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孝”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生前之孝,一是身后之孝。
第1题:
《孝经》里是如何诠释孝之始和孝之终的?
第2题: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此可见()
第3题:
根据《新序》的记载,以下哪一项是申鸣“因与之语”典故中两种先秦君子风度的正确关系()
第4题: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谥号是()
第5题:
下列句子表现《孝经》中孝是诸德之本的是()
第6题: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出自()
第7题:
下列语句能够概括出孔子在《孝经》中的主旨的是:()
第8题:
孝先义后
义先孝后
只义不孝
只孝不义
第9题:
“人之行,莫大于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第10题:
孟懿子
孟武伯
子游
子贡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开宗明义章
三才章
孝治章
圣治章
第13题: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接句为:()
第14题:
“今之孝者,谓之能养”是孔子回答谁的问孝?()
第15题:
秦国王室的祖先非子居西犬丘,以“好马及畜,善养息之”被西周孝王看重。后周孝王封给非子分土为“()”。
第16题:
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第17题:
解释下列各加“ ”的词的意义。 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第18题: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第19题: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第20题:
第21题:
《道德经》
《论语》
《孝经》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