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火山型张裂边缘的特征如何?”相关问题
  • 第1题: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造成重大的生命与财产的损失,而近年来全球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次数明显增多,下列有关地震和火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火山和地震的活动周期是11年
    • B、火山的喷发使酸雨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 C、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 D、引发火山和地震主要原因是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正确答案:A

  • 第2题:

    囊性颅裂如何分型?


    正确答案:囊性颅裂根据膨出物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脑膜膨出,内容只有脑膜和脑脊液;②脑膨出,内容为脑膜和脑实质而无脑脊液;③脑膜脑膨出,内容为脑膜、脑实质和脑脊液;④脑囊状膨出,内容为脑膜,脑实质及部分脑室,而在脑实质与脑膜之间无脑脊液;⑤脑膜脑囊状膨出,内容与脑囊状膨出相似,但在脑实质与脑膜之间有脑脊液存在。

  • 第3题:

    火山碎屑岩中常见的构造有哪些?其特征如何?


    正确答案: 在火山碎屑岩中,常见的构造如下所述。
    1)层理构造:火山碎屑岩通常不显层理,但在水携或风携的火山碎屑沉积中,也可出现小型和大型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
    2)递变层理:主要出现在沉积物重力流火山碎屑岩类中,系陆上或水下火山伴屑重力流以息浮和递变悬浮搬运和沉积作用所致,如有正递变、反递变以及叠覆递变层理,是反映重力流水道微环境。
    3)斑杂构造:是火山碎屑物在颜色、粒度、成分上分布不均,且无排列性,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杂乱构造。
    4)平行构造:泛指由伸长形的火山碎屑物,如透镜体、饼状体、熔岩团块和条带等定向排列所组成的构造,它的连续性与平行性不及假流纹构造。
    5)假流纹构造:主要出现在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中,根据塑性玻屑可见燕尾状分叉。在刚性碎屑边部可见塑变不强的弧面棱角状外形,“假流纹”延伸不远,一般无气孔及杏仁体等而有别于流纹构造。
    除上述构造外,有时还见气孔、杏仁构造、火山泥球及豆石构造等,甚至在某些火山细屑岩中还见有生物搅动构造及实体化石。

  • 第4题:

    活火山只能分布在板块边缘。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地球上存在着()座活火山,大多数火山分布在板块的边缘。


    正确答案:500~600

  • 第6题:

    试述三种不同成因火山碎屑岩(重力流型、降落型、水携型)的形成机制及其特征?


