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党内在思想上理论上有不同认识、有争论是不正常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们与资产阶级在趣味性认识上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我们与资产阶级在趣味性认识上有所不同:
    (1)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一般都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的基础和试金石。因此,在他们看来,衡量新闻价值的真正要素,乃是趣味性。有时为了追求刺激性、趣味性,不惜让低级、黄色的新闻充斥版面。
    (2)我们也讲趣味性,特别是随着这几年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情趣横生的新闻报道也日见增多,但我们所倡导的趣味性的原则是健康、高尚,有趣不俗,有益无害,决非污染社会及人的灵魂的庸俗、低级的趣味。

  • 第2题:

    对于证明标准国内外在学理上有不同的概括和争论,总的来说有几种观点:()、()和()。


    正确答案:客观真实说;主观真实说;法律真实说

  • 第3题:

    党内在思想上理论上有不同认识、有争论是正常的。对待思想上理论上的是非,只能采取()的办法求得解决,决不能采取压服的办法。

    • A、摆事实
    • B、讲道理
    • C、集体决策
    • D、民主讨论

    正确答案:A,B,D

  • 第4题:

    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是()

    • A、理论与观察和实验事实之间的矛盾
    • B、理论内部之间的矛盾
    • C、不同理论之间的争论
    • D、社会实践需要的推动
    • E、军事战争实践的促进

    正确答案:A,B,C,D,E

  • 第5题:

    所谓“二拍”?它们的编纂者是谁?它们在思想上与艺术上有何成就?


    正确答案: “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简称,每集四十篇,共八十篇。其中《大姊魂游完宿愿》在《初刻》和《二刻》中相重复,《二刻》卷末的一篇是《宋公明闹元宵》杂剧,不当计入,实为七十八篇。编纂者是冯梦龙的同时人淩濛初。作品的故事来源大部分均取自前人说部、笔记、戏曲。但到作者手中,往往把不过寥寥数十字的故事敷衍成篇幅可观的短篇小说。其中一小部分可能是他本人的直接创作。
    “二拍”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比“三言”略逊一筹。但不可否认,它还是有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二拍”故事所触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反映商人经商活动的题材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为《转运反遇巧洞庭红》反映了中世纪一些商人热心于海外冒险经商活动,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商人对于开放“海禁”的愿望和要求。还有的作品客观地反映了商人本身对经商亦是职业的优越感,甚至连不是行商的马少卿都说“经商善业,不是贱流”(《赠芝麻识破假形》)有的则从经营手段描述当时一些商人如何选择致富捷径,或囤积居奇,操纵市场;或重利盘剥,追求高利;或开设当铺,牟取暴利,这一些描写,都使我们看到了明中叶前后商业的发展趋势和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其次,不少篇章总是把中小商人、小手工业者、艺人、妓女、贫苦知识分子作为主人公,细致地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出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已经开始占领社会的主要阵地。在描写男女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的题材的篇章中,比“三言”进了一步的是主张男女爱情专一、平等与自由。正如《满少卿饥附饱飏》中入话所说:“却又有一件,天下事有好些不平的所在。假如男人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节,玷了名、污了身子,是个行不得的事,万口訾议,及至男人家丧了妻子,却又凭他续弦再娶,置买婢妾……并没人道他薄幸负心,做一篇说话。”这都看出中世纪市民思想的抬头,特别是反映了在封建礼教牢笼中生活的妇女们思想上的新变化。她们中有人已再不信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教条,也有人敢于开始抵制包办婚姻。这是市民意识中反对封建理学在爱情问题上的表现。此外,“二拍”也真实地暴露了当时的官场吏治腐败的现象和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的情况,作者在小说中大胆指出“官人和贼不争多”的实质,对无辜市民遭受敲诈勒索和受迫害深表同情,另外,“二拍”中反映了明代反道学、反朱熹的客观现实。如《硬勘案大儒争闲气》就是借贬抑历史人物朱熹,来针对封建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一种反抗,这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观点。
    在艺术上,“二拍”具备“拟话本”的一般特点,如故事完整、结构层次分明、语言通俗流畅等。由于作者曾在官场生活过,熟悉官宦活动情况,同时又多涉足市闾,故对官场市井中的事多所了解,使得他在写作公案一类和表现世态人情的故事情节的作品时,尽管情节曲折离奇,大都给人以真实感,看出作者善于抓住有关人物的个性特点,并且同当代的气息与社会思潮关联,使一些作品具有现实性与时代感。不过,也必须指出,“二拍”中的糟粕还是较多的。作者常常为了迎合市民的消极思想和低级趣味,单纯追求离奇情节,使不少作品充满因果报应、善恶循坏的宿命论思想色彩,当中猥亵淫秽的色情描绘尤为严重,封建说教气味也不少,这无疑给作品添上极为严重的消极因素,贻害读者。

