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引用盘庚东迁的历史事实来说明什么?体现了他怎么样的决心?
第1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分析这首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的特色。
第2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阅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抒情层次。
第3题:
第4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下划线字的含义。
第5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解释下这段文字中划线字的含义。
第6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段话的主旨是什么?
第7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8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怎么样的风格特点?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将“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孔子这段话是立论还是驳论?
第17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将“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译成现代汉语。
第18题: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窃”“每”“术”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第19题:
一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三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两段体现了什么行文风格?
第20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