    正确答案: 按照火山碎屑物的主要搬运和沉积方式,可划分为以下三种成因类型。l.重力流型火山碎屑沉积
    重力流型火山碎屑沉积按其沉积环境又可分为陆上和水下两种沉积类型。
    陆上的火山碎屑流沉积,或火山灰流、砂流沉积,是熔结火山碎屑岩类的主要形成方式。高粘度、富含挥发组分的酸性、中酸性熔浆,上升到地表浅处,由于压力骤降,气体大大膨胀,产生泡沫,然后以强烈爆发形式喷出火山口并将熔岩柱炸碎。其中部分粉碎的火山碎屑物,呈火山灰、玻屑、晶屑等碎屑物,被抛入高空后,呈空降火山碎屑物而堆积。大部分或全部喷出火山口的熔岩碎屑物,没有被抛入高空,而呈自然状态的悬浮物混杂于火山气体之中,在一定坡度下,沿地面向四围高度扩散,构成由熔岩碎屑和气体所组成的特殊岩流——火山碎屑流。其搬运和沉积方法类似深海中的浊流沉积。火山碎屑物堆积后。由于上覆堆积物的静压力及保持其自身的高温,使玻屑变形、扁平化,气孔大部分消失,从而使碎屑之间压聚熔结成岩。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熔结凝灰岩分布面积相当广大,可达数百平方公里,厚度也能达数百米,可见柱状节理和大量定向排列的“火焰石”,斑晶和碎屑物呈不均匀分布,具有明显的熔结性、粒序层理不明显,所以熔结火山碎屑岩不同于一般熔岩流冷凝后所形成的熔岩,也不同于降落火山碎屑堆积而成的火山碎屑岩类。
    水下火山碎屑流沉积即重力型火山碎屑沉积,指的是主要由火山喷发碎屑物组成的高密度底流,当在水下流动时,由于流速降低后而形成沉积。这种沉积类型的特点为成层比较好,粒序构造明显;分选性较好,熔结性差,具有明显“基质”支撑结构;浮石和火山渣气孔少;在剖面上粒序层之上为流动层,可表现明显的水携沉积特点,如可见交错层理、波痕、叠瓦构造及颗粒定向排列等。粒序构造是水下火山碎屑沉积物重力流沉积的主要构造标志。其形成机理是:当水下喷发时,由于熔浆与水之间的密度差比空气的小,熔浆的表面张力相对增大,故熔浆在水中固结时,易形成球体形态;又因水的粘度比空气的大,颗粒的沉降速度则比空气中要慢,经悬浮搬运而成粒序沉积构造。
    2.降落型火山碎屑沉积
    降落型火山碎屑沉积通常又称为降落灰沉积,主要指的是火山喷发物在大气中,经风力分异而形成的产物。其形成机理是:当火山物质顺风搬运时,颗粒依降落速度不同而分离粒度和密度是控制降落速度的主要因素,而风向、风速、扰动性以及碎屑物的喷射高度是控制散落形态的重要因素,其形态可大致呈对称或略显不对称。呈延长形时,降落灰厚度向下风方向减薄,粒度相应减小。在理想情况下,成分、粒度及厚度在顺风方向上均作相互有关的系统变化。典型的降落灰沉积以好—极好的分选性为标志,并有发育的水平层理。虽然火山灰流和降落灰一般都是在一个主要喷发时期中产出的,但由于它们的搬运和沉积条件不同,所以有显著的区别特征。大量火山灰可以在空中作长距离搬运,然后降落在陆上或水中。
    3.水携型火山碎屑沉积
    水携型火山砂屑沉积具有明显的水携沉积特点。火山喷发形成物经过流水搬运可沉积在海岸平原、海滩或浅海陆棚上,甚至被重力带到深水盆地中去,分布也相当广泛。火山碎屑一般是以床沙形式进行搬运(沿底滚动、爬动、跳动)。随着搬运距离加大,远离火口,正常沉积物质也随之增多。因此,其外貌似岩屑砂岩或长石砂岩,也常具有正常碎屑沉积岩的各种构造,如大型斜层理、波痕、砾石叠瓦构造、间断韵律等。所以要把这类岩石同侵蚀成因的火山陆源岩区分开,往往有一定困难。两者区分的标志是:水携成因火山碎屑岩的成分是受同期火山作用控制的,碎屑的成熟度很低,可见到玻屑、暗化的黑云母和角闪石等;还可见到具有环状构造新鲜的斜长石,以及熔岩碎屑中仍保存着玻基斑状结构、交织结构或玻璃质结构;分选、磨圆度都很差等。而火山陆源岩,其成分主要来自早期形成的火山岩系,是经过剥蚀、搬运、再沉积的产物,具有一切正常碎屑岩的特点,虽然火山碎屑物质含量也较高,但一般少见玻屑,熔岩碎屑的基质往往也有不同程度的重结晶现象。这类岩石在中生代或更年轻的环太平洋盆地内,分布相当普遍。

  • 第7题:

    问答题
    囊性颅裂如何分型?

    正确答案: 囊性颅裂根据膨出物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脑膜膨出,内容只有脑膜和脑脊液;②脑膨出,内容为脑膜和脑实质而无脑脊液;③脑膜脑膨出,内容为脑膜、脑实质和脑脊液;④脑囊状膨出,内容为脑膜,脑实质及部分脑室,而在脑实质与脑膜之间无脑脊液;⑤脑膜脑囊状膨出,内容与脑囊状膨出相似,但在脑实质与脑膜之间有脑脊液存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非火山型张裂边缘的特征如何?

    正确答案: 在一个广阔地带(100——300km)出现脆性断裂和块断作用,以及下地壳——上地幔的塑性拉伸变形。岩浆活动一般仅限于岩石圈的深部,在地壳上部仅有小量火山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什么是冷裂?什么叫热裂?各自的特征如何?

    正确答案: 冷裂:是铸件凝固后冷却到弹性状态时,因局部铸造应力大于合金的极限强度而引起的开裂。
    特征:冷裂往往穿晶扩展到整个截面,呈宽度均匀的细长直线或折线状,断口有金属光泽或轻微氧化光泽。
    热裂:是铸件在凝固末期或终凝后不久,铸件尚处于强度和塑性都很低的状态下,由于铸件固态收缩受阻而引起的裂纹。
    特征:热裂断口严重氧化,无金属光泽,裂纹在晶界萌生并沿晶界扩展,呈粗细不均、曲折而不规则的曲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要不同在于()。
    A

    有无盆地

    B

    有无火山弧

    C

    大陆架的规模大与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板块俯冲时大陆边缘的火山岛弧是如何形成的?