  • 第6题:

    《呐喊》和《彷徨》相比在思想上有何新的发展?


    正确答案: 《呐喊》在格调上比较明朗、热烈,而《彷徨》在格调上显得冷峻、沉郁。从思想深度上看,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揭露,《彷徨》显得更深刻、更透彻一些。
    《祝福》和《明天》虽然都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歌,但祥林嫂的悲剧内容不限于单四嫂子丧夫失子,孤苦无依,承受人间的凉薄,而是封建宗法制度及思想统治的万钧重压,萃于一身。祥林嫂这一悲剧典型,深广地概括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运命。作品的战斗锋芒不仅指向了封建的族权、夫权,而且指向了被封建社会视为至高无上的神权。《长明灯》的主人公不象狂人对大哥——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代表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显得坚忍而严冷。在吉光屯这个被保守、迷信所笼罩的黑暗王国里,“疯子”只身战斗,不怕恐吓和威胁,不时地发出勇猛的战叫:“我放火!”从中可以领悟到鲁迅忧愤的加深,他对改革的艰难,旧传统的顽固性认识得更加深切了,抗争的意志也更坚决和彻底了。很显然,就总体而言,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的思想在前进,在发展:对现实人生更执着,对旧制度的本质剖析得更犀利,对被压迫群众的悲剧根源挖掘得更深刻,对革命力量、革命道路问题探索得更深入...。这些都体现出《彷徨》的创作思想的深化,现实主义的深化。

  • 第7题:

    绕着认识的起源,特别是为认识提供普遍必然保证的逻辑范畴和规律的起源问题,经验论者与唯理论者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他们各自的代表人物和核心思想是()和()。


    正确答案:洛克的“白板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

  • 第8题:

    问答题
    经验论、唯理论关于认识论问题的争论述评。

    正确答案: 近代哲学之初,知识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哲学家们围绕着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真理的标准、认识的方法论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而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别,亦即经验论和唯理论,前者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后者则主张知识必须是从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而来的理论体系。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莱和休谟;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争论首先集中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经验论者强调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离开经验就没有知识,因而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唯理论者则认为,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它的相对性和偶然性使它不可能成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的基础。知识只能是以理性中固有的天赋观念为原则,合乎逻辑地推演出来的理论体系。其次在知识确定性的标准问题上,经验论者认为感觉经验是判定知识是否有意义的唯一标准,而唯理论者则主张用清楚明白为标准来判定知识的真理性。最后是方法论问题。经验论者从实验科学出发,试图建立一种经验归纳法,以经验归纳的方式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唯理论者则以几何学方法为榜样,试图建立一种理性演绎法,将人类知识建立成为严密精确的科学体系。
    经验论和唯理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各执一端,各自都有合理的成分,在长期的论争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但是由于理论上的片面性,使得他们都不可能最终解决认识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谁?这部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1.【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2.【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它创作于1939年,以诗人光未然所写的长诗【黄河吟】为歌词。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自始至终充满了动人心弦的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的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和坚持抗争的必胜信念。
    3.该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生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怒吼吧!黄河】(合唱)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穿。各个乐章在内容、形象、主题、表演形式等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个套曲音乐的发展是具有非常严密的内在统一性的。它的音乐吸收了民间劳动号子、民间对唱的音调和形式特点,又借鉴了西方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是其音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新时代的特征;同时还具有史诗性和交响性。这种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对后来的中国大型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围绕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真理的标准、认识的方法论等问题,哲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别,亦即经验论和唯理论。不属于两者的理论分歧的是(  )。
    A

