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寿门书”和“板桥体”的书艺创新如何理解?”相关问题
  • 第1题:

    著名法帖《书陆机文赋》的作者是谁?其书艺如何?


    正确答案:是陆柬之。陆柬之,今苏州人,是大书法家虞世南的外甥。陆自小随其舅父学书,后又学习二王和欧阳询,颇得出蓝之誉。当时与欧阳询、褚遂良齐名。他的书法,用笔精妙,并善用“振笔”之法。作品理法通达,趣味盎然,格调高古。宋朝朱长文在《续书断》中称赞他的书法“意古笔老,如乔松依壑,野鹤盘空”。人评其字为“一览无穷”、“三年乃得其味”。但是他的书法虽古朴、精绝,却仅仅是工于摹仿,缺乏独创精神,难于自成一体,故当时虽然名声与欧、褚并肩,最终不为后人所广传。其传世书迹除《书陆机文赋》外,还有《颐陀寺碑》、《急就章》、《龙华寺额》、《武立东山碑》、《兰若碑》、《兰亭诗》、《千文》、《临王羲之兰亭序》等。

  • 第2题:

    因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而惨遭杀害的书法家是谁,其书艺如何?


    正确答案:是欧阳通。欧阳通,字通师。父亲欧阳询是唐代最著名的书家之一,曾因创“欧体书”而称雄一时。父亲去世时,欧阳通年纪还很小,母亲徐氏教他欧体书。为激励他努力学习,徐氏常常给他钱叫他去买父亲的遗迹。这样一来,欧阳通便因为仰慕父亲的美名而锐意进取,数年之间,就书艺大成。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大小欧阳体。”欧阳通的书法在险峻劲拔方面稍越其父,但在含蓄浑穆上则略有逊色。他最著名的碑版为《道因法师碑》和《泉男生墓志》。《泉男生墓志》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

  • 第3题:

    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

    • A、礼、乐、射、御、书、数
    • B、《诗》《书》《礼》《乐》《易》《春秋》
    •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正确答案:A

  • 第4题:

