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德性即知识”相关问题
  • 第1题:

    康德认为()就是力量。

    • A、知识
    • B、伦理
    • C、法律
    • D、德性

    正确答案:D

  • 第2题:

    柏拉图认为理性的德性是下面哪一项?()

    • A、知识
    • B、智慧
    • C、勇敢
    • D、坚强

    正确答案:B

  • 第3题:

    德性知识论把()置于知识论的中心。

    • A、认识品格
    • B、认识原则
    • C、认识责任
    • D、认识逻辑

    正确答案:A

  • 第4题:

    关于德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认识德性依赖于确证概念
    • B、德性品质不依赖于认识环境
    • C、德性品格是一种德性视角
    • D、德性知识论与直觉无关

    正确答案:A,C

  • 第5题: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

    • A、良心
    • B、修养
    • C、知识
    • D、哲学

    正确答案:C

  • 第6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是()

    • A、中道
    • B、幸福
    • C、灵魂
    • D、知识

    正确答案:A

  • 第7题:

    苏格拉底认为()

    • A、身教重于言传
    • B、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 C、德性即智慧
    • D、智慧即德行
    • E、守法就是正义

    正确答案:A,B,D,E

  • 第8题:

    多选题
    下列有关“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的正确的是(  )。
    A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由张载正式提出

    B

    见闻之知主要是指经验知识,是通过耳目的见闻获得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一般性知识

    C

    德性之知又称“明德”“良知”,它并不来自于感性认识,是指人先验的道德知识

    D

    张载否定“见闻之知”的作用,认为见闻之知对于开启人们的理性并不具有作用

    E

    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相比只能算一种“小知”


    正确答案: E,B
    解析: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是宋代道学家在讨论认识问题时常用的一对范畴,它们是由张载正式提出的。见闻之知主要是指经验知识,是通过耳目的见闻获得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一般性知识。德性之知又称“明德”“良知”,它并不来自于感性认识,是指人先验的道德知识。张载并不否定“见闻之知”的作用,认为见闻之知对于开启人们的理性具有重要作用(启之之要),同时它又是合内外之道的一个征验。但是他又对二者作了区分,他认为德性所知就是一种“天德良知”,也就是一种“诚明所知”,而见闻之知与之相比只能算一种“小知”。

  • 第9题:

    多选题
    关于德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认识德性依赖于确证概念

    B

    德性品质不依赖于认识环境

    C

    德性品格是一种德性视角

    D

    德性知识论与直觉无关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名词解释题
    德性即知识

    正确答案: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自然哲学家们宣称的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其内在的目的,亦即“善”。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因而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亦即认识“德性”。德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有“德性”,不过不是现实地拥有,而是潜在地拥有。换言之,人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因此,苏格拉底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强调未经理性审慎的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然而,他没有意识到知识并不是德性的充分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属于德性知识论第一级的确证应当是()。
    A

    理智德性

    B

    认识德性

    C

    特定德性

    D

    先天德性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德性即知识”是谁提出的?()
    A

    柏拉图

    B

    苏格拉底

    C

    亚里士多德

    D

    卢梭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根据伦理学的观点,心灵视角下的德性可被划分为以下哪一组:()

    • A、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
    • B、善良德性和邪恶德性
    • C、神圣德性和世俗德性
    • D、商业德性和农业德性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属于德性知识论第一级的确证应当是()。

    • A、理智德性
    • B、认识德性
    • C、特定德性
    • D、先天德性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认识德性是一种()。

    • A、真理德性
    • B、理智德性
    • C、实践德性
    • D、宗教德性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 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德性即知识”是谁提出的?()

    • A、柏拉图
    • B、苏格拉底
    • C、亚里士多德
    • D、卢梭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德性即知识(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 德性在希腊语中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而人的德性就是人为之人的本性,所以后来便有了理论上的意义,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德性是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个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但人并非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和真正的善,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未经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是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德性即知识,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德性即知识(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 德性在希腊语中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而人的德性就是人为之人的本性,所以后来便有了理论上的意义,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德性是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个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但人并非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和真正的善,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未经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是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德性即知识,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德性知识论把()置于知识论的中心。
    A

    认识品格

    B

    认识原则

    C

    认识责任

    D

    认识逻辑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
    A

    良心

    B

    修养

    C

    知识

    D

    哲学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苏格拉底认为()
    A

    身教重于言传

    B

    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C

    德性即智慧

    D

    智慧即德行

    E

    守法就是正义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康德认为()就是力量。
    A

    知识

    B

    伦理

    C

    法律

    D

    德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