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顿悟成佛”的是()A、慧远B、梁武帝C、僧肇D、竺道生”相关问题
  • 第1题:

    闻一切舛动咸宁皆有佛性,譬我人身中虫类,若皆有佛性,岂非一身全佛?不解请指教!


    正确答案:只可云一身全是佛子,因尚欠修,现不是佛,如金在矿,须待冶提。

  • 第2题: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胎卵湿化的众生,皆有佛性是不是,可是小毛虫蚊蝇蚂蚁等亦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否?


    正确答案:既言一切众生,尽包四生六道,不论得身大小,皆是秉性而生。身相虽有大小,性则含尽虚空,性称为佛,在乎能觉,觉在闻修,修满即是成佛。惟蚊蝇畜类,为八难之一,纵具成佛之性,而乏闻法之缘,其当身成佛之事,甚不易耳。

  • 第3题:

    顿悟成佛:(禅宗)


    正确答案: 1、禅宗的基本观点:传统佛教要求从世界万法或幻象中洞见“真如佛性”,实际是将佛性排斥了。
    2、惠能将其收归于心,认为一切万法尽在心其中,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向外求佛,也就是向内求解脱即顿法,佛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念之中。当下成佛,强调成佛之易。

  • 第4题:

    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性,见性成佛”的“顿悟”观的是()

    • A、禅宗
    • B、律宗
    • C、密宗
    • D、净土宗

    正确答案:A

  • 第5题:

    佛教认为,万物皆有佛性。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顿悟成佛


    正确答案:是以“本性是佛”作为理论基础的,慧能认为从迷到悟是一瞬间实现的,在刹那间就可以成佛。

  • 第7题:

    问答题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胎卵湿化的众生,皆有佛性是不是,可是小毛虫蚊蝇蚂蚁等亦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否?

    正确答案: 既言一切众生,尽包四生六道,不论得身大小,皆是秉性而生。身相虽有大小,性则含尽虚空,性称为佛,在乎能觉,觉在闻修,修满即是成佛。惟蚊蝇畜类,为八难之一,纵具成佛之性,而乏闻法之缘,其当身成佛之事,甚不易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正确答案: 在弥勒《宝性论》中说有三个原因:
    (1)佛从众生中出(佛是众生修成的)。
    (2)诸法自性平等,即相同,众生的自性和佛的自性,本质上都是缘起性空(佛性本空),没有什么两样。
    (3)众生的心性本质光明清净,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有消除无明、明见真理的可能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闻一切舛动咸宁皆有佛性,譬我人身中虫类,若皆有佛性,岂非一身全佛?不解请指教!

    正确答案: 只可云一身全是佛子,因尚欠修,现不是佛,如金在矿,须待冶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因果不灭论”是(  )的观点。
    A

    慧远

    B

    慧能

    C

    僧肇

    D

    玄奘


    正确答案: D
    解析:
    僧肇编著《物不迁论》的目的是论述佛教提出的因果不灭与修行能够成佛的思想观念。他以“物不迁”为命题,论证事物本身就不变迁、变迁的只是世俗昧者所造成的假象。《物不迁论》把“不迁”的观念巧妙地运用到佛教因果论上,宣扬“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主张因能生果,原因是“因不昔灭”,即物并没丧失;但是“因”一旦生“果”,那么“因不来今”,表明“业”已得“报”。这样一来,他用“物之不迁”证得因果不灭,以因果不灭论说明三世因果的必然性与修行成佛的可能性。

  • 第11题:

    单选题
    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性,见性成佛”的“顿悟”观的是()
    A

    禅宗

    B

    律宗

    C

    密宗

    D

    净土宗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什么是顿悟成佛?

    正确答案: (1)佛教禅宗的基本观点。
    (2)东晋僧道生著《顿悟成佛义》,首倡此顿悟成佛说。禅宗五祖慧能将其进一步发展。认为历来认为神圣的佛和佛经其实都在人自心之中,从自心顿现真如佛性而成佛所以可能。指出:“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从而,向外求佛也就转向为向内求解脱,慧能认为他自己便是如此顿悟成佛的。
    (3)慧能强调,佛教所说顿、渐,只是就人之悟道的快慢来说的,全部问题的关键,其实就在于迷悟之间,“迷则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将佛和众生的差别缩小到了一念之中,“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原因是苦海和乐土、此岸与彼岸本来并不可分,不是抛开烦恼另寻菩提,而是菩提本在烦恼之中,离开众生也就从根本上离开了佛。
    (4)谓顿悟成佛从根本上改革了传统佛教的修行理论和实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有信佛人来问,土生蚯蚓,原是一条生命,农人误触,截为两段或五、六段,亦各自能动,再活如常。经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佛性到是一个呢?到是多个呢?