    宋四家的书艺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 宋代书坛四大家一般是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而言。四家除蔡襄犹存尚法遗风外,其他三家都是尚意书风的典范书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散文大家、诗人,词开豪放一派,又是文人画和尚意书法的开创者,在文学艺术的众多领域里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以说是我国文艺史上的巨星。就书、画而论,他是宋代文人画的中坚人物和理论上的代言人,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超过绘画,是宋代尚意新风的领袖,位居四家之首。苏轼的书学渊源,黄庭坚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可见是在广泛吸取前代各家之长以为己有的基础上形成自家风貌的。苏轼学传统重神不重形,朱熹说:“东坡笔力雄健,不能居人后,故其临帖,物色牝牡,不复可以形似校量,而其英气逸韵,高视古人,未知孰为先后也。”在书法创作上信手取意,重意而不轻法,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妙处。尝自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强调的是创造性和随意性。他在书艺创作上主张:“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在实践上确能将胸中至大至刚之气一寓于书,把学问修养和诗文书画融为一炉,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含和感染力。他天姿超迈,学问渊博,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诗人、书画家的合一体,所以他的融合是自然而然的。黄庭坚说:“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苏轼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实践,对宋代尚意书风的拓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苏轼又是在艺术上敢于自我作古的书家,不怕别人的非议。据说他的执笔用“单钩法”,类似今日的执钢笔,别人批评讥讽他“作戈多病笔”,“腕着而笔卧,故左秀右枯”,他不与理采,只有他的学生和朋友黄庭坚真正理解他,认为众人的批评是“管中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苏轼喜用宣城诸葛丰的鸡毛笔,能把极软的笔运用自如,产生丰富的变化。他的字肥壮而内含筋骨,自己颇自信地说:“余书如绵里铁。”苏轼政治生活风波迭起,屡遭挫折而壮心不减,书法内涵愈来愈丰厚伟岸,郭畀说他“晚岁自担州回,挟大海风涛之气,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怒龙喷浪,奇鬼搏人,书家不可及也”。其用笔渐趋粗壮,字形峻秀而骨力强盛,带有纯朴端庄的气息,可谓百折不回,老当益壮。黄庭坚说苏书:“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苏轼善真、行书,“真、行相半”是他的特点。苏字外柔内刚,书风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赵孟頫语)。《醉翁亭记》和《罗池庙送享诗碑》是他的真书代表作,其书法颜真卿《东方朔画赞》而有自家风神,王世贞评曰:“结法遒美,气韵生动,极有(张)旭、(怀)素屋漏痕意。”《祭侄黄几道文》书法精整,行而运于真,是“真行相半”的典型形式。传世苏书以翰札行书最多,也最有代表性,如《黄州寒食诗》,是苏轼行书的皎皎者。全篇由首至尾气脉贯通,有一气呵成的气势。随着诗情的起伏,书法亦跌宕多姿,愈写情致愈浓,确实是不计工拙、妙得法外之致。虽是“点画信手烦推求”,又颇见功底。诗的感情变化与线条形态、节奏、韵度十分吻合。章法上字形大小相间,起倒相成,利用长锋竖画造成虚实对比,密中间疏,疏中济密,变化巧妙而见情致,“笔势欹侧而神气横溢”,可称诗书俱佳,为书史上难得之作。黄庭坚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的确道出个中三味。苏轼其他书作如《赤壁赋》、《洞庭秋色赋》、《山中松醪赋》、《杜甫桤木诗卷》以及众多信札,都为书家所贵。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分宁人,世称“黄山谷”。他是受苏轼革新文艺思想影响较直接的诗人和书法家。早年与苏轼接触,有师友之谊。史称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黄庭坚与苏轼的师友之谊保持终生,政治上亦随苏浮沉。黄庭坚的诗追求新奇,开江西诗派。书法上“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在学问上独立高行,不依旁他人,对书画有极高的鉴尝能力。由于他在诗、书上有卓越的成就,历来与苏轼并称“苏黄”。
    黄庭坚是尚意书风的倡导者和主要书家,在书法上与苏轼同受颜真卿革新书艺的影响,但取径不同,在真、行、草书上都与苏轼拉开了距离,可谓善学善变。黄庭坚在书艺上主张“入古出新”,他的书艺由五代杨凝式,唐代褚、颜、柳、旭、素而上溯晋宋风神。早期能集古人所长,从学传统中发掘新意。中年已渐成自家风貌,晚年成就了风格独特的“黄体”风格。他悬腕高执笔,“令腕随己左右”,用内擫法,深得兰亭风韵。在书写上有不择纸笔的功力,并善用软毫,笔软而力健,有“化我霜毫作鹏翼”的笔致。所以有人说黄庭坚开后代用羊毫笔的法门。黄庭坚行楷书深受颜真卿和梁碑《瘗鹤铭》的影响,尤得力于《瘗鹤铭》。如其代表作《松风阁诗》、《经伏波神祠》、《诸上座后记》、《苏轼黄州寒食诗跋》等,书字以欹侧取势的特点明显,用笔中锋直落,擒纵而线条凝练,提按、起伏、俯仰变化跌宕,左顾右盼,动静结合,颇有姿致。淋漓痛快而无轻佻浮燥的俗气,如闲云出岫,舒展自如;纵横穿插而无猛浪之气,如竹影婆娑。结体中宫紧结,笔画四外放射,长笔拓展奇肆有致,造成疏密、聚散、黑白上的奇趣,有雄强茂密而雅逸的情致。宋徽宗说:“黄书如抱道足学之长,坐高车驰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在宋代四家中以险峻著称,风格突出,创新的意趣最鲜明。黄庭坚草书成就在四家之中尤为突出,他自言:“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晚年被谪四川入峡时,“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黄庭坚狂草奇崛纵姿,赵孟頫说“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沈周说:“晚年大得藏真三味,笔力恍惚,出神入鬼。”他的《李白忆旧游》长卷,用笔娴熟遒劲,气机畅达,擒纵时出纵姿之笔而又收敛得势,是黄书上乘之作。《诸上座》线条瘦劲,用笔如快马入阵,势来不可遏,势去不可止。笔势飘逸峻隽,点画狼藉随意而行,迟速变化巧妙,又能擒纵有致,步步为营,是黄书稀世之佳作。黄庭坚书艺以韵胜,在草书里表现得更明显,与晋唐草书相比个性鲜明突出,是宋代草书的杰出代表。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宋徽宗时米芾曾是书画学博士,后为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米莆博学多才而又恃才傲物,有洁癖石癖,举止疏狂怪僻,世称“米颠”。宋史文苑传说他“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沈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于鉴裁……”是宋代著名书画鉴尝家、书家、画家。他独创的“米点山水”在中国绘画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于书学米芾对古法研究精深博大,而又锐意求新。其书先习唐人,由颜而柳,继而欧、褚,又上溯晋人法。由临古一变而为采古人之长以为己有,尝自言:“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推陈出新,化出自己的风格,自称“刷字”,“即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其行草在四家之中独具风貌。“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四面”,认为“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他的书法自然天真,不假巧饰,以“风墙阵马,沉着痛快”著称。行草书气机舒畅,欹侧取势,运笔如飞,体势风动;把笔轻灵,纵逸奇变,八面生姿。以奇趣取胜,在四家之中是很突出的。由他传世之作《多景楼诗》、《苕溪诗》、《蜀素诗》等,都能看出沉着痛快和体势峻逸的所谓“刷字”特点。
    米芾书学著作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侍仿录》等,记述了他的创作经验,以及品评前代书家和作品的言论,虽多苛求,亦是有得之言,代表了他的书学观点。
    蔡襄(1012——1067)字君谟,曾任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年长于苏、黄、米三家,与欧阳修同时。蔡君谟为人正真,卓识多才。其书典重有法度,学唐人由薛、褚入手,下笔精丽,变体出于颜真卿。所以有宋人学颜当推蔡君谟为第一的说法,宋徽宗称之为“宋之鲁公”。蔡襄书很受宋仁宗的喜爱,苏轼也很推崇他,曾说:“蔡君谟书天姿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精于行草。楷书端庄沉着,法度谨严,行书淳淡秀丽。沈括说他“又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亦自成一家”。但革新创造精神不如苏、黄、米三家。
    黄、米二家对他称许之外亦有微辞,米芾说:“蔡襄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黄庭坚说:“君谟书如蔡琰胡笳十八拍,虽清壮顿挫,时有闺房态度。”黄米二家对蔡襄书艺看法相似,点出了蔡襄书风特点。蔡襄力学唐人,其书已开宋风,精丽可爱。因终未脱唐人遗风,其贡献不如苏、黄、米三家。