    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

    B

    认识的方法问题

    C

    真理的标准问题

    D

    经验的来源问题


    正确答案: C
    解析:
    A项,经验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唯理论者主张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说法正确。B项,经验论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经验的归纳方法;唯理论者主张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理性的演绎方法,推导出结论,说法正确。C项,经验论者认为经验是检验知识的最基本的标准;唯理论者认为知识的真理性在于具有自明性和不矛盾性,说法正确。D项,经验的来源问题不属于两者的分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 第11题:

    问答题
    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成就?它在国中戏曲史上有何重要价值?

    正确答案: 《浣纱记》是梁辰鱼的力作,描写吴越兴亡的历史故事。它通过夫差和勾践的成败指出了历史上的教训:吴国君臣骄傲自满,淫逸放纵,由强盛而败亡;越国君臣于失败后能同心协力,发愤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剧本突出了西施的爱国感情,把国家利益摆在个人爱情幸福之上,重视有共同理想的爱情而摆脱片面贞操的观点,给当时大量宣扬愚忠愚孝的明剧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另外,剧本以范蠡在灭吴后携西施泛湖归隐做为结束,这样写功成身退寄意深远,是作者有意地对封建统治者“狡兔死,良熊烹”的残酷手段的揭露。
    此剧塑造了西施这样一个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如有名的“思忆”出描写西施追怀故国,思念父母,眷念范蠡以及思念她昔日浣纱的溪水,描绘相当丰满。全剧音律严整,文辞典丽,而有才气融贯,有真情实感。
    从元末至魏良辅时期,昆腔还只停留在清唱阶段,梁辰鱼依据魏良辅的格律写出了《浣纱记》,才予昆腔以舞台生命,并为昆腔登上戏曲音乐宝座奠下基石。自此以后,昆腔的影响更加扩大起来,成为当时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戏曲音乐,大大推动了戏曲的发展,直接影响万历年间传奇创作高潮的到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清忠谱》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杰出成就?

    正确答案: 《清忠谱》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
    (1)第一次成功地把明末的市民斗争搬上了戏剧舞台,而且显示了市民斗争的力量和正义感。剧本中有两个高潮是由市民掀起的,一是“闹诏”一是“毁祠”。在这两折戏里,市民代表占据了舞台中心,他们的敏锐眼光和斗争勇气,不仅使一群书生相形见绌,而且使周顺昌这样的正面人物也为之减色。就这一方面来说,这个作品所达到的思想高度是前无古人的。
    (2)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在明末政治斗争中很有影响的东林党人的正面形象。剧中的周顺昌概括了东林党人的高尚品质,他清廉正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敢于跟恶势力做殊死斗争,而毫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这个形象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而且具有崇高的思想性。
    (3)对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最残忍、最无耻的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作了最深刻的揭露,最有力的鞭挞。《创祠》、《骂像》、《叱勘》、《血奏》、《囊首》、《报败》、《锄奸》这几折戏,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手法,画出了魏党的狰狞鬼脸,揭露了其反动本质,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
    《清忠谱》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1)群众场面的描写很有特色。剧中《书闹》、《义愤》、《闹诏》、《毁祠》等折中,都出现了群众场面,但写法并不一样,既不使人感到雷同,也不使人感到是“一窝蜂”。虽说是群众场面,但同时上场的人物并不很多,而是通过剧中人物频繁上下场,通过场上场下人物的语言和表演、通过幕后的呼应和帮腔,给观众造成了万人空巷、万头攒动的印象。由于剧中人物分批上台,他们都有表演的机会,因而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得以显示,避免了有场面而无人物的缺点。
    (2)戏剧结构紧凑,矛盾冲突层层深入,高潮迭起,而无明人传奇常有的那种拖沓松弛的毛病。全剧只有二十五折,却将以周顺畅为主的东林党人一方、以毛一鹭、李实、许显纯等人为代表的阉党的一方,以颜佩韦为首的市民群众的一方,这三方面之间的斗争,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而且文场武场、冷热场交错出现,不是李玉这样的“大斫轮手”是决难办到的。所以前人称赞李玉“如康衢走马,操纵自如”。
    (3)笔力集中于塑造人物,和当时那些“吃故事”的剧本大异其趣。剧中无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的塑造,都重视灵魂的发掘,尽可能避免概念化、类型化和漫画化。例如仅在《吊墓》折中出现过一次的赵伯通,即使仅有三言两语,也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4)本色、当行,适于舞台演出。这是李玉剧本的共同特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经验论、唯理论关于认识论问题的争论述评。


