用抗震墙基础较大转动,从而降低了抗震墙的抗侧力刚度,对内力和隹移产生不利影响。结构设计中,对基础整体性与抗转动能力的要求以定性为主,即要求采用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等,采用桩基时承台梁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GB50011抗震规范6.1.3条第1款规定,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适当增加。适用高度增加的限值一般以多少为宜?

    正确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适用高度增加以不超过20%为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GB50011规范5.1.3条规定,结构抗震设计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此时,风荷载参与组合吗?

    正确答案: 计算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时,风荷载不参与组合。在进行结构构件截面抗震验算时,地震作用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时,对于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按规范5.4.1条,应考虑风荷载效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给出的地震影响系数计算方法中,没有考虑的影响因素是()

    • A、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
    • B、建筑物的自振周期
    • C、场地类别
    • D、地震持续时间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按GB50011抗震规范6.3.7条表6.3.7注5的说明,6度设防抗震等级为四级的框架结构,柱轴压比是否也不应大于1.05?


    正确答案:GB50011规范表6.3.7中只有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情况,当抗震等级为四级时,对框架柱的轴压比无要求(即延性可放松),但设计时应该满足篐筋配置及加密等构造要求。

  • 第15题:

    在结构抗震设计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抗震规范》将建筑分为4个抗震设防类别
    • B、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 C、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对各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 D、我国《抗震规范》采用两阶段设计法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GB50011规范中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进行轴压比和结构层间位移控制,这二者之间有无关系?89规范在框架-抗震墙层间弹性位移角中专门对装修较高的公共建筑做了规定,为什么GB50011规范却无此规定?


    正确答案:GB50011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进行轴压比控制是为了保证混凝土构件的延性,防止脆性破坏。对结构层间位移进行控制是为了保证结构整体刚度和整体安全。控制轴压比和控制层间位移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无显著的联系。
    层间位移限值主要根据保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弹性)和保证结构抗倒塌能力(弹塑性)来确定,其中也包括对非结构构件和建筑内各类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破坏程度的控制。随着建材工业和装修技术的发展,建筑装修越高级,其细部构造越精密,变形能力可能会更好,例如建筑室内的木装修和许多化学建材装修以及玻璃幕墙都具有很好的适应变形的能力,大理石墙面一般也是采用多点悬挂方式固定于主体结构,89规范对建筑装修标准高的建筑结构采用较小的侧移限值在目前已无必要,故GB50011规范中不再对装修情况进行区分。

  • 第17题:

    GB50011抗震规范对现浇楼板的圈梁设置有何要求?


    正确答案:GB50011规范7.3.3条表7.3.3对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和木楼、屋盖的砖砌体房屋明确规定了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要求。根据我国历次大地震的震害经验,1974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通常称为74抗震规范)就明确: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砖房不需要设置圈梁。为了使构造柱在楼盖处有牢固的支承点,89抗震规范要求现浇楼、屋盖与构造柱有可靠拉接措施,GB50011规范进一步明确在楼板内沿墙体周边加强配筋与构造钢筋可靠连接。

  • 第18题:

    GB50011规范中7.1.8条第1款要求底部框架-抗震墙的结构布置,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墙对齐或基本对齐,在定量上如何把握?


    正确答案:底框房屋由于结构沿竖向刚度突变,是一种不利于抗震的结构类型,历次地震中均产生比较正确严重的破坏。为提高其抗震能力,GB50011规范7.1.8条第1款要求,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的轴线对齐或基本对齐,即大部分砌体抗震墙由下部的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支承,每单元砌体抗震墙最多有二道不落在框架主梁上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上,而由次梁支托。托梁的次梁应按3.4.3条考虑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内力调整。建议在上部结构减少无法上下对齐的抗震墙数量,改为由次梁支承的非抗震墙。

  • 第19题:

    《砌体规范》10.5.6条原文如下:由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框支墙梁内力应按本规范第7.3节的有关规定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第5.1.3条的有关规定计算。但托粱弯矩系数αM、剪力系数βv应予增大;增大系数当抗震等级为一级时,取为1.10,当抗震等级为二级时,取为1.05,当抗震等级为三级时,取为1.0。该条的条文说明指出:"重力荷载代表值则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第5.1.3条的有关规定计算,即取全部重力荷载不另行折减"。这个"不另行折减"如何理解?是不是说取重力荷载代表值=1.0恒+1.0活,而不是1.0恒+0.5活?《抗规》5.1.3条中倒是有1.0恒+1.0活的情况,但是只适用于"按实际情况计算的楼面活荷载"。


    正确答案:笔者理解,"不另行折减"并没有其他的含义,直接按照《抗规》的规定确定重力荷载代表值即可。

  • 第20题:

    单选题
    在结构抗震设计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我国《抗震规范》将建筑分为4个抗震设防类别

    B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C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对各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D

    我国《抗震规范》采用两阶段设计法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GB50011抗震规范7.5.5条1款规定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这些边缘构件主要起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是结构作为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它的作用相当于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GB50011规范6.5.1条规定,抗震墙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此规定,是参照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的要求制定的。
    带有边框的抗震墙,周边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对抗震墙起约束作用,可以提高抗震墙的极限承载力及对地震能量的耗散能力,且有利于墙板的稳定,即使抗震墙破坏后,周边的梁和边框柱仍能承受竖向荷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确定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与()无关。
    A

    抗震设防水准

    B

    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

    C

    覆盖层厚度

    D

    等效剪切波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GB50011规范中7.1.8条第1款要求底部框架-抗震墙的结构布置,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墙对齐或基本对齐,在定量上如何把握?

    正确答案: 底框房屋由于结构沿竖向刚度突变,是一种不利于抗震的结构类型,历次地震中均产生比较正确严重的破坏。为提高其抗震能力,GB50011规范7.1.8条第1款要求,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的轴线对齐或基本对齐,即大部分砌体抗震墙由下部的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支承,每单元砌体抗震墙最多有二道不落在框架主梁上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上,而由次梁支托。托梁的次梁应按3.4.3条考虑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内力调整。建议在上部结构减少无法上下对齐的抗震墙数量,改为由次梁支承的非抗震墙。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