  • 第5题:

    郑板桥“六分半书”即“乱石铺街体”的艺术特色如何?


    正确答案:郑板桥,名燮,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善书画。他广泛吸收前人的书法艺术精华,把楷书、行书、隶书、草书融为一体,以行书笔法写出,常不分字距行距,率意为之而无不精妙。从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书体,自称“六分半书”,人称“乱石铺街体”。这种书体,实际是一种风格独具的行书。清秦祖咏在其《桐阴画论》中称赞道:“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家之长。”郑板桥的行书,突破了前人有关书法的种种限制,在结体上大小参差,在用笔上形态变化多端,粗细长短悬殊。布白上如风吹落缨,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气韵贯通,生机满篇如野鸭嘎烟。细分析则其笔笔画画各具情态,显示出一种狂放不羁、洒落飘然、意态跳宕的神情意趣。

  • 第6题:

    请问,“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和()?


    正确答案:

  • 第7题:

    郑板桥创风格独特的“七分半”书.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郑板桥自称自已的书法为“()”书


    正确答案:六分半

  • 第9题:

    问答题
    “寿门书”和“板桥体”的书艺创新如何理解?

    正确答案: 金农长郑板桥六岁,二人是乾隆年间画坛宿将,“扬州八怪”的主要画家,又以别开蹊径的书艺驰名书林。“扬州八怪”画家皆善书,以金农和郑板桥影响最大。他们的书艺都得力于碑版篆隶书,金农书苍古奇逸,魄力沉厚;郑板桥书灵巧生动,横斜有致。虽造诣不同,取经各异,但冲绝帖学约束的叛逆精神却是异曲同工的。他们“在帖学盛行时代,能独辟蹊径,可谓豪杰之士矣”。(向燊语,见《书林藻鉴》)可以说在清代书坛是较早开拓碑学风气的书家,与那些在帖学圈子里打转转的书家相比,对我国古代传统有较深的理解和较突出的创造性。
    金农曾是何焯(义门)的弟子,以善隶楷书著称,其书淳古质朴。以《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为本,“分隶独绝一时”,在隶书上与邓石如和稍后的伊秉绶鼎足而三。金寿门书最初从汉分隶得益,自序《冬心砚铭》说:“石文自《五凤石刻》下至汉隶八分之流别,心摹手追,私谓得其神骨。”早期“墨守汉人绳墨”,中年已脱化而出。极喜《华山庙碑》,曾双钩手摹,从唐云先生收藏的《冬心先生隶书》来看,其用笔、结字从《华山庙碑》得力不少。结体扁,取斜势。用笔方中有圆,化隶楷为一炉,舒展自然,已脱汉隶规范。有奇逸之趣,风格独特,可谓“楚调自歌,不谬风雅”。《冬心印识》又说:“余近得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字法奇古,截毫作擘窠大字”,自称“漆书”。“隶楷行草以天发神谶笔意运之”,他的隶书有的杂入漆书笔意,笔画横向粗长,竖向细短,取斜势,墨色浓重乌墨,奕奕有神彩。
    他的行楷书颇类魏晋造像的碑体,用笔方硬,结体紧密,体势欹侧,用心著意于拙中见巧,体貌古朴。后世不少画家受冬心行楷的影响。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在山东的潍县、范县做过十二年的七品官,被罢官后,他“宦海归来两袖空”,“二十年前旧板桥”在东南商业大都会扬州,“闲来写幅青竹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以书画自给。郑板桥在杨州画家之中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又有真气、真意、真趣三真之妙。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徐悲鸿题郑板桥《兰竹石图》)郑板桥“少工楷书”,草书师怀素。后得力于汉魏碑版,在家书中曾自言:“字学汉魏崔(瑗)、蔡(邕)、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中年后变法维新,“法《瘗鹤铭》而兼黄鲁直,合其意为分书”;又以分隶入行楷,杂以草、篆;“亦间以画法行之”,将“画之关钮,透入于书”,创造了隶楷参半的新书体,自称“六分半书”,世称“板桥体”。蒋心余诗曰:“未识顽仙郑板桥,其人非佛亦非妖。晚摹瘗鹤兼山谷,别辟临池路一条。”“板桥体”在艺术上有突出的爽朗挺拔、奇趣横生的特点。结体多呈扁形,取斜势而重心平稳;用笔挺劲潇洒,转折“善用蹲笔”;章法上以画入书,大小、轻重、横斜皆有致趣;不拘常法,出之己意,常将真草隶篆各体揉合在一幅之内,形成“波磔奇古形翩翩”的意致,有“乱石铺街”、“浪里插篙”的形式美感。与馆阁体相比,大异其旨趣,其书作充溢着真气、真意、真趣,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风采。这在帖学盛行、书坛陈陈相因的形势下,其书艺的创造性、叛逆性和革新精神是十分突出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著名法帖《书陆机文赋》的作者是谁?其书艺如何?