    正确答案: 近代哲学之初,知识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哲学家们围绕着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真理的标准、认识的方法论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而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别,亦即经验论和唯理论,前者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后者则主张知识必须是从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而来的理论体系。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莱和休谟;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争论首先集中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经验论者强调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离开经验就没有知识,因而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唯理论者则认为,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它的相对性和偶然性使它不可能成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的基础。知识只能是以理性中固有的天赋观念为原则,合乎逻辑地推演出来的理论体系。其次在知识确定性的标准问题上,经验论者认为感觉经验是判定知识是否有意义的唯一标准,而唯理论者则主张用清楚明白为标准来判定知识的真理性。最后是方法论问题。经验论者从实验科学出发,试图建立一种经验归纳法,以经验归纳的方式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唯理论者则以几何学方法为榜样,试图建立一种理性演绎法,将人类知识建立成为严密精确的科学体系。
    经验论和唯理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各执一端,各自都有合理的成分,在长期的论争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但是由于理论上的片面性,使得他们都不可能最终解决认识问题。

  • 第14题:

    《清忠谱》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杰出成就?


    正确答案: 《清忠谱》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
    (1)第一次成功地把明末的市民斗争搬上了戏剧舞台,而且显示了市民斗争的力量和正义感。剧本中有两个高潮是由市民掀起的,一是“闹诏”一是“毁祠”。在这两折戏里,市民代表占据了舞台中心,他们的敏锐眼光和斗争勇气,不仅使一群书生相形见绌,而且使周顺昌这样的正面人物也为之减色。就这一方面来说,这个作品所达到的思想高度是前无古人的。
    (2)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在明末政治斗争中很有影响的东林党人的正面形象。剧中的周顺昌概括了东林党人的高尚品质,他清廉正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敢于跟恶势力做殊死斗争,而毫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这个形象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而且具有崇高的思想性。
    (3)对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最残忍、最无耻的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作了最深刻的揭露,最有力的鞭挞。《创祠》、《骂像》、《叱勘》、《血奏》、《囊首》、《报败》、《锄奸》这几折戏,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手法,画出了魏党的狰狞鬼脸,揭露了其反动本质,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
    《清忠谱》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1)群众场面的描写很有特色。剧中《书闹》、《义愤》、《闹诏》、《毁祠》等折中,都出现了群众场面,但写法并不一样,既不使人感到雷同,也不使人感到是“一窝蜂”。虽说是群众场面,但同时上场的人物并不很多,而是通过剧中人物频繁上下场,通过场上场下人物的语言和表演、通过幕后的呼应和帮腔,给观众造成了万人空巷、万头攒动的印象。由于剧中人物分批上台,他们都有表演的机会,因而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得以显示,避免了有场面而无人物的缺点。
    (2)戏剧结构紧凑,矛盾冲突层层深入,高潮迭起,而无明人传奇常有的那种拖沓松弛的毛病。全剧只有二十五折,却将以周顺畅为主的东林党人一方、以毛一鹭、李实、许显纯等人为代表的阉党的一方,以颜佩韦为首的市民群众的一方,这三方面之间的斗争,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而且文场武场、冷热场交错出现,不是李玉这样的“大斫轮手”是决难办到的。所以前人称赞李玉“如康衢走马,操纵自如”。
    (3)笔力集中于塑造人物,和当时那些“吃故事”的剧本大异其趣。剧中无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的塑造,都重视灵魂的发掘,尽可能避免概念化、类型化和漫画化。例如仅在《吊墓》折中出现过一次的赵伯通,即使仅有三言两语,也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4)本色、当行,适于舞台演出。这是李玉剧本的共同特色。

