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龙,但是在人们的头脑中却有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第1题:
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龙这种动物,人们却常看到龙的形象,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这一情形表明()①有的意识不是对物质的反映②意识通过对现实材料的加工,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概念③能动地反映外部世界是意识的重要特点④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它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动地创造出某种物质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第2题:
龙一直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因为龙象征着中华民族勇敢、顽强和一往无前的精神。这说明()
第3题:
马门溪龙的天敌是哪种恐龙?()
第4题:
《恐龙王诞生》这本书中,小恐龙王“雷”在复国救母途中遇到了三只龙,并成为了很好的组织。他们是?()
第5题:
根据发现的化石资料,有专家提出:现今鸟类起源于恐龙中的一支()
第6题:
在莫泊桑《米龙老爹》中,开头部分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7题:
广东的龙舞,除常见的布龙、彩龙、木龙外,还有中山的醉龙、丰顺的火龙、四会的蕉叶龙、新会的纱龙、梅县的人龙和湛江的板凳龙等。
第8题:
在“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一句中,“写”的意思是()。
第9题: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各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
第10题:
①②
①④
③④
②④
第11题:
②③
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②④
第12题:
第13题:
人们在1922年于蒙古第一次发现恐龙蛋化石,你知道是哪种恐龙的蛋化石吗?()
第14题:
龙的形象是由许多动物的形象综合提升的,龙“角似(),耳似(),头似(),眼似(),身似(),肚似(),鳞似(),掌似(),爪似()。”
第15题:
《龙与虎》中的龙指的是()
第16题:
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
第17题:
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第18题:
在80年代文学中,蒋子龙的名字与()密不可分,擅长塑造()的形象。
第19题:
现实生活中虽没有龙,却有龙的形象,龙的概念。这一情形表明()。
第20题:
有一种恐龙头顶生有巨大的、有空腔的头冠冠饰。这种恐龙能把空气送进头顶冠饰的空腔,从而发出响亮的嚣声。这是什么龙呢?()
第21题:
①②
①④
③④
②④
第22题:
霸王龙、鸭嘴龙、翼龙
霸王龙、异特龙、剑龙
三角龙、剑龙、翼龙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