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之妻肖美梅因急病开刀,急需支付医院的押金,张某为筹钱而走投无路。邻居余某某趁机表示愿意借给张某八万元。但要求半年后应加倍偿还,否则以张妻的价值廿万的钻戒抵还借款,张某当场表示同意,双方签订了一份书面协议表示了上述条款。余某对张某的行为有效吗?为什么?

题目

张某之妻肖美梅因急病开刀,急需支付医院的押金,张某为筹钱而走投无路。邻居余某某趁机表示愿意借给张某八万元。但要求半年后应加倍偿还,否则以张妻的价值廿万的钻戒抵还借款,张某当场表示同意,双方签订了一份书面协议表示了上述条款。余某对张某的行为有效吗?为什么?


相似考题
更多“张某之妻肖美梅因急病开刀,急需支付医院的押金,张某为筹钱而走投无路。邻居余某某趁机表示愿意借给张某八万元。但要求半年后应加倍偿还,否则以张妻的价值廿万的钻戒抵还借款,张某当场表示同意,双方签订了一份书面协议表示了上述条款。余某对张某的行为有效吗?为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张某于2011年下落不明,2015年经其妻余某申请后法院宣告张某死亡。2016年,余某与李某再婚,2017年张某出现,法院撤销张某的死亡宣告。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余某与李某、张某的婚姻关系均解除

    B.余某与李某的婚姻关系不因死亡宣告的撤销而恢复

    C.余某与李某、张某的婚姻关系均存续,因而余某犯重婚罪

    D.余某需向婚姻登记机关提交书面声明才能确定与何人存续婚姻关系


    【答案】B。解析:《民法总则》51条:被宣告死亡的人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撤销的,婚姻关系自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但是其配偶再婚或者向婚姻登记机关书面声明不愿意恢复的除外。本题张某宣告死亡且配偶余某已再婚,因此不得自行恢复。

  • 第2题:

    刘某的妻子患重病住院,急需用钱又借贷无门,张某表示愿意借给5000元,但半年之后须加倍偿还,否则以刘某的房子代偿,刘某表示同意。根据《合同法》规定,刘某、张某之间的借款合同( )。

    A. 因显失公平而无效

    B. 因显失公平而可撤销

    C. 因乘人之危而无效

    D. 因乘人之危而可撤销


    正确答案:D

  • 第3题:

    张某为给病危的父亲治病急需用款10万元,王某表示愿意借给,但一年后须加倍偿还,否则须以张某某三居室住房代偿,张某表示同意。此行为属于( )。

    A.无效的民事行为

    B.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C.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D.有效的民事行为


    正确答案:BC
    【答案】BC。解析:《民通意见》第70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以认定为乘人之危。《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王某在张某父亲病危的情况下,为牟取不当利益,以高代价借给张某10万元,构成乘人之危,故该行为为乘人之危、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 第4题:

    张某为给病危的父亲治病急需用款10万元,王某表示愿意借给张某,但一年后须加倍偿还,否则须以张某某三居室住房代偿,张某表示同意。此行为属于()。
    A.无效的民事行为 B.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C.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D.有效的民事行为


    答案:B,C
    解析:
    《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0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以认定为乘人之危。《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故本题答案选BC。

  • 第5题:

    张某之妻肖美梅因急病开刀,急需支付医院的押金,张某为筹钱而走投无路。邻居余某某趁机表示愿意借给张某八万元。但要求半年后应加倍偿还,否则以张妻的价值廿万的钻戒抵还借款,张某当场表示同意,双方签订了一份书面协议表示了上述条款。张某与钱余某的合同是否成立?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该合同成立。合同法规定,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当事人采取合同书形式订立的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时合同成立。

  • 第6题:

    导游员张某在旅途中患急病,急需用钱又求救无门,游客高某趁机表示愿借给他两千元,但须以张某的房子代偿.张某无奈表示同意.半年后,高某向法院起诉,要求未还款的张某以房子抵债.根据《合同法》规定张某与高某之间的借款合同属于什么?


    正确答案: 二人之间的合同属于因乘人之危而可以撤消合同。

  • 第7题:

    陈某对张某享有1万元债权,张某对林某享有2万元债权。陈某将其债权转让给洪某并通知了张某,林某未经张某同意,将其债务转移给丁某。如洪某对丁某提起代位权诉讼,丁某下列哪一抗辩理由能够成立?() 

    • A、陈某转让债权未获张某同意
    • B、林某转移债务未经张某同意
    • C、张某已经要求丁某偿还债务
    • D、张某与林某之间的债务纠纷有仲裁条款约束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张某为是一名警察,依法配有公务用枪。张某借用了杨某的3万元现金。杨某多次讨债,张某无力偿还,杨某让张某将公务用枪(无子弹)用作借债质押物交给杨某,约定张某还款时,杨某将枪支归还张某。3个月后张某仍然未能归还借款,期间杨某曾用此枪支抢劫某银行储蓄所现金20余万元。如何认定张某的行为?