    正确答案: 是陆柬之。陆柬之,今苏州人,是大书法家虞世南的外甥。陆自小随其舅父学书,后又学习二王和欧阳询,颇得出蓝之誉。当时与欧阳询、褚遂良齐名。他的书法,用笔精妙,并善用“振笔”之法。作品理法通达,趣味盎然,格调高古。宋朝朱长文在《续书断》中称赞他的书法“意古笔老,如乔松依壑,野鹤盘空”。人评其字为“一览无穷”、“三年乃得其味”。但是他的书法虽古朴、精绝,却仅仅是工于摹仿,缺乏独创精神,难于自成一体,故当时虽然名声与欧、褚并肩,最终不为后人所广传。其传世书迹除《书陆机文赋》外,还有《颐陀寺碑》、《急就章》、《龙华寺额》、《武立东山碑》、《兰若碑》、《兰亭诗》、《千文》、《临王羲之兰亭序》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我国古代士大夫修身的四课内容是()。
    A

    诗、书、剑、艺

    B

    琴、棋、书、画

    C

    唱、吟、琴、棋

    D

    书、画、曲、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我国古代士大夫修身的四课内容是琴、棋、书、画。

  • 第12题:

    问答题
    宋四家的书艺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 宋代书坛四大家一般是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而言。四家除蔡襄犹存尚法遗风外,其他三家都是尚意书风的典范书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散文大家、诗人,词开豪放一派,又是文人画和尚意书法的开创者,在文学艺术的众多领域里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以说是我国文艺史上的巨星。就书、画而论,他是宋代文人画的中坚人物和理论上的代言人,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超过绘画,是宋代尚意新风的领袖,位居四家之首。苏轼的书学渊源,黄庭坚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可见是在广泛吸取前代各家之长以为己有的基础上形成自家风貌的。苏轼学传统重神不重形,朱熹说:“东坡笔力雄健,不能居人后,故其临帖,物色牝牡,不复可以形似校量,而其英气逸韵,高视古人,未知孰为先后也。”在书法创作上信手取意,重意而不轻法,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妙处。尝自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强调的是创造性和随意性。他在书艺创作上主张:“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在实践上确能将胸中至大至刚之气一寓于书,把学问修养和诗文书画融为一炉,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含和感染力。他天姿超迈,学问渊博,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诗人、书画家的合一体,所以他的融合是自然而然的。黄庭坚说:“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苏轼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实践,对宋代尚意书风的拓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苏轼又是在艺术上敢于自我作古的书家,不怕别人的非议。据说他的执笔用“单钩法”,类似今日的执钢笔,别人批评讥讽他“作戈多病笔”,“腕着而笔卧,故左秀右枯”,他不与理采,只有他的学生和朋友黄庭坚真正理解他,认为众人的批评是“管中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苏轼喜用宣城诸葛丰的鸡毛笔,能把极软的笔运用自如,产生丰富的变化。他的字肥壮而内含筋骨,自己颇自信地说:“余书如绵里铁。”苏轼政治生活风波迭起,屡遭挫折而壮心不减,书法内涵愈来愈丰厚伟岸,郭畀说他“晚岁自担州回,挟大海风涛之气,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怒龙喷浪,奇鬼搏人,书家不可及也”。其用笔渐趋粗壮,字形峻秀而骨力强盛,带有纯朴端庄的气息,可谓百折不回,老当益壮。黄庭坚说苏书:“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苏轼善真、行书,“真、行相半”是他的特点。苏字外柔内刚,书风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赵孟頫语)。《醉翁亭记》和《罗池庙送享诗碑》是他的真书代表作,其书法颜真卿《东方朔画赞》而有自家风神,王世贞评曰:“结法遒美,气韵生动,极有(张)旭、(怀)素屋漏痕意。”《祭侄黄几道文》书法精整,行而运于真,是“真行相半”的典型形式。传世苏书以翰札行书最多,也最有代表性,如《黄州寒食诗》,是苏轼行书的皎皎者。全篇由首至尾气脉贯通,有一气呵成的气势。随着诗情的起伏,书法亦跌宕多姿,愈写情致愈浓,确实是不计工拙、妙得法外之致。虽是“点画信手烦推求”,又颇见功底。诗的感情变化与线条形态、节奏、韵度十分吻合。章法上字形大小相间,起倒相成,利用长锋竖画造成虚实对比,密中间疏,疏中济密,变化巧妙而见情致,“笔势欹侧而神气横溢”,可称诗书俱佳,为书史上难得之作。黄庭坚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的确道出个中三味。苏轼其他书作如《赤壁赋》、《洞庭秋色赋》、《山中松醪赋》、《杜甫桤木诗卷》以及众多信札,都为书家所贵。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分宁人,世称“黄山谷”。他是受苏轼革新文艺思想影响较直接的诗人和书法家。早年与苏轼接触,有师友之谊。史称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黄庭坚与苏轼的师友之谊保持终生,政治上亦随苏浮沉。黄庭坚的诗追求新奇,开江西诗派。书法上“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在学问上独立高行,不依旁他人,对书画有极高的鉴尝能力。由于他在诗、书上有卓越的成就,历来与苏轼并称“苏黄”。
