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 第2题: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称,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
    第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提供了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第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提供了理论成果真理性的有力证明。

  • 第3题: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正确答案: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党的十三大之前,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基本国情来加以把握。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 第4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对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正确答案: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奠定了基本的哲学基础,而且对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具有重要影响。
    ⑵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的学说,以及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学说,对后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也具有重要影响。
    ⑶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⑷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国际关系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至今不衰。

  • 第5题:

    简述宗教发展观形成的理论背景


    正确答案: 生物进化论的产生和近现代历史进步观的形成是宗教发展观形成的理论背景。
    从进化论来看:首先,生物进化论将自然界视为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为近代进化观、进步观和发展观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其次,达尔文进化论对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影响还表现在它推动人们的规律概念发生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异”,使得规律概念得以扩展;最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影响还表现在它拓宽了人们的“自然”概念,使之不仅涵摄无机界,而且涵摄有机界、人类及其文化。
    从近现代历史进步观来看:首先,近现代历史进步观的典型形态为历史主义,它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不间断性”和“不可重复性”。其次,另一个重要的理论要素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这些对于科学健全的宗教发展观的确立有积极影响。

  • 第6题:

    简述学习理论关于态度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斯台茨等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他们认为态度是有条件反射塑造的。具体地说:
    (1)多次环境刺激引起情绪反应。
    (2)由奖励、赞赏或社会承认所促进的心理倾向多半能持续下去,对个体的态度或行为是一种积极强化。
    (3)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模仿其他人的行为。
    (4)一种态度的发展可能间接来自于其他态度的情绪联系。

  • 第7题:

    简述CRM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产生客户接触管理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产生客户服务理论
    20世纪90年代末期产生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产生客户联盟理论
    目前:客户关系型组织理论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思想政治工作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阶段。

    正确答案: 一是初步确立,
    二是完整形成,
    三是丰富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正确答案: (1)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正确答案: 1926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1928年10月到1930年5月,毛泽东陆续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1940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文章,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论述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思想,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改总路线;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理论。

    正确答案: 一、认知失调理论。1957年,费斯廷格提出了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他把人们的认知对象称为元素,元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者物,众多的认知元素构成了人们的认知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认知元素有的相关,有的不相关,而相关的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协调的,有的是不协调的。费斯廷格认为,降低不协调的愿望由三个因素决定:导致不协调因素的重要性;个人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二、平衡理论。1958,海德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平衡理论。海德把人们两两认知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当个体对单元中两对象持有相反、矛盾的态度时,就会产生不和不协调,这时与失调理论一样,不协调状态就会引起人们内心的紧张、不适、焦虑等,进而形成改变动机,促使人们转变态度,取得一致,保持平衡。
    三、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1961年,凯尔曼提出了态度转变过程的三阶段理论,这三个阶段包括服从、同化和内化。
    1、服从是态度转变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指个体的态度在环境影响下,外显行为与别人趋于一致。
    2、同化是态度转变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指个体自愿地接受某人或某个团体的观念或行为规范,或使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与其他人的观点和态度趋于一致。
    3、内化是态度转变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是指个体基于自身理智的价值判断,吸取和借鉴客观环境的观点和态度,确立和组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形成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
    四、学习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伯恩等人。他们认为,态度在致同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人们能够像获得知识、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一样去获得态度。依据该理论,人们的态度来源于传统的文化首先观念、群体规范、对的勒令、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获得。
    五、功能主义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卡茨等人。他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不是在创造态度,而是在选择态度。功能主义理论的回答是,人们能歌善舞态度取决于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利害关系,人们总是选择那些符合个体需要的态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案:
    解析: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①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对立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③社会主义应该搞市场经济。(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①这些理论为打破传统观念,解除思想束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②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③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 第14题:

    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正确答案: (1)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第15题:

    简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理论。


    正确答案: 一、认知失调理论。1957年,费斯廷格提出了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他把人们的认知对象称为元素,元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者物,众多的认知元素构成了人们的认知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认知元素有的相关,有的不相关,而相关的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协调的,有的是不协调的。费斯廷格认为,降低不协调的愿望由三个因素决定:导致不协调因素的重要性;个人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二、平衡理论。1958,海德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平衡理论。海德把人们两两认知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当个体对单元中两对象持有相反、矛盾的态度时,就会产生不和不协调,这时与失调理论一样,不协调状态就会引起人们内心的紧张、不适、焦虑等,进而形成改变动机,促使人们转变态度,取得一致,保持平衡。
    三、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1961年,凯尔曼提出了态度转变过程的三阶段理论,这三个阶段包括服从、同化和内化。
    1、服从是态度转变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指个体的态度在环境影响下,外显行为与别人趋于一致。
    2、同化是态度转变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指个体自愿地接受某人或某个团体的观念或行为规范,或使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与其他人的观点和态度趋于一致。
    3、内化是态度转变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是指个体基于自身理智的价值判断,吸取和借鉴客观环境的观点和态度,确立和组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形成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
    四、学习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伯恩等人。他们认为,态度在致同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人们能够像获得知识、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一样去获得态度。依据该理论,人们的态度来源于传统的文化首先观念、群体规范、对的勒令、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获得。
    五、功能主义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卡茨等人。他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不是在创造态度,而是在选择态度。功能主义理论的回答是,人们能歌善舞态度取决于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利害关系,人们总是选择那些符合个体需要的态度。

  • 第16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它具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理论的教条主义理解,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一个重大的理论障碍,即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将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
    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原则和总方向确定下来。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邓小平南方谈话从根本上否定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突破了长期主导中国经济和社会主义论坛的传统观念和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第一,为市场这一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正了名,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明确了我国今后经济与社会整体改革的目标,也有利于引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做法。
    第二,澄清了人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糊涂观念,使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推动我国改革从此进入整体推进、全面创新的新阶段。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概念,将酝酿和生成新文化、新价值观。

  • 第17题:

    简述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 1)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
    2)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同商品经济的性质相适应,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优化资源配置,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能激励创新。
    3)西方资产阶级利用市场经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资本主义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4)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改革每前进一步,都释放出推动经济发展的能量,给国民带来生机和活力。根据上述分析,市场经济总体上优于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我们应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18题:

    简述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1.上古至秦汉,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孕育与形成;
    2.三国至宋元,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在战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明清,西方军事理论的传入与中国军事理论的完善、改造。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正确答案: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江泽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作为调节手段,计划和市场各有长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对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正确答案: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奠定了基本的哲学基础,而且对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具有重要影响。
    ⑵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的学说,以及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学说,对后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也具有重要影响。
    ⑶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⑷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国际关系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至今不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CRM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产生客户接触管理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产生客户服务理论
    20世纪90年代末期产生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产生客户联盟理论
    目前:客户关系型组织理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正确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称,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
    第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提供了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第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提供了理论成果真理性的有力证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正确答案: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党的十三大之前,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基本国情来加以把握。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