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孟子、荀子关于教育作用及学习方式上的主要异同。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在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方面,孟子和荀子各持什么观点?
(1)从“性善论”出发,孟子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眚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这四者是仁义礼智的四端。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
(2)在人性论问题上,旬子提出了“性恶论”,说明人的本能中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任何人的道德观念,皆非本性固有,而是“积伪”的结果,也就是由“性”向“伪”转化的结果。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任何人只要肯努力,经过长期的教育,就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略
第4题:
试比较孟荀教育作用论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在教育作用论方面的思想不同,孟子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存心养性”和“求放心”。荀子则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他们的理论既有不同的地方又有相同的地方。
(1)不同的地方: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一是“存养”这些“善性”,不使其丢失。二是把人在后天社会生活中“丢失”了的是“善性”找回来,即“求放心”。
荀子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恶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将人的“恶性”“化”去,不使其发展,即“化性”,然后通过教育培养起人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善”,即“起伪”。
由于以上的不同,带来了孟子与荀子教育理论上许多不同。如在学习的途径是孟子注重“内求”,荀子注重“外求”;在方法原则方法上孟子强调“深造自得”,荀子强调“积”等等。
(2)相同的地方:两者都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孟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扩大人的“善性”和不断地找回散失的本性,就可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化”去人的先天“恶性”,培养起人类社会的“善性”,就可以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
略
第5题:
简述孟子的思想以及《孟子》与《论语》在体制上的异同。
第6题:
关于教育目的,不持有社会本位论的人的是()。
第7题:
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
第8题:
第9题:
荀子
赫尔巴特
孟子
涂尔干
第10题: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试述孟子、荀子在教育作用上的主要异同。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看,荀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从“性善论”出发,孟子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学习,在他看来,都可以成为圣人。可以说,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否定了先天道德论。批评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诸子私学之间的差别在于:
(1)社会基础不同。西周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础之上的,而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和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在内的阶级联盟基础之上的,只要封建个体经济存在,私学就有强大的长期的生命力。
(2)管理制度不同。西周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的,以“学在官府”为主要特征,在管理上是“官师一体”、“政教合一”。而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需要设立的,以“学在四夷”为其主要特征;私学是政教分设,教育从政治机构中分离出来,有独立的组织机构;官师分离,教师不由职官兼任,逐步成为社会中一种独立的职业。
(3)施教对象不同。西周官学的入学受身份限制,少数贵族子弟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利;私学的入学则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使文化知识得以下移到民间。
(4)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同。西周官学局限于传统的“六艺”,灌输的是奴隶制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偏重于历史文化;私学则有思想自由,教育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六艺”教育,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及新的知识、技能。在方式上,西周官学有固定的场所和相应的基本设备,制度上比较规范化。私学则不一定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它以教师为中心,流动性较强,设备简单,有较大灵活性。意义在于: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略
第15题:
简述孟子、荀子教育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并加以比较分析。
(1)简述孟子的“性善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善端”,“求放心”。
(2)简述荀子的“性恶论”,人性本恶,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积伪”。
(3)孟子、荀子都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孟子从伦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性,强调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发展扩充人性。
荀子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性,强调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改造人性。
孟子、荀子从各自的角度都得出了通过教育人人可以学为圣人的结论。
孟子、荀子都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略
第16题:
试比较韩非与荀子社会治理思想的异同
第17题: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第18题:
关于教育目的,持个人本位论的是()。
第19题:
第20题:
孔子;荀子
孟子;荀子
荀子;韩非
韩非;孟子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