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确定随文注解和两种基本形式。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极大。
更多“简述西汉训诂的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训诂的内容。


    正确答案:训诂是以解释词义为基础工作的,实际上为后来的语法学和修辞学提供了素材。分析句读、阐述语法是后来的语法学;研究特殊的表达方式是后来的修辞学。串讲大意和分析篇章结构,扩大了训诂的单位。七项内容:解释词义(基础)、分析句读、阐述语法(语法)、说明修辞手段、阐明表达方法(修辞)、串讲大意、分析篇章结构(扩大单位)。

  • 第2题:

    简述汉代训诂的成就。


    正确答案:(1)古书注释大批出现:
    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出现;
    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
    (2)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有扬雄的《方言》、刘熙《释名》、服虔《通俗文》、佚名《小尔雅》。《方言》不仅是训诂学的重要著作,而且是我国方言学的先驱。《释名》因声求义,推求事物名称的由来,为我国语源学开了先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是我国训诂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 第3题:

    简述汉代训诂的特点。


    正确答案:重师承、讲家法、重根据。古文家的“训估通大义”,“博采通人”与“不知则阙”,倡导了训诂学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而且,开始进入了对语言形、音、义的综合研究,这一时期,各种释义和注音的方法也已基本形成。

  • 第4题:

    简述清代训诂发展的具体原因和内容。


    正确答案:1、由于学术思想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清代学者具备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能够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手法,对古书故注进行了专门和全面的研究。
    2、有朴素的历史主义观点作指导,在训诂工作中注意到了语言有古今之别,对汉字形音义的观察,都能从古今不同的角度去看。
    3、不墨守故训,有求实精神。
    4、古音学、文字学和语法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突破。

  • 第5题:

    简述正文体训诂的类型。


    正确答案: (1)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这种类型的训诂都是正文论述的内容,因而也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2)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这种类型的训诂,只是单纯地为正文中出现的词语做说明,并非正文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因而也不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6题:

    简述“古训”不能认为是“训诂”出处的原因。


    正确答案: 《诗经·大雅·悉民》:“古训是式,威仪是力。”毛传:“古,故;训,道。”郑笺:“古训,先王之遗典也。”
    《尚书》:“学于古训,乃有获。”孔安国传:“王者求多闻以立事。学于古训乃有所得;事不法古训而以能长世,非说所闻。”显然,按毛、郑、孔之说,“古切”皆指“圣王遗典,古昔教言。”
    今人高亨在《诗经今注》里也说“古训”就是“古人遗教”,因而,“古训”不同于“训诂”,不是动词“解释语言”之意,而是名词,意为“古人遗教”。所以也就不能把“古训”看成“训诂”的出处。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汉代训诂的特点。

    正确答案: 重师承、讲家法、重根据。古文家的“训估通大义”,“博采通人”与“不知则阙”,倡导了训诂学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而且,开始进入了对语言形、音、义的综合研究,这一时期,各种释义和注音的方法也已基本形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训诂简史。

    正确答案: (1)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
    (2)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3)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
    (4)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
    (5)衰落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
    (6)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西汉训诂工作发展的原因。

    正确答案: (1)语言文字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般人对古音古义已经不能理解,由于隶书和古文的差异,文字上存在着存在着种种复杂的情况。
    (2)师说差异,就是西汉经师对经书的解释各不相同,各家弟子恪守师说,为后来学者留下比较研究的领域,从而推动训诂的发展。
    (3)当时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尊儒学经,就得精通训诂,所以训诂得以兴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及建设特点。

    正确答案: 1、修建过程:
    (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
    (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训诂特点。

    正确答案: 扩大训诂范围。出现义疏和集解。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研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简述传注体训诂的类型。


    正确答案:(1)从传注的对象来说,可以分为注(对原文的注解)和疏(既注解原文又注解注)。
    (2)从传注的作者来分,可分为自注和他注。
    (3)从训诂的内容来说,可分为释义类传注和叙事类传注。
    (4)从注解之间的关系说,可分为原注、补注、集注。

  • 第13题:

    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是()。

    • A、从西汉到东汉
    • B、从唐代到五代
    • C、宋元之间
    • D、从清代到近代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训诂特点。


    正确答案:扩大训诂范围。出现义疏和集解。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研究。

  • 第15题:

    简述训诂简史。


    正确答案: (1)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
    (2)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3)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
    (4)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
    (5)衰落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
    (6)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

  • 第16题:

    简述训诂学的历史性的原则。


    正确答案: 语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从字形来说,一个字有古形,如甲骨文的字形、金文的字形、篆书的字形等;有今形,如隶书的字形、楷书的字形等。从字音来说,有些字的读音也许没有多大变化,但大多数字有它的古音(上古的字音和中古的字音),也有它的今音。从意义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在语言的几个要素里,词义的变化是最快的。它不仅有古义、今义的差别,多数词的古义又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不同。正因如此,在解释词义的时候,一定要有历史的观点,坚持历史的原则,把词义的变化看成动态的,不能静止地看待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可能把词义的产生、发展、变化理清。

  • 第17题:

    简述中国西汉帝王陵寝制度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地表采用“方上”,地下仍用木棺(2)首创“陵邑”制度(3)首开陵前设石像生的先河(4)功臣、贵戚之墓设于帝王陵附近,形成以帝王为中心的陵墓区。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西汉初年政论文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在内容上,关心时事,总结秦亡的经验,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
    2)在艺术上,行文平实晓畅,同时又受战国纵横策士影响,有纵横家之遗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以清代学者为例,简述其在训诂学研究方面的一些特点。

    正确答案: 一是初步有了字和词的概念,在训释中加以区分。
    二是对词的本义、引申义的关系比较注意,在著作中经常予以指明。
    三是注意同义词或近义词中的同和别,对同中有异的词语的辨别十分出色。
    四是具有一定的语法观念,对许多语法现象和虚词的研究及阐释都很出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西汉训诂的特点。

    正确答案: 确定随文注解和两种基本形式。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极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是()。
    A

    从西汉到东汉

    B

    从唐代到五代

    C

    宋元之间

    D

    从清代到近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