    正确答案:蚯蚓属环节动物类,雌雄同体,细胞各具独立再生能力。此说仅系生理上之特别。然其体既具雌雄,已是两性。按无量动物,随时各有生死。其神识(俗曰灵魂)恰似电流,遍满宇宙,遇有生机之处,因缘若合(不限胎卵湿化),便为投入。蚯蚓各节细胞,都富于再生之力,截成数段时,外境无量神识,自会向之投合,是分段再生以后各有各之神识,各有各之生命矣。

  • 第14题:

    为什么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正确答案: 在弥勒《宝性论》中说有三个原因:
    (1)佛从众生中出(佛是众生修成的)。
    (2)诸法自性平等,即相同,众生的自性和佛的自性,本质上都是缘起性空(佛性本空),没有什么两样。
    (3)众生的心性本质光明清净,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有消除无明、明见真理的可能性。

  • 第15题:

    惠能的禅学核心是()。

    • A、顿悟
    • B、清净心
    • C、性善论
    • D、人人具有佛性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属于大乘佛教的特点有()

    • A、只承认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佛
    • B、最高修行果位是佛
    • C、以求自身解脱为满足
    • D、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 E、主张普渡众生

    正确答案:B,D,E

  • 第17题:

    什么是顿悟成佛?


    正确答案: (1)佛教禅宗的基本观点。
    (2)东晋僧道生著《顿悟成佛义》,首倡此顿悟成佛说。禅宗五祖慧能将其进一步发展。认为历来认为神圣的佛和佛经其实都在人自心之中,从自心顿现真如佛性而成佛所以可能。指出:“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从而,向外求佛也就转向为向内求解脱,慧能认为他自己便是如此顿悟成佛的。
    (3)慧能强调,佛教所说顿、渐,只是就人之悟道的快慢来说的,全部问题的关键,其实就在于迷悟之间,“迷则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将佛和众生的差别缩小到了一念之中,“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原因是苦海和乐土、此岸与彼岸本来并不可分,不是抛开烦恼另寻菩提,而是菩提本在烦恼之中,离开众生也就从根本上离开了佛。
    (4)谓顿悟成佛从根本上改革了传统佛教的修行理论和实践。

  • 第18题:

    多选题
    以下关于道生顿悟说正确的是(  )。
    A

    竺道生的顿悟说的理论依据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的《金刚经》

    B

    竺道生的顿悟是建立在渐修的基础上的,渐修是达到顿悟的必要准备

    C

    顿悟就是一层一层地领悟诸法实相,使觉悟的内容与理相融无间,做到悟理与体证不相分离

    D

    道生强调顿悟之前有严格的修行阶位,只有十地菩萨才可以顿悟成佛

    E

    通过读经、修行坚定佛教信仰,抑制贪欲,才能进入顿悟


    正确答案: B,D
    解析:
    竺道生的顿悟说的理论依据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的《十住经》。竺道生的顿悟是建立在渐修的基础上的,认为渐修是达到顿悟的必要准备。他认为通过读经、修行坚定佛教信仰,抑制贪欲,才能进入顿悟。顿悟就是一次性地全部领悟诸法实相,使觉悟的内容与理相融无间,做到悟理与体证不相分离。兰道生依据《十住经》,认为十住(并非四十一位中的“十住”,而是四十一位中的“十地”)以前只是渐修,不能有所觉悟,到十地之后,才能体会“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忘释,谓之顿悟”(《肇论疏》引道生语)的境界,由此顿悟而成佛位。竺道生的顿悟说与后期禅宗的顿悟说有根本的不同。禅宗认为一悟即可以从凡夫迈向佛位。道生强调顿悟之前有严格的修行阶位,只有十地菩萨才可以顿悟成佛,后世将道生顿悟说与禅宗顿悟说联系起来,实在是一个误解。

  • 第19题:

    判断题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有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大乘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小乘则只承认一个佛,即释迦牟尼。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终于作佛’与‘入无间狱永不出离’有无矛盾处?

    正确答案: 地狱五种无间,是指在狱之时,所受无间,并非永不出离。应知心念无常,诸行无常,地狱何非心行,安有永常之理,误为永常,方与学理矛盾。但出离与否,仍在其心行如何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顿悟成佛”的是()
    A

    慧远

    B

    梁武帝

    C

    僧肇

    D

    竺道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有信佛人来问,土生蚯蚓,原是一条生命,农人误触,截为两段或五、六段,亦各自能动,再活如常。经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佛性到是一个呢?到是多个呢?

    正确答案: 蚯蚓属环节动物类,雌雄同体,细胞各具独立再生能力。此说仅系生理上之特别。然其体既具雌雄,已是两性。按无量动物,随时各有生死。其神识(俗曰灵魂)恰似电流,遍满宇宙,遇有生机之处,因缘若合(不限胎卵湿化),便为投入。蚯蚓各节细胞,都富于再生之力,截成数段时,外境无量神识,自会向之投合,是分段再生以后各有各之神识,各有各之生命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属于大乘佛教的特点有()
    A

    只承认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佛

    B

    最高修行果位是佛

    C

    以求自身解脱为满足

    D

    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E

    主张普渡众生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