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傅雷》的作者是(),他/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等。
第1题:
《纪念傅雷》作者之所以不敢同傅雷谈翻译技术的原因是?
第2题:
《纪念傅雷》作者将傅雷称为“刚者”,并在文章的结尾说“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3题:
《心灵的灰烬》的作者是()。
第4题:
在《纪念傅雷》中,作者写到了傅雷的怒,他的怒有()
第5题:
《纪念傅雷》的行文线索是()
第6题:
傅雷曾翻译过英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
第7题:
一怒
二怒
三怒
四怒
第8题:
说明傅雷别号“怒庵”的来历
说明傅雷具有儒家刚者的品德
为其后“一怒而死”作铺垫
揭示傅雷发怒的客观原因
第9题:
傅雷的翻译工作
傅雷的三次发怒
傅雷的撒手西归
傅雷的人格价值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孙犁
杨绛
傅雷
巴金
第13题:
也许钟书是唯一敢当众打趣他的人。他家另一位常客是陈西禾同志。一次钟书为某一件事打趣傅雷,西禾急得满面尴尬,直向钟书递眼色;事后他犹有余悸,怪钟书“胡闹”。可是傅雷并没有发火。他带几分不好意思,随着大家笑了;傅雷还是有幽默的。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也许孩子不宜听,因为他们的理解不同。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傅聪、傅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呵喝,夹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我们谁也不敢劝一声,只装作不闻不知,坐着扯淡。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阅读上面杨绛《忆傅雷》中的一段文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记写人物的。
第14题:
阅读《纪念傅雷》中的一段文字: 傅雷的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刚直。在青年时候,他的刚直还近于狂妄。所以孔子说:“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傅雷从昆明回来以后,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连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刚者。”傅雷之死,完成了他的崇高品德,今天我也不必说“愿你安息吧”,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第15题:
阅读《纪念傅雷》: 傅雷的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刚直。在年轻时候,他的刚直还近于狂妄。所以孔子说:“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傅雷从昆明回来以后,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积累之后,他才成为最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连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刚者。” 傅雷之死完成了他崇高品德,今天我也不必说“愿你安息吧”,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第16题:
《纪念傅雷》中贯穿作者所回忆的几件事的中心线索是()
第17题:
《纪念傅雷》一文中,作者写傅雷的昆明之怒是为了()
第18题:
下列作品与作者搭配正确的是()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傅雷的翻译工作
傅雷的三次发怒
傅雷的撒手西归
傅雷的人格价值
第22题:
傅雷的“三怒”
作者和傅雷的交往过程
作者的思绪
时间的前后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