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小儿伤寒有哪些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明清时期《伤寒论》研究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明清有关《伤寒论》研究空前活跃,不仅著述增加到100余种,学派纷呈,争鸣激烈,而且研究的内容也扩展到原文编次、以方类证、分经审证、按法类证等一些关键问题上。主要存在三种学说: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错简重订说;以张遂辰、张志聪为代表的反对“错简”说;以柯琴、徐大椿为代表的以方类证。
    除以上三类外,陈修园将六经之病,分为经证、府证、变证三类。钱潢和尤怡持按法类证,列正治、权变、救逆……诸法。其他诸家或偏于注,或偏于临床治疗阐述发挥,或偏于普及启蒙,掀起了明清《伤寒论》研究诸家蜂起。

  • 第2题:

    小儿有何特点?问诊是应注意着重询问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小儿生理上具有脏腑娇嫩,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
    着重咨询:
    1.出生前后情况;
    2.预防接种,传染病史;
    3.发病原因。

  • 第3题:

    小儿心肌炎有哪些心电图特点?


    正确答案: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四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型、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反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 第4题:

    问答题
    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有:①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因年龄而异;②小儿对药物的反应因年龄而异;③肝脏的解毒功能不足;④肾脏排泄功能不足;⑤其他先天遗传因素不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腹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太长,能自行缓解;腹痛以脐周为主,无明显体征;无发热、呕吐、腹泻、咳嗽、气喘、尿频、尿急、尿痛等伴随的病灶器官症状;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症状相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小儿的生理和病理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小儿感冒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1)热证多:小儿为纯阳之体,生长发育迅速,呈现阴相对不足而阳相对旺盛,故感邪之后,易从阳化热,热证的证候变明显。
    (2)易夹痰:肺为娇脏,外邪袭肺,易致肺失宣肃,水津敷布失常,停滞于肺,聚而成痰,故小儿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痰、喉间痰鸣等。
    (3)易夹食: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之后,导致脾胃纳运失调,水谷停滞,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甚至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发生呕吐、泄泻等。
    (4)易夹惊:小儿心肝有余,感邪之后,邪易化热化火,动风扰心,出现惊惕啼叫,夜间齘齿,甚至发生惊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小儿有何特点?问诊是应注意着重询问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小儿生理上具有脏腑娇嫩,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
    着重咨询:
    1.出生前后情况;
    2.预防接种,传染病史;
    3.发病原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小儿伤寒有哪些特点?如何使用抗菌药物?

    正确答案: (1)症状较成人轻、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
    (2)潜伏期7~14天,发病急,出现高热、呕吐、惊厥。
    (3)相对缓脉仅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年龄越小,相对缓脉越小。
    (4)玫瑰疹较少见。
    (5)约半数患儿在发病后第1~2周有咳嗽、咽充血等呼吸道症状。
    (6)易发生腹泻,甚至脱水、酸中毒。
    (7)多有轻度继发性贫血和白细胞减少,发病初期白细胞可略高。
    (8)总病程2~4周,复发率1.0%~5.0%。使用抗生素主要依据:①发病及菌血症控制时间;②复发率;③恢复期及慢性带菌率;④病死率及并发症等来选择抗菌药物,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伤寒论》表里同病下利有哪些证型?说明各自的证候特点及治法、方剂。


    正确答案:《伤寒论》中,表里同病下利有以下四种证型:
    ①表寒内迫下利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病表证不解,寒邪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常、津液下趋而下利。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无汗,下利水粪混乱杂,脉浮而紧为辨证要点。治疗用葛根汤发汗解表散邪,升阳升津止利;使表解里自和,亦称为“逆流挽舟法”。
    ②表里皆热下利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表证未解而误下,邪气化热,邪热下迫肠道,致大肠传导失职而下利。临床以利下稀黄臭秽,暴注下迫,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喘而汗出,发热,舌红苔黄,脉急促或数等为辨证要点。表里皆热,且以里热下利为主。药用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③表里皆寒下利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表证,而屡用攻下之法,损伤脾阳,失于健运,升降失职,以致里虚寒挟表证发热下利。临床以下利不止,大便稀溏,口淡不渴,心下痞硬,恶寒发热,舌淡苔白,脉缓弱等为辨证要点。此属太阴阳虚兼表寒之下利,但以太阴虚寒为主。治用桂枝人参汤,温中祛寒止利,兼解表邪。
    尚有少阴阳衰而表里皆寒下利者,如91条。临床见下利清谷不止,手足厥逆而身疼痛者,则须先用四逆汤回阳救逆、温里止利;待里阳恢复,下利停止后,再与桂枝汤解其表。
    ④少阳邪热内迫下利: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本条病偏重于少阳,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逼液下趋,使肠道传导失司而下利。临床以下利粘滞不爽,肛门灼热,腹中挛急疼痛,或利下赤白,里急后重,发热,口苦,脉弦数等为辨证要点。此属里热下利,治用黄芩汤,清热坚阴止利,和中缓急。在此证基础上若伴见呕吐,则是少阳郁火犯胃,胃失和降所致,可用黄芩汤加半夏生姜治之。