    黄庭坚是尚意书风的倡导者和主要书家,在书法上与苏轼同受颜真卿革新书艺的影响,但取径不同,在真、行、草书上都与苏轼拉开了距离,可谓善学善变。黄庭坚在书艺上主张“入古出新”,他的书艺由五代杨凝式,唐代褚、颜、柳、旭、素而上溯晋宋风神。早期能集古人所长,从学传统中发掘新意。中年已渐成自家风貌,晚年成就了风格独特的“黄体”风格。他悬腕高执笔,“令腕随己左右”,用内擫法,深得兰亭风韵。在书写上有不择纸笔的功力,并善用软毫,笔软而力健,有“化我霜毫作鹏翼”的笔致。所以有人说黄庭坚开后代用羊毫笔的法门。黄庭坚行楷书深受颜真卿和梁碑《瘗鹤铭》的影响,尤得力于《瘗鹤铭》。如其代表作《松风阁诗》、《经伏波神祠》、《诸上座后记》、《苏轼黄州寒食诗跋》等,书字以欹侧取势的特点明显,用笔中锋直落,擒纵而线条凝练,提按、起伏、俯仰变化跌宕,左顾右盼,动静结合,颇有姿致。淋漓痛快而无轻佻浮燥的俗气,如闲云出岫,舒展自如;纵横穿插而无猛浪之气,如竹影婆娑。结体中宫紧结,笔画四外放射,长笔拓展奇肆有致,造成疏密、聚散、黑白上的奇趣,有雄强茂密而雅逸的情致。宋徽宗说:“黄书如抱道足学之长,坐高车驰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在宋代四家中以险峻著称,风格突出,创新的意趣最鲜明。黄庭坚草书成就在四家之中尤为突出,他自言:“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晚年被谪四川入峡时,“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黄庭坚狂草奇崛纵姿,赵孟頫说“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沈周说:“晚年大得藏真三味,笔力恍惚,出神入鬼。”他的《李白忆旧游》长卷,用笔娴熟遒劲,气机畅达,擒纵时出纵姿之笔而又收敛得势,是黄书上乘之作。《诸上座》线条瘦劲,用笔如快马入阵,势来不可遏,势去不可止。笔势飘逸峻隽,点画狼藉随意而行,迟速变化巧妙,又能擒纵有致,步步为营,是黄书稀世之佳作。黄庭坚书艺以韵胜,在草书里表现得更明显,与晋唐草书相比个性鲜明突出,是宋代草书的杰出代表。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宋徽宗时米芾曾是书画学博士,后为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米莆博学多才而又恃才傲物,有洁癖石癖,举止疏狂怪僻,世称“米颠”。宋史文苑传说他“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沈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于鉴裁……”是宋代著名书画鉴尝家、书家、画家。他独创的“米点山水”在中国绘画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于书学米芾对古法研究精深博大,而又锐意求新。其书先习唐人,由颜而柳,继而欧、褚,又上溯晋人法。由临古一变而为采古人之长以为己有,尝自言:“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推陈出新,化出自己的风格,自称“刷字”,“即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其行草在四家之中独具风貌。“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四面”,认为“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他的书法自然天真,不假巧饰,以“风墙阵马,沉着痛快”著称。行草书气机舒畅,欹侧取势,运笔如飞,体势风动;把笔轻灵,纵逸奇变,八面生姿。以奇趣取胜,在四家之中是很突出的。由他传世之作《多景楼诗》、《苕溪诗》、《蜀素诗》等,都能看出沉着痛快和体势峻逸的所谓“刷字”特点。
    米芾书学著作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侍仿录》等,记述了他的创作经验,以及品评前代书家和作品的言论,虽多苛求,亦是有得之言,代表了他的书学观点。
    蔡襄(1012——1067)字君谟,曾任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年长于苏、黄、米三家,与欧阳修同时。蔡君谟为人正真,卓识多才。其书典重有法度,学唐人由薛、褚入手,下笔精丽,变体出于颜真卿。所以有宋人学颜当推蔡君谟为第一的说法,宋徽宗称之为“宋之鲁公”。蔡襄书很受宋仁宗的喜爱,苏轼也很推崇他,曾说:“蔡君谟书天姿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精于行草。楷书端庄沉着,法度谨严,行书淳淡秀丽。沈括说他“又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亦自成一家”。但革新创造精神不如苏、黄、米三家。
    黄、米二家对他称许之外亦有微辞,米芾说:“蔡襄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黄庭坚说:“君谟书如蔡琰胡笳十八拍,虽清壮顿挫,时有闺房态度。”黄米二家对蔡襄书艺看法相似,点出了蔡襄书风特点。蔡襄力学唐人,其书已开宋风,精丽可爱。因终未脱唐人遗风,其贡献不如苏、黄、米三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清人朱彝尊称谁的八分书为“古今第一”?他的学书经历和书艺如何?


