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缝调整以及张力调整的依据主要来自于()。
第1题:
A、 "上下辊轧槽是否对正 "
B、 "上下辊之间的辊缝大小 "
C、 上下辊的水平度
D、 辊型
第2题:
上涂头由()、沾料辊、辊缝调整机构组成。
第3题:
辊缝调整装置是按所浇板坯厚度的要求来调整()的装置;压下装置是使上驱动辊()的装置。
第4题:
辊缝调整可以使连轧张力()。
第5题:
精轧机组内的张力可通过()来实现。
第6题:
对于冷轧来说,控制板形的手段一般有调整中间辊轴移量、调整弯辊力、乳化液分段冷却、()
第7题:
粗轧机的压下装置顺时针旋转属于()。
第8题:
常用的厚度控制方式包括()。
第9题:
轧件轧制面的尺寸调整主要是依靠调整()来实现的。
第10题:
轧件高度的调整主要是依靠调整()来实现的。
第11题:
辊缝调整质量的判别依据是什么?
第12题:
轧辊转速调整
活套
增大辊径
辊缝调整
第13题:
在平整轧制过程中出项羽毛状平整花缺陷时,是由()调整不当引起的。
第14题:
轧制过程中出现轧制力偏差过大,可调整()。
第15题:
调节张力可以在调速的同时调整辊缝。
第16题:
更换工作辊后,应先将辊缝调整到位后,再将轧制线调整到位。
第17题:
辊缝调整以及R因子调整的依据主要来自于()。
第18题:
轧机板形控制手段()
第19题:
轧辊辊缝的调整是为了保证()。
第20题:
在轧制生产过程中,轧辊的轴向调整装置是用来调整辊缝的,轧辊的压下装置主要是用来调整辊槽的。
第21题:
常用的板带材的厚度控制方法有()。
第22题:
轧制过程平稳,轧件尺寸合格()是辊缝调整质量的判断依据。
第23题:
钢温变化
钢种变化
轧件尺寸的检查
电流和扭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