  • 第10题:

    小儿伤寒有哪些特点?如何使用抗菌药物?


    正确答案:(1)症状较成人轻、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
    (2)潜伏期7~14天,发病急,出现高热、呕吐、惊厥。
    (3)相对缓脉仅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年龄越小,相对缓脉越小。
    (4)玫瑰疹较少见。
    (5)约半数患儿在发病后第1~2周有咳嗽、咽充血等呼吸道症状。
    (6)易发生腹泻,甚至脱水、酸中毒。
    (7)多有轻度继发性贫血和白细胞减少,发病初期白细胞可略高。
    (8)总病程2~4周,复发率1.0%~5.0%。使用抗生素主要依据:①发病及菌血症控制时间;②复发率;③恢复期及慢性带菌率;④病死率及并发症等来选择抗菌药物,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

  • 第11题:

    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有:①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因年龄而异;②小儿对药物的反应因年龄而异;③肝脏的解毒功能不足;④肾脏排泄功能不足;⑤其他先天遗传因素不同。

  • 第12题:

    问答题
    小儿伤寒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小儿伤寒一般起病较急,体温高低不定,胃肠道症状明显,有呕吐、腹泻、肝、脾肿大。相对脉缓及玫瑰疹少见。血象白细胞无明显下降,婴幼儿甚至增多。病程较短,肠道症状少,易并发支气管炎和肺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问答题
    明清时期《伤寒论》研究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明清有关《伤寒论》研究空前活跃,不仅著述增加到100余种,学派纷呈,争鸣激烈,而且研究的内容也扩展到原文编次、以方类证、分经审证、按法类证等一些关键问题上。主要存在三种学说: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错简重订说;以张遂辰、张志聪为代表的反对“错简”说;以柯琴、徐大椿为代表的以方类证。
    除以上三类外,陈修园将六经之病,分为经证、府证、变证三类。钱潢和尤怡持按法类证,列正治、权变、救逆……诸法。其他诸家或偏于注,或偏于临床治疗阐述发挥,或偏于普及启蒙,掀起了明清《伤寒论》研究诸家蜂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4题:

    问答题
    小儿胸部摄影有哪些生理特点?

    正确答案: 小儿不是成年人的缩影,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于与成年人不同的生理解剖特点所决定的。幼儿应取立位或坐位,婴儿可取仰卧前后位。
    摄影前做好思想工作,使其取得主动配合,或多次做“示范”、“演习”摄影(不能曝光),让患儿消除恐惧感,愉快接受检查。对不能配合者,可采用固定带固定幼儿臀部,其他应尽量与成人胸片要求相同。
    小儿躯体短小,胸廓横径大于纵径,需认真确定中心线投射点(入射点与成人胸片同),过低可使胸部影像成前凸斜位。
    照射野不宜过大,应注意非摄影部位(尤其是生殖腺)的屏蔽防护。小儿大部分不能自控屏气,应观察呼吸规律,在其吸气将完的瞬间摄影(鼓肚子时为吸气位)。
    大哭并不影响摄片,因为此时呼吸深度较大,呼吸间隔较长,选择适当时间曝光的影像质量反而较好。也可在摄影曝光时让幼儿家长按其口鼻不让呼吸,小儿肺纹纤细,肺含气量少,软组织比例较大,尽量使用小焦点,短的曝光时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食物型伤寒暴发的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食物引起的伤寒暴发,其特点主要有:
    ⑴伤寒病人发生在聚餐人员中,且有吃共同食物史;
    ⑵病人突然增多,然后迅速减少;
    ⑶病人集中发生在一个潜伏期内;
    ⑷流行曲线呈单峰型;
    ⑸从病人的血和排泄物中分离出与聚餐食品中相同型别的伤寒杆菌。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