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乐记》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材料表达的中心含义是()A、古代中国很注重礼乐B、礼乐刑政综合为治C、礼治是核心D、古代中国很注重刑政

题目

《礼记·乐记》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材料表达的中心含义是()

  • A、古代中国很注重礼乐
  • B、礼乐刑政综合为治
  • C、礼治是核心
  • D、古代中国很注重刑政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更多“《礼记·乐记》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大同》中的一段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隐:
    家:
    池:
    固:
    作:
    兵:
    殃:
    小康:
    (2)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3)分析概括这段文字中所言小康社会的主要特点。
    (4)挑出这段文字中的排比句,并分析其效果。


    答案:
    解析:
    (1)隐:消失。家:家族。池:护城河。固:坚固保障。 作:起。兵:指战争。殃:祸殃。小康:康,安。依礼而治的小安社会。
    (2)用礼正定君臣的名分,用礼加深父子亲情,用礼使兄弟情谊和睦,用礼使夫妻感情和谐。
    用礼表明道义,用礼考察诚信,辨明过错,以仁爱为典范,讲求礼让,向民众明示为人行事的常规。
    (3)“小康”社会是“大道既隐”之后,圣人对“礼”特别提倡的时代,是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的时代。
    在社会所有制与政治目的上,“小康”是“天下为家”;
    在人事制度上,“小康”则是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
    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小康”则是圣人对“礼”特别提倡的时代,是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的时代;“小康”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小康”是“以(礼)设制度,以立田里”;
    在社会治安上,“小康”是“城郭沟池以为固”,“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4)“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式紧密排列,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感情强烈,气势充沛。?

  • 第2题:

    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

    •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 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A,B,C,D

  • 第3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A、政
    • B、德
    • C、刑
    • D、仁

    正确答案:B

  • 第4题:

    “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出自()

    • A、《论语·阳货》
    • B、《孟子·告子上》
    • C、《列子·汤问》
    • D、《礼记·乐礼》

    正确答案:D

  • 第5题:

    《礼记•礼运》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文中的“制度”是指()

    • A、礼仪制
    • B、宗法制
    • C、分封制
    • D、井田制

    正确答案:C

  • 第6题: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这段文字出于()。

    • A、《论语·为政》
    • B、《礼记·礼运》
    • C、《礼记·王制》
    • D、《论语·里仁》

    正确答案:B

  • 第7题:

    韩愈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 A、圣人制刑和代天行罚说
    • B、德礼为先而辅之以政
    • C、秋冬行刑
    • 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正确答案:A,B

  • 第8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 A、政
    • B、礼
    • C、刑
    • D、德

    正确答案:D

  • 第9题:

    单选题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这段文字出于()。
    A

    《论语·为政》

    B

    《礼记·礼运》

    C

    《礼记·王制》

    D

    《论语·里仁》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名词解释题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正确答案: 这六位贤明的人,没有不郑重认真地对待礼的。用礼来表彰合乎道义的事,用礼来成就合乎信义的事,用礼来揭露过失,把仁义当作规范,提倡谦让,用礼向民众昭示一切都有常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A

    B

    C

    D


    正确答案: A
    解析: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第二)孔子说:用行政命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畏惧于犯罪受惩,勉强的不敢干坏事,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遵纪守法了。故本题答案选D。

  • 第12题:

    判断题
    《礼记》中提出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

    《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颖达疏:“礼不下庶人者,谓庶人贫无物为礼”;“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条不设大夫犯罪之目也”,“非谓都不刑其身也,其有罪则以八议议其轻重耳。”


    答案:
    解析:
    (1)这段文字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礼与刑的适用及其关系问题。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礼仪规范不适用于庶人,如何处刑不适用于大夫及大夫以上的贵族。孔颖达解释道:礼仪规范不适用于庶人,因为贫贱的庶人没有贵族能够享受的礼仪;如何处刑不适用于大夫及大夫以上的贵族,因为制定的五刑中科条三千没有设定有关大夫的犯罪,并不是说大夫及大夫以上的人犯罪不处刑,只不过犯罪后根据八议来确定其罪行的轻重罢了。
    (3)所谓“礼不下庶人”,首先,制定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社会的宗法等级秩序,不同的社会关系适用不同的礼进行调整,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适用不同等级的礼;各级贵族享有的礼,庶民百姓不得享用。其次,各级贵族的活动主要靠礼进行规范,而庶人之类的普通民众则用刑罚来威慑。由于礼本身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因此,“礼不下庶人”绝不是说礼的规范对庶人没有约束力。所谓“刑不上大夫”,首先,刑罚的制定主要不是针对大夫以上各级贵族,而是为了防范庶人以下的平民百姓。其次,不同社会等级的人实行同罪异罚,大夫以上各级贵族违法犯罪,一般不适用于普通平民百姓使用的刑罚。所以,大夫以上贵族犯罪不适用一般刑罚,而并非一律不使用刑罚。当然贵族作为特权阶层在使用刑罚时,适用“八议”之法,实行临时决议减免,这体现了特权法的性质。
    (4)“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仅是西周“礼治”的特点,也是指导西周立法、司法的重要原则。

  • 第14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 自()

    • A、《论语》
    • B、《大学》
    • C、《孟子》
    • D、《中庸》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 A、政
    • B、德
    • C、刑
    • D、仁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故中国古代所谓‘礼’者,实无乎不包,而未易以一语说明其定义也。”出自()

    • A、《礼记》
    • B、《论语》
    • C、《中国文化史》
    • D、《朱子家礼》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一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的()。

    • A、儒家
    • B、道家
    • C、法家
    • D、兵家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正确答案: 这六位贤明的人,没有不郑重认真地对待礼的。用礼来表彰合乎道义的事,用礼来成就合乎信义的事,用礼来揭露过失,把仁义当作规范,提倡谦让,用礼向民众昭示一切都有常规。

  • 第19题:

    《礼记》中提出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多选题
    韩愈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A

    圣人制刑和代天行罚说

    B

    德礼为先而辅之以政

    C

    秋冬行刑

    D

    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这段文字论述小康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基本特征的语句是()。
    A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B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C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D

    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
    A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正确答案: 儒家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