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A、两回事B、一回事C、两截D、不相干”相关问题
  • 第1题:

    提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的观点,主张“游戏性的教育”的是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雪门

    D王守仁


    B

  • 第2题: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有个著名观点,叫做()。

    • A、知行合一
    • B、知先行后
    • C、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 D、知先行后,知行合一

    正确答案:A

  • 第3题:

    怎样评价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


    正确答案: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王守仁反对二程、朱熹的“知先行后”说,认为知行是不可分割的,由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王守仁认为,认识都来自内心,不承认外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当然不会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他又提出“知行合一”,这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中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他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知行合一”说,包含三层含义:
    1、知行同时发动
    他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他认为,良知发动时产生的主观意念、情感、动机等都可以叫做行。他说:“《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即王守仁特别强调行只是一种好恶爱憎的情感。好恶的情感活动即是行,不必身体有所活动,只要心中有所爱憎,就是行了。
    2、知行相互依存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守仁的这些话强调知行二者不可分离的关系,以反对知而不行的弊病。
    3、知行相互包含
    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守仁认为,人类有目的的活动都是知行统一的过程。他反对“冥行妄作”,不思维考察便任意地去做,更反对“悬空思索”,揣摩影响,而不去身体力行。他很强调在习行中学习知识。他说,一个人学射,只有“张弓挟失,引满中的”,才说得上是学了射。一个人学书,只有“伸纸执笔,操觚染翰”,才说得上是学了书。这些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即他从知行的不能相离,进而认为知行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切实用力的方面叫做行,觉悟理解的方面叫做知,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 第4题:

    明代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致良知”是其心学主旨,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即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致良知”的途径是()。

    • A、格物致知
    • B、发明本心
    • C、知行合一
    • D、行优于知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在知行观上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的教育家是()。


    正确答案:王夫之

  • 第6题: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的观点。

    • A、朱熹
    • B、王守仁
    • C、颜元
    • D、王夫之

    正确答案:B

  • 第7题:

    中国哲学家王夫之认为:“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行可兼知,行高于知”,这种观点是()

    • A、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 B、形而上学的知行观
    • C、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 D、旧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单选题
    中国哲学家王夫之认为:“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行可兼知,行高于知”,这种观点是()
    A

    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B

    形而上学的知行观

    C

    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D

    旧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的观点。
    A

    朱熹

    B

    王守仁

    C

    颜元

    D

    王夫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以知为行”知与行的关系是()
    A

    知决定行

    B

    行决定知

    C

    二者相干

    D

    二者不相干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提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的观点,主张“游戏性的教育”的是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
    A

    陶行知

    B

    陈鹤琴

    C

    张雪门

    D

    王守仁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理学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和王守仁,王守仁又称()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正确答案: 王阳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人的主观意识中的知和心理活动的行之间的合一;
    第二层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外在的行为之间的合一。

  • 第14题:

    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正确答案: 王守仁:由此他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不同意把知行分开看成先后的关系,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知行合一说,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强调道德实践,要言行一致。但混淆了意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界限,甚至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了,这就陷入了唯心论。王夫之:知必须依赖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们获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知而不行,即无实效。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结论,认为在知与行的关系中,行是主要方面,行是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反对王守仁混淆知行差别,取消先后之序的“知行合一”说而提出的,批评这种抽象的绝对同一,认为知行有区分,才能相资以互用;

  • 第15题:

    “以知为行”知与行的关系是()

    • A、知决定行
    • B、行决定知
    • C、二者相干
    • D、二者不相干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如何认识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原则 。


    正确答案: 王守任所说的“知”和“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认识和实践。他所说的“知”,是“知善知恶”,即人们的道德意识。“行”是“为善去恶”,即人们的道德实践,包括人内心的欲念。因此,可以说,“知行合一”是“致良知”修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王守任的“知行合一”说,是针对当时学者“知行”脱节的弊端,为“补偏救弊”而提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是要纠正朱熹“先知后行”理论的错误而提出的。“知行合一”
    一是知和行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二是“知”和“行”是并进的缺一不可的。
    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将知行统一。王守任的知行合一说,把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混淆了“知”和“行”的界限,而且“知行合一”的基准是“良知”、“天理”,即知、行最终要合乎“良知”、“天理”,这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强调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注重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对于矫正社会上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风气,是有积极意义的。

  • 第17题:

    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 )是基础,是关键。

    • A、知情
    • B、知行
    • C、意行
    • D、知意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理学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和王守仁,王守仁又称()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正确答案:王阳明

  • 第19题:

    单选题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
    A

    两回事 

    B

    一回事 

    C

    两截 

    D

    不相干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在知行观上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的教育家是()。

    正确答案: 王夫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人的主观意识中的知和心理活动的行之间的合一;
    第二层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外在的行为之间的合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有个著名观点,叫做()。
    A

    知行合一

    B

    知先行后

    C

    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D

    知先行后,知行合一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以下关于“致良知”词义正确的是(  )
    A

    王守仁以为《大学》的“致知”不是扩充关于客观对象的知识,而是“致吾心之良知”

    B

    人生中良知充扩至极的过程是有限的

    C

    良知无本体,但有作用

    D

    “致”字相当于“行”字,致良知即“行良知”,即依良知而实行

    E

    因为“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所以王守仁认为“致良知”“知行合一”


    正确答案: E,B
    解析:
    王守仁以致良知来解释大学的“致知”。《大学》的“致知”不是扩充关于客观对象的知识,而是“致吾心之良知”。“致良知”就是使良知致其极,“充拓”至其极,即是扩充良知本体至其全体呈露、充塞流行,“无有亏缺障蔽”。良知有本体,有作用。孩提之爱敬是良知本体的自然表现,但并非良知本体的全体。只有将这些发见的良知进一步充扩至极,良知本体才能全体呈露。人生中良知充扩至极的过程是无限的,圣人永远是一最高的道德理想人格存在。另外,王守仁认为良知知是知非,瞒他不得,是人的道德准则,致良知就是“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即依照良知去行。按照良知指导而行才能称为致良知,强调将良知之所知贯彻落实到日常的道德践履中。“致”字相当于“行”字,致良知即“行良知”,即依良知而实行。正因为“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所以王守仁认为“致良知”“知行合一”。这就体现了王守仁学说的前后一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