    正确答案: 当俯冲板块下达150Km深度附近,释放块内挥发物(H2O和CO2),触发软流层部分熔融;熔融岩浆上升,部分到达地表,喷发形成火山链,称为火山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火山型张裂边缘的特征如何?

    正确答案: 一般比较狭窄,在大陆地壳与正常洋壳之间有巨厚的火成岩地壳。有的火山形边缘,厚达3——5公里,向海倾斜的火山性单元覆于厚15——20Km,振波速度7.1——7.5km/s的下地层之上。在火山形边缘,地壳拉伸变薄引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岩浆活动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大陆边缘有几种类型?试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按照板块构造的特点,分为发散型、汇聚型、转换型。
    根据大陆边缘的形态及构造的组合特征,分为两大类:大西洋型(被动型、发散型、无震型、稳定型)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主动型、汇聚型、有震型,活动型)大陆边缘。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的特征:以陆侧是稳定的大陆地块为其特征,自古以来很少变动,在地质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它位于岩石圈板块的内部,缺失海沟俯冲带,被动地随着板块的运动而移动,故无强烈的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典型者,由宽阔的大陆架、较缓的大陆坡、缓坦的大陆裙组成。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的特征:两个汇聚板块的边界,它与毗邻的洋底分属于不同的板块,常伴有海沟、火山作用、活动性的山脉和强烈的地震。其形态和构造单元比较复杂,除发育有大陆架、大陆坡以外,还伴生有岛弧、边缘海和弧后盆地,往往缺失大陆裙。

  • 第14题:

    什么是冷裂?什么叫热裂?各自的特征如何?


    正确答案: 冷裂:是铸件凝固后冷却到弹性状态时,因局部铸造应力大于合金的极限强度而引起的开裂。
    特征:冷裂往往穿晶扩展到整个截面,呈宽度均匀的细长直线或折线状,断口有金属光泽或轻微氧化光泽。
    热裂:是铸件在凝固末期或终凝后不久,铸件尚处于强度和塑性都很低的状态下,由于铸件固态收缩受阻而引起的裂纹。
    特征:热裂断口严重氧化,无金属光泽,裂纹在晶界萌生并沿晶界扩展,呈粗细不均、曲折而不规则的曲线。

  • 第15题: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要不同在于()。

    • A、有无盆地
    • B、有无火山弧
    • C、大陆架的规模大与小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属于边缘区淋巴瘤特征的是()

    • A、来源于B细胞
    • B、属于惰性淋巴瘤的范畴
    • C、表达BCl-2
    • D、临床经过较缓
    • E、在IWF中被列入小淋巴细胞型或小裂细胞型

    正确答案:A,B,C,D,E

  • 第17题: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与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

    • A、盆地
    • B、火山弧
    • C、大陆架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日本多火山的主要原因是地处()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地带
    •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张裂地带
    • 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 D、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型大陆边缘是全球最强的构造活动带,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正确答案: 太平洋、活动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地球上存在着()座活火山,大多数火山分布在板块的边缘。

    正确答案: 500~600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与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
    A

    盆地

    B

    火山弧

    C

    大陆架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属于边缘区淋巴瘤特征的是()
    A

    来源于B细胞

    B

    属于惰性淋巴瘤的范畴

    C

    表达BCl-2

    D

    临床经过较缓

    E

    在IWF中被列入小淋巴细胞型或小裂细胞型


    正确答案: A,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火山岩型铀矿床赋矿主岩常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主要以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为主。兼有其他赋矿岩性;
    2)火山岩型铀矿床的控矿构造主要是火山期后区域拉张构造,储矿构造可以是控矿断裂的次级断裂、裂隙带,次火山岩原生节理带、接触带,喷发不整合面等;
    3)火山岩型铀矿床矿化具有多层位性。在一个矿田或矿床中,常以一个含矿层位为主,同时兼有其他一些次要含矿层位;
    4)火山岩型铀矿床的矿体形态与储矿构造组合有关;
    5)火山岩型铀矿床的热液蚀变多数与水云母化有密切关系,少数与迪开石化或钠长石化有关;
    6)火山岩型铀矿床的矿体埋深0-500m。少数可达1000m。矿化垂幅500m,部分可达1000-1500m;
    7)火山岩型铀矿床成矿温度,据气液包裹体测温资料,大多数的数据集中在150-200℃,少数300℃,属中低温热液矿床;
    8)火山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时代通常比产铀的火山岩系的最后一次的次火山活动晚10-30M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