  • 第15题:

    X理论与y理论在对人的本性的认识上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麦格雷戈认为,传统的理论在对人的行为看法上有着许多不恰当的地方,主要是对人的本性做出了错误的假设,认为人是消极的、懒惰的。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理论观点称为X理论,而与之相反的理论观点称为Y理论,由于两种理论对人的本性看法不同,在企业管理中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也不同。
    X理论
    对人的本性做如下假设:
    (1)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用严格的制度来管理。
    (2)人生来就缺乏进取心,宁愿听从指挥而不愿主动工作——管理人员主要任务就是指挥。
    (3)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的安全看得高于一切,轻视企业发展——可以通过金钱诱导人们工作,而忽视员工的精神和情感需要。
    (4)人习惯于墨守成规,反对对现实的改革——可采用软硬兼施的方法进行管理;
    (5)人缺乏理性,容易受到他人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因此,要加强管理。
    (6)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Y理论
    对人的本性的看法是
    (1)人生来并非是懒惰的,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一种自然属性;
    (2)在适当的情况下,人们不但愿意而且能够主动承担责任,逃避责任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3)工人对企业管理产生抵触情绪或者采取消极的态度,是因为企业给工人的压力过大所致;
    (4)人们不断追求没有达到的欲望,这与企业发展的目标是不相矛盾的。只要管理得当,工人会把个人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5)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会自我控制,自我完善,工人对企业经营主动参与的程度,与工人能够取得的报酬直接相关。
    (6)大多数人都能够在解决组织问题时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现象力和创造力。

  • 第16题:

    不同科学理论、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常态,但这完全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关汉卿的剧作在思想上与艺术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关汉卿是我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他一共写过六十多个剧本。从他现存的剧作来看,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就思想内容来看,其剧作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统治者的贪残、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公案戏,如《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一类是描写妇女尤其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她们在斗争中的机智和勇敢,表现她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的,如《救风尘》、《金钱池》、《望江亭》、《拜月亭》等;一类是歌颂英雄人物的历史戏,如《单刀会》。上三类戏题材虽异,主旨亦不相同,但具有一些共同特点:(1)突出正面人物的坚强性格和斗争精神,表现了生活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气魄;(2)对压迫者表现了极大的鄙视和痛恨,并充分显示了他们外强中干的本质;(3)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这种同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悲天悯人,而是在同情之中饱含着爱与敬,因而这种同情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在艺术上,关剧有这样一些显著特色:
    (1)采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他用现实主义的精神来表现社会生活,揭露社会矛盾。但在黑暗现实的面前,他没有悲观失望的情绪。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理想。他在正面人物身上,常集中了人民的智慧和美德,闪烁着理想的光辉;在处理戏剧矛盾冲突时,并没有把敌人写得如何强大,而是常常采用滑稽多智的情节、浪漫主义的手法,使这些坏蛋遭到可耻的失败,有着浓厚的幽默感和浪漫气息。
    (2)具有“当行”、“本色”的特点。他的戏剧情节、戏剧场面、戏剧语言,都给演员提供了广阔的表演空间,剧本很适于舞台演出。在关剧中,情节的进展自然而有层次,人物和事件的安排都处处有戏。甚至剧中次要人物的出场,都是不可或缺的。如《窦娥冤》中赛卢医的三次出场,都在故事情节发展的环节上起着衔接的作用。又如《拜月亭》全剧四折,把广阔的生活图景和丰富的故事情节集中在错认、旅店、拜月、团圆四个场面之中,表现了作者高度的剪裁本领。关剧的场面安排集中、紧凑、富有典型性;一方面能从不同人物的处境出发,展开冲突,引向高潮;另一方面又巧设悬念,变化多端,使人不能预测其发展。关剧的语言,自然、真切,不重藻饰,但富有表现力,富有个性化,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朴素美,达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的炉火纯青的地步。
    (3)善于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在他的笔下,剧中人物大多数个性鲜明,血肉饱满,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典型性。他常把人物放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去迸发其性格火花,给人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很重视典型性格与典型环境的内在联系,例如窦娥的反抗性格就和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样,谭记儿、赵盼儿、王瑞兰的性格,都是典型环境的产物。
    (4)艺术上的多面手。他写作的悲剧、喜剧、历史剧都有很高的成就,但他尤其是喜剧的天才。他的各类剧本中,都包含了很丰富的喜剧因素,都具有“滑稽多智”的喜剧特色。喜剧《望江亭》、《救风尘》固然为此;就是悲剧《窦娥冤》里也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喜剧场景。关善于提炼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甚至能把悲剧性的内涵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窦娥的婆婆白发苍苍又准备做新娘,窦娥对此尽情地揶揄,嘲讽。这的确是一副充满心酸的讽刺画面。而迫使她这样的是恶棍及孽生恶棍的那个万恶社会。由于掺进了这类喜剧色彩,就使悲剧色彩衬得更浓了。