    正确答案: 郑簠(公元一六二二——一六九四年)。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今江苏南京市)人。明末莆田人宋珏流寓南京,因临摹东汉《夏承碑》而形成自己苍健斩然的隶书风格。郑簠被他的奇特书风所吸引,就模仿宋珏的隶书。持续学了二十年,字越写越糟,日益支离破碎,离开古隶法度愈来愈远。后来终于使他醒悟到学宋珏的隶书是舍本逐末的愚事,应该溯流追源,从习汉碑入手,才是一条正路。于是他就不辞艰辛,先后到泰山、华山、曲阜等处搜求碑版,山岩遗字、古壁残文从不放过。遇到苔鲜满布的,就亲手清苔剔藓,加以磨洗,直至锋铩毕出,然后又施墨摹拓。在家中,他又构筑灌木楼以珍藏历年所得,仅拓片就装满了四大橱。他临摹汉碑,经常夜以继日,不分冬夏,客人来了也不放下笔,三十年下来,东汉名碑如《乙瑛》、《郙阁》、《张迁》、《尹宙》、《衡方》等都被临摹殆遍,其中《曹全》、《史晨》两碑功力尤深。又与朱彝尊等人研讨书法,认识到朴而自古,拙而自奇,从汉碑中融会贯通可得古拙、真奇之妙。
    郑簠在学汉碑过程中,逐步创造了自己的运笔方法。每当写字时,他总是正襟危坐,神情肃然,不肯轻易下笔。他说:“作字最不可轻易,笔管到手,如同拉千钧硬弓,稍微松弛一下,力就败了。”他临摹时既注意形体,还重视性情。郑簠晚年书风又有突变,他对汉碑的欹斜老丑、反正疏密,已游刃有余,了然于胸,并在隶书中参入草法,于古拙中兼有飘逸飞舞的韵味,终于超越了同时代的隶书名家,成为一代名手。他的隶书点画多变、结体新异夸张,用笔纵放,韵味淳古,被朱彝尊称为“古今第一”。书迹有《尔雅三章》、《唐诗七绝诗卷》、《王建春闺词》、《杨巨源酹于附马诗》等。此外,郑簠还兼精行草书,更能行医治病。

  • 第14题:

    如何理解中标、成交通知书的法律效力?


    正确答案:根据政府采购法规定:中标、成交通知书对采购人和中标、成交供应商均具有法律效力。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采购人改变中标、成交结果的,或者中标、成交供应商放弃中标、成交项目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 第15题:

    中国传统文人的基本素质教育之中有所谓的四门雅艺“琴、棋、书、画”,“画”居其首。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以“书艺”、“书论”两绝传世的《书谱》的作者是谁?


    正确答案: 是孙虔礼。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县)人。一说是富阳人。由于其社会地位低下,有关他的书学记载很少,而且互相牴牾。根据《述书赋》、《书断》和陈子昂作的墓志铭及祭文,我们大体可以知道,孙过庭出身寒微,幼时没能读书,成人后,善于自学,“博雅有文章”(唐张怀瓘语),并擅长书法。四十岁时,做了率府录事,不久遭人诽谤诬陷,丢了官职。仕途既然无望,就专心于书论著作,惜书还未完稿,突患暴病死于洛阳植业里客舍。
    孙过庭十五岁时就开始学习书法。他师法钟繇、张芝和王羲之父子,一面临摹练习,一面深入思考,研究他们的成就和笔法。他坚持不懈地练了二十多年,终于取得了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两个方面的丰硕成果,颇得后人推崇。

  • 第17题:

