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二:古有四民:日士、日农、日工、日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即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若能其一,则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终身之事毕矣。——南宋《嘉定赤城志》 归纳并评述材料中的经济思想。

题目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古有四民:日士、日农、日工、日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即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若能其一,则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终身之事毕矣。 ——南宋《嘉定赤城志》 归纳并评述材料中的经济思想。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农业的发展使国家税收稳定,从而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并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而工商业则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因此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经济发展,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四民皆本观点突破了“农本工商末”的传统思想,认为商与士农工皆为谋生之计,是人们为生活而选择的不同职业,人因才能、家庭环境有异,不能强求一律,只要有正当职业并努力劳作就行。思想观念的变化折射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演化。如明中叶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的频繁,商业、商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贾活动空间的扩大,商贾的作用愈来愈明显,为社会所认可,反映在意识形态上,才有四民同列的舆论。
以上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观点),在其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都具有进步意义。
更多“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h”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诗句中体现勤俭节约要求的是()。

    • A、达则兼济天下
    • B、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 C、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而去
    •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正确答案:B

  • 第2题:

    下列描述中不属于“阴阳转化”的是()

    • A、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B、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C、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 D、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 E、动复则静,阳极必阴

    正确答案:D

  • 第3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 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 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 材料三:“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材料四:甲午战争后,……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正确答案: 原因:鸦片战争后,协定关税的规定使得外国人在华贸易有特权;受中国抑商政策的影响,清政府对中国商人征收重税。
    影响:削弱了中国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冲击了中国传统落后的经济结构,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第4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 材料三:“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材料四:甲午战争后,……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出两人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正确答案: 贾谊观点:主张重农抑商;
    背景:秦末以来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或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
    司马光观点:农业、工商业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富的来源。
    背景:宋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 第5题:

    我国财政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其本质可以概括为()

    • A、先取后予
    • B、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 C、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D、统筹兼顾,量力而行

    正确答案:C

  • 第6题:

    翻译: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正确答案: 礼是从哪里产生的呢?答案是:人类生来就有欲望,欲望达不到不可能放弃追求;追求没有限度和界限的时候,就不可能没有争夺。互相争夺就引起混乱,乱起来就没有出路。

  • 第7题:

    “之”的意义:如必自为而后用之()


    正确答案:代各种工具

  • 第8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涂者,盖皆本也。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试分析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主要原因:中国政府实行海禁(或者闭关锁国)政策

  • 第9题:

    单选题
    钱学森说过:“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我们认为,正确的金钱观应该是()①取之有道②用之有益③承认财富④用之有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正确的金钱观是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用正当手段、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花钱要有所节制。故①②④正确;③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

  • 第10题:

    问答题
    将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只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糜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正确答案: 翻译:管子说:“米仓和谷仓充足才能懂得礼节。”老百姓不富足却可以治理,从古到今,从来不曾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古人说:“一个男人不耕种,会有人为此而挨饿;一个女人不纺织,会有人为此而受冻。”(万物的)生长有时节,但使用它没有节制,那么用品就必将竭尽。古代治理天下,非常细致周到,所以那时的积蓄足以依靠。现在背离根本(农业)追求末节(工商),吃饭的太多,这是天下极大的残害。奢侈浪费风气日日见长,这是天下极大的危害。残害和危害公然施行,没有人制止它;社稷将要倾覆,没有人拯救它。生产它的人非常少,浪费它的人非常多,天下的财产,怎么能不竭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下列诗句中体现勤俭节约要求的是(  )。
    A

    达则兼济天下

    B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C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而去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即百姓都能得到好处。B项,“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本意是索取物产有限度,使用物产有节制,才能经常充裕,体现了勤俭节约,当选。C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而去”是对于奉献精神的讴歌。D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意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后多用于比喻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

  • 第12题:

    单选题
    我国财政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其本质可以概括为()
    A

    先取后予

    B

    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C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D

    统筹兼顾,量力而行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表达的意思是“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而消费它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则常足。

    • A、虚而为盈
    • B、用之有节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涂者,盖皆本也。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怎样的基本经济思想?如何评价这一基本经济思想?


    正确答案: 材料一反映了重农抑商(或者“以农为本”)的基本经济思想;
    评价: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政治稳定
    ②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③保障了农业的发展
    ④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①强化了自然经济
    ②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③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
    ④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第16题: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启示我们对待金钱应()

    • A、取之有道
    • B、用之有益
    • C、用之有度
    • D、量入为出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钱学森说过:“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我们认为,正确的金钱观应该是()①取之有道②用之有益③承认财富④用之有度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启示我们对待金钱应()

    • A、取之有道
    • B、合法赚钱
    • C、用之有益
    • D、拒绝花钱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材料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张)汤承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之家。 ——《汉书·张汤传》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归纳并评论材料中的经济思想。要求:归纳材料中的经济思想。


    正确答案: 材料一、四是工商皆本的思想,材料二、三是重农抑商的思想。

  • 第20题:

    钱代表货币,用于交易,是人的养命之源,不可没有,但不义之钱则伤身。这说明()

    • A、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
    • B、金钱是财富的象征
    • C、金钱是万能的
    • D、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判断题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表达的意思是“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而消费它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则常足。
    A

    虚而为盈

    B

    用之有节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翻译以下古文: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正确答案: 【译文】管子说:“粮仓充实了,(人民)就会懂得礼节。”人民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国家),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这等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要受冻。”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但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天下,(计划)极细致周全,所以国家的积蓄足以作为依靠。现在许多人放弃农业去从事工商业,消费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这也是天下的大害。这两种大害公然盛行,没有谁制止它。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挽救它。生产的人很少而耗费的人很多,天下的财产怎么会不用光呢?汉朝自从建立以来,近四十年了,公和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百姓就会忧心忡忡;年成不好,百姓交不了租税,(朝廷)卖官爵,(百姓)卖儿女,(这样的事)已经传入您的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国家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惊恐的呢?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