  • 第18题:

    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成就?它在国中戏曲史上有何重要价值?


    正确答案:《浣纱记》是梁辰鱼的力作,描写吴越兴亡的历史故事。它通过夫差和勾践的成败指出了历史上的教训:吴国君臣骄傲自满,淫逸放纵,由强盛而败亡;越国君臣于失败后能同心协力,发愤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剧本突出了西施的爱国感情,把国家利益摆在个人爱情幸福之上,重视有共同理想的爱情而摆脱片面贞操的观点,给当时大量宣扬愚忠愚孝的明剧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另外,剧本以范蠡在灭吴后携西施泛湖归隐做为结束,这样写功成身退寄意深远,是作者有意地对封建统治者“狡兔死,良熊烹”的残酷手段的揭露。
    此剧塑造了西施这样一个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如有名的“思忆”出描写西施追怀故国,思念父母,眷念范蠡以及思念她昔日浣纱的溪水,描绘相当丰满。全剧音律严整,文辞典丽,而有才气融贯,有真情实感。
    从元末至魏良辅时期,昆腔还只停留在清唱阶段,梁辰鱼依据魏良辅的格律写出了《浣纱记》,才予昆腔以舞台生命,并为昆腔登上戏曲音乐宝座奠下基石。自此以后,昆腔的影响更加扩大起来,成为当时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戏曲音乐,大大推动了戏曲的发展,直接影响万历年间传奇创作高潮的到来。

  • 第19题:

