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相关问题
  • 第1题:

    孔子说子路是个器,子路问何器也,孔子回答说,瑚琏也。瑚琏指的是()。

    • A、名贵的珊瑚
    • B、珠宝美玉的统称
    • C、盛酒用的器皿
    • D、宗庙礼器

    正确答案:D

  • 第2题:

    翻译: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正确答案: 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见一位老者,用木杖挑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孔夫子了吗?”老者说:“四肢不辛劳,五谷(五种主要粮食作物)不能分辨,谁是夫子?”把他的木杖插在地上锄草。子路,拱手行礼站立。老人留子路在他家住宿,杀鸡做黏黄米饭给子路吃,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次日,子路出发,把发生的事告诉孔子。孔子说:“隐士啊。”派遣子路返回拜见他。子路来到老人家,那老人却已出外了。子路说:“不出来做官是违背做人臣的准则的。长幼之间的礼节,尚且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又怎么能废弃它呢(不应为隐者)?想使其自身洁净,而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我们早已知道这种情况了。”

  • 第3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使子路反见之”中的“反”字是()。

    • A、“返”的古字,返回的意思
    • B、“返”的今字,返回的意思
    • C、反过来的意思
    • D、反对的意思

    正确答案:B

  • 第4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孔子对()说的。

    • A、子禽
    • B、子游
    • C、曾子
    • D、子路

    正确答案:D

  • 第5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植其杖而芸”中的“植”和“芸”的意思分别是()。

    • A、“用”和“运送”
    • B、“用”和“除草”
    • C、“种”和“耘田”
    • D、“插”和“除草”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至则行矣”中的“则”是()。

    • A、副词,有“那么就”的意思
    • B、介词,有“就”的意思
    • C、连词,有“原来已经”的意思
    • D、连词,有“就”的意思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从而后”中的“后”是()。

    • A、动词用作名词,“落后”
    • B、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
    • C、名词用作动词,“后面”
    • D、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在后面”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孰为夫子”句的准确翻译是()。

    • A、谁是夫子
    • B、谁称得上是夫子
    • C、说的就是夫子
    • D、哪个能做夫子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
    A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B

    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  )。[2007年真题]
    A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B

    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正确答案: C
    解析:
    A项,“于”一般作介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等;②介绍相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③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该句意为,叶公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

  • 第11题:

    单选题
    孔子著述育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个案例说明了下述哪个观点()。
    A

    细节决定成败

    B

    1+1大于2

    C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D

    态度决定一切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孔子著述育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个案例说明了下述哪个观点()。

    • A、细节决定成败
    • B、1+1大于2
    • C、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D、态度决定一切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弟子“各言其志”,于是“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句中“率”的意思是()。

    • A、率先
    • B、表率
    • C、坦率
    • D、轻率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

    • A、当仁
    • B、不仁
    • C、不知也
    • D、可为仁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


    正确答案: 有人向曾西问道:“您与子路相比,谁更有才能(贤明)?”

  • 第17题: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释词题)


    正确答案:与:连词和同

  • 第1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句中的两个“之”分别是()。

    • A、代词,指“道”;代词,指“不行”
    • B、动词,到了;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
    • C、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复指前面的“道”
    • D、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复指前置的“道不行”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以杖荷蓧”中的“荷”字意思是()。

    • A、挑
    • B、插
    • C、农具
    • D、荷花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单选题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回答其弟子()所问,曰:勿欺也,而犯之。
    A

    子有

    B

    子路

    C

    子贡

    D

    子渊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下列哪一句与自强不息无关()。”
    A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B

    “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

    C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

    “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弟子“各言其志”,于是“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句中“率”的意思是()。
    A

    率先

    B

    表率

    C

    坦率

    D

    轻率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标点并翻译。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入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正确答案:
    (1)标点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是知津矣。”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入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翻译
    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块耕田,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已乱,)好像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躲避坏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