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写出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意义?
第1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第2题: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找出这段文字的喻体和被喻体。
第3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这一段主要说明什么道理?
第4题: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段话的中心旨意是什么?
第5题: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两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王好战
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寡人之于国也》开头梁惠王拿自己国家与邻国之政相比较时,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第14题: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第15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找出其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
第16题: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认为,为了使“民加多”,而且“天下之民至焉”,君王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
楚庄土
梁惠王
秦穆公
齐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