    问答题
    关汉卿的剧作在思想上与艺术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 关汉卿是我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他一共写过六十多个剧本。从他现存的剧作来看,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就思想内容来看,其剧作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统治者的贪残、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公案戏,如《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一类是描写妇女尤其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她们在斗争中的机智和勇敢,表现她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的,如《救风尘》、《金钱池》、《望江亭》、《拜月亭》等;一类是歌颂英雄人物的历史戏,如《单刀会》。上三类戏题材虽异,主旨亦不相同,但具有一些共同特点:(1)突出正面人物的坚强性格和斗争精神,表现了生活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气魄;(2)对压迫者表现了极大的鄙视和痛恨,并充分显示了他们外强中干的本质;(3)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这种同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悲天悯人,而是在同情之中饱含着爱与敬,因而这种同情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在艺术上,关剧有这样一些显著特色:
    (1)采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他用现实主义的精神来表现社会生活,揭露社会矛盾。但在黑暗现实的面前,他没有悲观失望的情绪。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理想。他在正面人物身上,常集中了人民的智慧和美德,闪烁着理想的光辉;在处理戏剧矛盾冲突时,并没有把敌人写得如何强大,而是常常采用滑稽多智的情节、浪漫主义的手法,使这些坏蛋遭到可耻的失败,有着浓厚的幽默感和浪漫气息。
    (2)具有“当行”、“本色”的特点。他的戏剧情节、戏剧场面、戏剧语言,都给演员提供了广阔的表演空间,剧本很适于舞台演出。在关剧中,情节的进展自然而有层次,人物和事件的安排都处处有戏。甚至剧中次要人物的出场,都是不可或缺的。如《窦娥冤》中赛卢医的三次出场,都在故事情节发展的环节上起着衔接的作用。又如《拜月亭》全剧四折,把广阔的生活图景和丰富的故事情节集中在错认、旅店、拜月、团圆四个场面之中,表现了作者高度的剪裁本领。关剧的场面安排集中、紧凑、富有典型性;一方面能从不同人物的处境出发,展开冲突,引向高潮;另一方面又巧设悬念,变化多端,使人不能预测其发展。关剧的语言,自然、真切,不重藻饰,但富有表现力,富有个性化,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朴素美,达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的炉火纯青的地步。
    (3)善于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在他的笔下,剧中人物大多数个性鲜明,血肉饱满,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典型性。他常把人物放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去迸发其性格火花,给人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很重视典型性格与典型环境的内在联系,例如窦娥的反抗性格就和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样,谭记儿、赵盼儿、王瑞兰的性格,都是典型环境的产物。
    (4)艺术上的多面手。他写作的悲剧、喜剧、历史剧都有很高的成就,但他尤其是喜剧的天才。他的各类剧本中,都包含了很丰富的喜剧因素,都具有“滑稽多智”的喜剧特色。喜剧《望江亭》、《救风尘》固然为此;就是悲剧《窦娥冤》里也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喜剧场景。关善于提炼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甚至能把悲剧性的内涵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窦娥的婆婆白发苍苍又准备做新娘,窦娥对此尽情地揶揄,嘲讽。这的确是一副充满心酸的讽刺画面。而迫使她这样的是恶棍及孽生恶棍的那个万恶社会。由于掺进了这类喜剧色彩,就使悲剧色彩衬得更浓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对于证明标准国内外在学理上有不同的概括和争论,总的来说有几种观点:()、主观真实说和法律真实说。

    正确答案: 客观真实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不同科学理论、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常态,但这完全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呐喊》和《彷徨》相比在思想上有何新的发展?

    正确答案: 《呐喊》在格调上比较明朗、热烈,而《彷徨》在格调上显得冷峻、沉郁。从思想深度上看,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揭露,《彷徨》显得更深刻、更透彻一些。
    《祝福》和《明天》虽然都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歌,但祥林嫂的悲剧内容不限于单四嫂子丧夫失子,孤苦无依,承受人间的凉薄,而是封建宗法制度及思想统治的万钧重压,萃于一身。祥林嫂这一悲剧典型,深广地概括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运命。作品的战斗锋芒不仅指向了封建的族权、夫权,而且指向了被封建社会视为至高无上的神权。《长明灯》的主人公不象狂人对大哥——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代表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显得坚忍而严冷。在吉光屯这个被保守、迷信所笼罩的黑暗王国里,“疯子”只身战斗,不怕恐吓和威胁,不时地发出勇猛的战叫:“我放火!”从中可以领悟到鲁迅忧愤的加深,他对改革的艰难,旧传统的顽固性认识得更加深切了,抗争的意志也更坚决和彻底了。很显然,就总体而言,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的思想在前进,在发展:对现实人生更执着,对旧制度的本质剖析得更犀利,对被压迫群众的悲剧根源挖掘得更深刻,对革命力量、革命道路问题探索得更深入...。这些都体现出《彷徨》的创作思想的深化,现实主义的深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对于证明标准国内外在学理上有不同的概括和争论,总的来说有几种观点:()、()和()。

    正确答案: 客观真实说,主观真实说,法律真实说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