    杨凝式的书艺特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唐末,五代十国,正值军阀混战,日寻干戈,民不聊生,朝代迭更的乱世。书法艺术虽有唐代遗风,然而其势已如强弩之末。书家虽不乏其人,但影响微弱,唯独杨凝式雄杰特出,如苏轼所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由五代至北宋统一的半个多世纪里,对后代影响较著而又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
    杨凝式(875——954)字景度,尝自署号虚白、癸巳人、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出身于唐末宰相之家,唐昭宗时登弟,历任梁、唐、晋、汉、周五朝,官任太子太保等职,世称“杨少师。”因苦于政治动荡和环境险恶,佯狂不羁,无意政事,不事权贵,常漫游山水、寺庙间。满腔郁愤发之于书,故其书奔放奇逸,多题于洛阳寺庙或残墙断壁,有“杨风子”的称谓。
    杨凝式的书法“师欧阳询、颜真卿,加以纵逸”(《唐诗外传》),由颜、柳上溯二王传统,字迹雄强奇逸,用笔于遒劲疏放中自有法度,离奇变古而能入于大道,故黄庭坚谓如“散僧入圣”,其真、行、草书都有较高的成就,目前传世作品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夏热帖》四件。《韭花帖》楷中略兼行书笔意,出于欧、颜而直接二王,敛锋入纸,存晋人风韵,黄庭坚诗赞:“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兰。”貌似简率,实则内含筋骨,笔力不减欧、颜。在萧散的情态中有端严凝炼的气象。此帖布白别有奇趣,一反唐代行楷书章法格局,拉开字距与行距,松宽散落,如明星布天,开松朗章法新风,此种章法布局为明代董其昌继承。行书《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用笔雄强,时有飞白,直接颜真卿《祭侄稿》风神。《夏热帖》草中兼行,字迹大小参差错落,连绵不断,雄放有致。世称杨凝式“尤工颠草”。《神仙起居法》为其草书佳作,全篇信手疾书,结体和字形奇态横生,又能一气贯通,不齐而齐,整体气势完满。用笔奔放飞动而线条沉厚洗炼,转折自如。结体多以欹侧取态,韵味苍秀奇逸。点画荒率而超越常轨,颇显不衫不履落英缤纷的美感。境界超凡绝俗,无一点尘俗气,真可谓“渐入神仙路”,突出地表现了杨凝式的思想品格和书艺风格。《神仙起居法》是我国传世草书的上乘之作。杨凝式的书艺在宋代极受苏轼、黄庭坚的推崇,就连常常苛责前人的米芾也说杨凝式的书法“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给予高度评价。杨凝式书艺备受宋代书家推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他的书法即有深厚的功底又能不受法度局限,纵横挥洒,追求个人情志的表达,符合书艺发展的内部衍变规律。唐代书艺尚法度,同时也注意到书法的抒情功能的发挥,孙过庭说书法要“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到张旭、颜真卿、怀素,尚法的同时已有明显的抒情倾向,着意在书法的挥运过程中表达思想感情,对线条的节律与主观情志的合谐统一给予充分的重视,形成抒情的风气。至五代杨凝式,则更为强调书法的抒情功能,他的书法非不守法,实不拘法,所以变态奇出。黄庭坚说:“凝式如散僧入圣”,“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宋代书艺正是继承杨凝式这样的书法倾向而向前推进的。如清代书家李瑞清说:“杨景度为由唐入宋一大枢纽”,开宋代尚意书风之先河。杨凝式作为过渡性书家,他的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是卓著的。

  • 第18题:

    如何理解鲁滨孙的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正确答案: 鲁滨孙记日记的行为,表明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长时间里没有走失在这种荒岛上,他也更有理由相信上帝的存在。有了这个前提,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 第19题:

    我国古代士大夫修身的四课内容是( )。

    • A、诗、书、剑、艺
    • B、琴、棋、书、画
    • C、唱、吟、琴、棋
    • D、书、画、曲、艺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略谈郑板桥的书、画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郑板桥的画多写兰、竹、石。他几十年如一日经营竹石画像,因而对竹的自然形象心领神会,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大量素材积累在心。他善于将诗、书、画三者凝集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写兰竹用行草笔法,多不乱,少不疏,秀劲潇爽,生机勃勃。款题也特立独行,是他作品构图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借此阐述他的人生观、艺术观,有着“文里波澜,字里机关”。他不仅以书入画,而且也善于将绘画用笔的成就吸收到书法中去。他早年工楷书和草书,在绘画愈臻成熟后,他在书法上用起了兰竹笔法,使书中也有画意。书与画在其作品中互相交融,达到了一种内在的统一。他成熟的书法是一种非隶非楷、隶多于楷、与众不同的“板桥体”。他自称为“六分半书”。

  • 第21题:

    问答题
    “魏碑”的书艺特点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是由隶书向楷书衍变、楷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三国魏的钟繇的楷书还带波磔笔意。楷书入碑早期见于东吴《九真太守谷朗碑》,碑字笔画已变波磔而为横平竖直,是不成熟的楷书形式。东晋楷书有方笔圆笔之分,王羲之以篆书入楷,形成圆转流美的风格特点,这种楷字曾风靡南朝。同时也有方笔楷书存在,如王、谢墓志等民间书家的铭刻等。晋《爨宝子碑》和南朝宋《爨龙颜碑》就是延续方笔传统出现的二块名碑。《爨宝子碑》书风凝重平满,“端朴若古佛之容”(康有为),笔意在隶、楷之间,结字随字形变异,聚散有奇趣。与北方的《中岳嵩高灵庙碑》近似。晚于《爨宝子碑》半个世纪的《爨龙颜碑》,书风‘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康有为),气象庄严清肃,雄穆而灿烂。楷体而存隶意,又有行草气息,书体较《爨宝子碑》已演进了一大步,但又保持了雄强峻厚,雍容洞达,神奕舒长的碑刻雄风。公元五世纪前后,我国中原和北方出现了继承方笔传统,以出锋露角悍劲峻拔见长的楷书新字体,与南方圆笔楷书以及以后的唐楷大异其趣。属于这种字体的碑刻以北魏碑刻最典型,最集中,数量也最多。康有为说:“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故称碑者,必称魏也。”习惯上把这类北碑叫“魏碑”。北碑字体流行近一个世纪,到北周以后就被别的字体代替了。
    魏碑书风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个过程的,北魏早期《魏太武帝东巡碑》、《华岳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三名碑,保存隶书笔意较多,可称魏碑字体的先导。魏孝文帝从平城(大同)迁都洛阳后,极力推行汉化政策,与南朝通使联络,文化受南朝影响,书法亦不例外。如北魏的《张猛龙碑》与南朝梁的《始兴王碑》的书风相近,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流的必然结果。再加之北魏风行立碑,佛教寺庙碑刻、石窟造像题记、经幢等的大量出现,为书法发展提供广泛用场。北魏书艺在迁都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太和之后,碑版尤盛,佳书妙制,率在其时”(康有为),逐渐形成典型的碑风。以方笔为主的《龙门二十品》造像题记创造了新的书法形象,可视为魏碑书风确立的典型样式。后来又参入圆笔。康有为认为:“魏碑大种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锋石刻》,一曰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中同一体者。《龙门》为方笔之极轨,《云锋》为圆笔之极轨。二种争盟,可谓极盛。”
    总体来看,魏碑字体用笔提按幅度大,大起大落,又结合石刻的技巧和特点,形成出锋露角,内圆外方,点线悍劲峻拔的特点。结字中敛旁肆,奇险放纵,崇自然而尚天趣。如包世臣说:“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然,故多变态”。魏碑书风一致,特点突出,但个性和情致表达较为充分而灵活,因而形成不同的艺术境界。“《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刁遵志》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杨大眼》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广川王造像》如白门伎乐,装束美丽”,“《云锋石刻》如阿房宫楼阁绵密”,“《张黑女碑》如骏马越涧,偏面骄嘶”……(《广艺舟双楫》)魏碑字体是由蔡邕、钟繇分隶为代表的中原古法直接发展演化而成的,是北方文化形态的产物,它体现了北方人的尚武精神,粗犷彪悍的气质和豪放纯朴的性格特征以及北人的审美情趣。康有为谈北碑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划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的十美,魏碑足以当之而无愧。魏碑在总体上给人以雄强浑劲、质朴厚重而又豪放泼辣的壮美感受,与当时南朝简札楷书的典雅秀逸之美有很大区别,构成南北朝时期的两大艺术流派,它是我国书艺的两大支柱,对宋元明清有巨大影响的唐代楷书,就是在这两大支柱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唐代开始,由于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所决定,大力提倡南朝风行的圆转流美的二王书风,北碑书风受到压抑。直至清中叶,随着书艺的衍变和大量北碑的出上,北碑那种雄强的气质和富于生命力的书艺特征,成了书家们校正和改革帖学末路以及台阁体馆阁体死气沉沉局面的灵丹妙药,在阮元、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康有为等书家理论家的大力提倡和嘉美北碑的情况之下,当时北碑名品如《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石门铭》、《张猛龙碑》《张玄墓志》等,风行书坛,对当时的书家形成个人书风起了很大的作用。北碑书风对清代中叶后的书艺变革和新的书法境界的开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直影响至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唐太宗的书艺如何?其传世书迹有哪些?

    正确答案: 唐太宗临摹钻研王羲之书法的功力很深,正、行、草诸体俱佳,尤喜飞白书。他所撰写的行书《晋祠铭》、《温泉铭》,笔力遒劲,神气飞动;草书《屏风帖》轻灵俊美,流丽可爱。他的飞白书苍劲练达,常书以赐人。贞观十七年二月十七日,他在玄武门设宴,席间当场挥毫作飞白书,大臣们乘醉哄抢,散骑常侍刘洎踏在御座上伸手抢去,没拿到的人就说刘洎登御座,罪当处死,唐太宗笑而释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郑板桥“六分半书”即“乱石铺街体”的艺术特色如何?

    正确答案: 郑板桥,名燮,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善书画。他广泛吸收前人的书法艺术精华,把楷书、行书、隶书、草书融为一体,以行书笔法写出,常不分字距行距,率意为之而无不精妙。从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书体,自称“六分半书”,人称“乱石铺街体”。这种书体,实际是一种风格独具的行书。清秦祖咏在其《桐阴画论》中称赞道:“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家之长。”郑板桥的行书,突破了前人有关书法的种种限制,在结体上大小参差,在用笔上形态变化多端,粗细长短悬殊。布白上如风吹落缨,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气韵贯通,生机满篇如野鸭嘎烟。细分析则其笔笔画画各具情态,显示出一种狂放不羁、洒落飘然、意态跳宕的神情意趣。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