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比较孟子、荀子关于教育作用及学习方式上的主要异同。”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之间的异同。


    答案:
    解析: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二者的思想同属于儒家学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方面。(1)孟、荀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①关于教育作用。二者都非常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他指出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都可以成为圣人。此外,孟子也并不是完全无视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也看到了环境等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荀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性的因素。他也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②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孟子和荀子都强调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的重要地位。孟于认为教育目的为“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苟子特别强调学习《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籍,而尤重礼乐。他认为礼可使上下有别,乐可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2)孟、苟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差异源自两者不同的人性观。孟子肯定“性善”,他以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他认为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类的“礼”、“义”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人们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主张“内发”,荀子则主张“外烁”;在学与思的关系方面,孟子比较强调“思”,荀子则特别重视“学”;在教学过程方面,孟子把教学过程看作“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荀子则把教学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 第2题:

    最早提出“学习过程是学一思一行”过程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A
    解析:
    A。解析: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

  • 第3题:

    在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方面,孟子和荀子各持什么观点?
    (1)从“性善论”出发,孟子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眚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这四者是仁义礼智的四端。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
    (2)在人性论问题上,旬子提出了“性恶论”,说明人的本能中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任何人的道德观念,皆非本性固有,而是“积伪”的结果,也就是由“性”向“伪”转化的结果。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任何人只要肯努力,经过长期的教育,就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 第4题:

    试比较孟荀教育作用论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在教育作用论方面的思想不同,孟子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存心养性”和“求放心”。荀子则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他们的理论既有不同的地方又有相同的地方。
    (1)不同的地方: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一是“存养”这些“善性”,不使其丢失。二是把人在后天社会生活中“丢失”了的是“善性”找回来,即“求放心”。
    荀子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恶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将人的“恶性”“化”去,不使其发展,即“化性”,然后通过教育培养起人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善”,即“起伪”。
    由于以上的不同,带来了孟子与荀子教育理论上许多不同。如在学习的途径是孟子注重“内求”,荀子注重“外求”;在方法原则方法上孟子强调“深造自得”,荀子强调“积”等等。
    (2)相同的地方:两者都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孟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扩大人的“善性”和不断地找回散失的本性,就可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化”去人的先天“恶性”,培养起人类社会的“善性”,就可以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

  • 第5题:

    简述孟子的思想以及《孟子》与《论语》在体制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以民为本的“王道”。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孟子》是记述孟子言行的书,此书共七篇。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与《论语》比较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了,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如果加上一个标题,就可单独成篇。

  • 第6题:

    关于教育目的,不持有社会本位论的人的是()。

    • A、荀子
    • B、赫尔巴特
    • C、孟子
    • D、涂尔干

    正确答案:C

  • 第7题:

    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

    • A、孔子;荀子
    • B、孟子;荀子
    • C、荀子;韩非
    • D、韩非;孟子

    正确答案:C

  • 第8题:

    问答题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学与思的观点的异同,王夫之是怎样概括的?

    正确答案: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特点,孔子主张学思并重,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不宜偏废,已初步揭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强调“思”的作用,“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更侧重于“学”,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王夫之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关于教育目的,持个人本位论的是()。
    A

    荀子

    B

    赫尔巴特

    C

    孟子

    D

    涂尔干


    正确答案: C
    解析: 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都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故选C。

  • 第10题:

    单选题
    (2014福建)最早提出学习过程是“学—思—行”的教育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比较孟荀教育作用论的异同

    正确答案: 孟子和荀子在教育作用论方面的思想不同,孟子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存心养性”和“求放心”。荀子则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他们的理论既有不同的地方又有相同的地方。
    (1)不同的地方: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一是“存养”这些“善性”,不使其丢失。二是把人在后天社会生活中“丢失”了的是“善性”找回来,即“求放心”。
    荀子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恶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将人的“恶性”“化”去,不使其发展,即“化性”,然后通过教育培养起人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善”,即“起伪”。
    由于以上的不同,带来了孟子与荀子教育理论上许多不同。如在学习的途径是孟子注重“内求”,荀子注重“外求”;在方法原则方法上孟子强调“深造自得”,荀子强调“积”等等。
    (2)相同的地方:两者都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孟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扩大人的“善性”和不断地找回散失的本性,就可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化”去人的先天“恶性”,培养起人类社会的“善性”,就可以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比较韩非与荀子社会治理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自然也受荀子思想的影响。韩非以为学术文化有害于法律,主张根本禁绝学术活动,比荀子更加激进。
    荀子与韩非的法治思想分别代表了战国末期儒、法两家法治思想的特点。荀子从人性恶的基点出发,主张“化性起伪”,建立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法治思想韩非则集前期法家之长,从人性自私自为的观点出发,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二人的法治思想分别有不同的人性基础,在具体内容与立法原则上及对法的地位和作用、法与德的关系上都得到了不同的体现。
    韩非继续了荀子的思想转变过程,以法的思想取代了儒家具体的“仁”、“义”、“礼”的政治理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继承了儒家的人道和实践原则。或者说,由于“仁”、“义”、“礼”的具体理想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冲突对立,儒家人道和实践的原则在战国后期的历史环境下,必然地表现为了韩非的法的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最早提出学习过程是“学一思一行”统一的过程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A
    解析:

  • 第14题:

    试述孟子、荀子在教育作用上的主要异同。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看,荀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从“性善论”出发,孟子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学习,在他看来,都可以成为圣人。可以说,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否定了先天道德论。批评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诸子私学之间的差别在于:
    (1)社会基础不同。西周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础之上的,而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和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在内的阶级联盟基础之上的,只要封建个体经济存在,私学就有强大的长期的生命力。
    (2)管理制度不同。西周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的,以“学在官府”为主要特征,在管理上是“官师一体”、“政教合一”。而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需要设立的,以“学在四夷”为其主要特征;私学是政教分设,教育从政治机构中分离出来,有独立的组织机构;官师分离,教师不由职官兼任,逐步成为社会中一种独立的职业。
    (3)施教对象不同。西周官学的入学受身份限制,少数贵族子弟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利;私学的入学则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使文化知识得以下移到民间。
    (4)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同。西周官学局限于传统的“六艺”,灌输的是奴隶制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偏重于历史文化;私学则有思想自由,教育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六艺”教育,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及新的知识、技能。在方式上,西周官学有固定的场所和相应的基本设备,制度上比较规范化。私学则不一定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它以教师为中心,流动性较强,设备简单,有较大灵活性。意义在于: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 第15题:

    简述孟子、荀子教育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并加以比较分析。
    (1)简述孟子的“性善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善端”,“求放心”。
    (2)简述荀子的“性恶论”,人性本恶,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积伪”。
    (3)孟子、荀子都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孟子从伦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性,强调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发展扩充人性。
    荀子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性,强调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改造人性。
    孟子、荀子从各自的角度都得出了通过教育人人可以学为圣人的结论。
    孟子、荀子都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 第16题:

    试比较韩非与荀子社会治理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自然也受荀子思想的影响。韩非以为学术文化有害于法律,主张根本禁绝学术活动,比荀子更加激进。
    荀子与韩非的法治思想分别代表了战国末期儒、法两家法治思想的特点。荀子从人性恶的基点出发,主张“化性起伪”,建立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法治思想韩非则集前期法家之长,从人性自私自为的观点出发,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二人的法治思想分别有不同的人性基础,在具体内容与立法原则上及对法的地位和作用、法与德的关系上都得到了不同的体现。
    韩非继续了荀子的思想转变过程,以法的思想取代了儒家具体的“仁”、“义”、“礼”的政治理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继承了儒家的人道和实践原则。或者说,由于“仁”、“义”、“礼”的具体理想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冲突对立,儒家人道和实践的原则在战国后期的历史环境下,必然地表现为了韩非的法的思想。

  • 第17题: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墨子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关于教育目的,持个人本位论的是()。

    • A、荀子
    • B、赫尔巴特
    • C、孟子
    • D、涂尔干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荀子教育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并加以比较分析。

    正确答案: (1)简述孟子的“性善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善端”,“求放心”。
    (2)简述荀子的“性恶论”,人性本恶,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积伪”。
    (3)孟子、荀子都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孟子从伦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性,强调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发展扩充人性。
    荀子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性,强调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改造人性。
    孟子、荀子从各自的角度都得出了通过教育人人可以学为圣人的结论。
    孟子、荀子都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
    A

    孔子;荀子

    B

    孟子;荀子

    C

    荀子;韩非

    D

    韩非;孟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比较孟子、荀子关于教育作用及学习方式上的主要异同。

    正确答案: 教育作用:孟子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学习方式:
    孟子主张“深造自得、盈科二进、专心有恒”。
    荀子主张“注重‘积’、‘渐’,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解弊救偏、兼陈中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在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方面,孟子和荀子各持什么观点?

    正确答案: (1)从“性善论”出发,孟子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眚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这四者是仁义礼智的四端。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
    (2)在人性论问题上,旬子提出了“性恶论”,说明人的本能中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任何人的道德观念,皆非本性固有,而是“积伪”的结果,也就是由“性”向“伪”转化的结果。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任何人只要肯努力,经过长期的教育,就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孟子、荀子在教育作用上的主要异同。

    正确答案: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看,荀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从“性善论”出发,孟子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学习,在他看来,都可以成为圣人。可以说,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否定了先天道德论。批评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诸子私学之间的差别在于:
    (1)社会基础不同。西周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础之上的,而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和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在内的阶级联盟基础之上的,只要封建个体经济存在,私学就有强大的长期的生命力。
    (2)管理制度不同。西周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的,以“学在官府”为主要特征,在管理上是“官师一体”、“政教合一”。而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需要设立的,以“学在四夷”为其主要特征;私学是政教分设,教育从政治机构中分离出来,有独立的组织机构;官师分离,教师不由职官兼任,逐步成为社会中一种独立的职业。
    (3)施教对象不同。西周官学的入学受身份限制,少数贵族子弟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利;私学的入学则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使文化知识得以下移到民间。
    (4)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同。西周官学局限于传统的“六艺”,灌输的是奴隶制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偏重于历史文化;私学则有思想自由,教育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六艺”教育,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及新的知识、技能。在方式上,西周官学有固定的场所和相应的基本设备,制度上比较规范化。私学则不一定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它以教师为中心,流动性较强,设备简单,有较大灵活性。意义在于: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