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分
第1题:
下列句中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於民多矣。厭:滿足
B四境盈壘,道殣相望,盜賊司目,民無所放。放:放养
C公貨足以賓獻,家貨足以共用。家,大夫
D國馬足以行軍,公馬足以稱賦。公馬:公卿的戎馬
第2题: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句话是《学记》中的()
第3题: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接句为:()
第4题: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第5题: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材料体现出:①重视农业生产②关注农民利益③抑制商业发展④力求社会稳定()
第6题:
“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第7题: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第8题:
①②
①④
②④
③④
第9题:
周初的分封制
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春秋时诸侯争霸
齐桓公称霸
第10题:
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
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
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
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
第11题: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第12题: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第13题: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第14题: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第15题:
翻译: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第16题:
翻译: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第17题: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第18题:
下列句中有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第19题:
《吕氏春秋·上农》载:“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古先圣王倡导“先务於农”主要是为了()
第20题:
首句
第二句
第三句
末句
第21题:
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於民多矣。
國馬足以行軍,公馬足以稱賦,不是過也。
民多闕則有離叛之心,將何以封矣?
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
第22题:
第23题:
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於民多矣。厭:滿足
四境盈壘,道殣相望,盜賊司目,民無所放。放:放养
公貨足以賓獻,家貨足以共用。家,大夫
國馬足以行軍,公馬足以稱賦。公馬:公卿的戎馬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