    正确答案: 张某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张某作为警察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配有公务用枪。其将公务用枪用作借债质押物交给非依法持枪人杨某的控制、使用之下,因而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由于张某的借枪行为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属于构成此罪“情节严重”行为。

  • 第9题:

    警察王某要为自己的儿子上学筹一笔钱,便找村民张某借钱。张某同意借钱,但条件是要有物品质押。王某将公务用枪交给张某质押。张某借给王某3万元现金,借期6个月。6个月后,王某无力偿还借款,张某持枪逼债,被公安机关发现。王某的行为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张某的行为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0题:

    在某事故中,张某不幸身亡,申请宣告张某死亡的利害关系人的正确顺序是()。

    • A、张某妻乙、张某债权人丙、张某父丁、张某子戊
    • B、张某妻乙、张某父丁、张某子戊、张某债权人戊
    • C、张某父丁、张某子戊、张某妻乙、张某债权人戊
    • D、张某父丁、张某妻乙、张某债权人丙、张某子戊

    正确答案:B

  • 第11题:

    单选题
    王某与张某签订了一份书面合同,约定由王某在签约后第三天借给张某2rYY元,张某于半年后偿还该2万元并支付10%的利息,该行为属于何种民事法律行为?
    A

    处分民事法律行为

    B

    共同民事法律行为

    C

    诺成民事法律行为

    D

    实践民事法律行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处分行为是直接发生财产权转移或消灭效果的行为,无须义务人的辅助,处分行为一成立,效力即发生。负担行为是发生给付义务效果的行为;需另一方履行行为权利才能实现。
    本题中王某将2万元交付张某,张某要支付相应利息,由此可看出为负担行为。共同民事法律行为是多方当事人平行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如股东协议。它与双方法律行为的不同点在于,双方法律行为虽也是达成一致,但是意思内容却相对应。如一方要物付钱,另一方是交物收钱,本题应是双方法律行为。故B项错误。
    根据民事法律行为在意思表示以外,是否以标的物的交付为成立要件,将民事法律行为分为诺成和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
    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行为,而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还要完成标的物的交付。我国法律规定借款合同属于实践民事法律行为,故C项错误,D项正确。

  • 第12题:

    问答题
    导游员张某在旅途中患急病,急需用钱又求救无门,游客高某趁机表示愿借给他两千元,但须以张某的房子代偿.张某无奈表示同意.半年后,高某向法院起诉,要求未还款的张某以房子抵债.根据《合同法》规定张某与高某之间的借款合同属于什么?

    正确答案: 二人之间的合同属于因乘人之危而可以撤消合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张某对面包的需求表示( )。

    A.张某买了面包

    B.张某没有买面包,而买了煎饼

    C.面包卖每个1元时,张某准备用现有的收入买4个,而每个为2元时,准备买1个

    D.张某准备买10个,但钱没带够


    正确答案:C
    解析:某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 第14题:

    张某为给病危的父亲治病急需用款10万元,王某表示愿意借给,但一年后须加倍偿还,否则须以张某的一套三居室住房代偿,张某表示同意。此行为属于( )。

    A.无效的民事行为

    B.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C.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D.有效的民事行为


    正确答案:BC
    《民通意见》第70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以认定为乘人之危。《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王某在张某父亲病危的情况下,为牟取不当利益,以高代价借给张某10万元,构成乘人之危,故该行为为乘人之危、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 第15题:

    张某夫妻无子女,2002年将孟某收为养子。2004年张某之妻死亡,2005年孟某结婚另居。2007年年初,张某因病去世。经查,张某与其弟弟、妹妹关系很好,经常来往。另张某之妻有一妹黄某。请问,以下谁为张某的第一顺序继承人?( )

    A.孟某 ( ⊙o⊙ )

    B.张某之弟

    C.张某之妹

    D.黄某


    正确答案:A
    养子女同生子女具有同样的地位,依法为父母的第一顺序继承人,而张某之弟弟、妹妹及黄某均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 第16题:

    王某与张某原系夫妻。2007年1月16日,为给王某治病,张某以自己的名义向赵某借款3万元,约定于2007年5月16日偿还,并出具借条一张。孙某以保证人的身份在借条上签字,但未与赵某约定保证方式、保证期间和保证范围。债务到期后,张某未偿还借款。2007年7月5日,王某与张某协议离婚,双方约定由张某负责偿还欠赵某的3万元借款。因张某一直未偿还欠款,赵某遂于2007年12月19日诉至法院,请求张某、王某和孙某共同偿还此笔欠款。 根据上述案情,请回答: (1)张某以自己的名义向赵某所借款项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什么? (2)本案保证合同中的保证方式和保证范围应如何确定?请说明理由。 (3)王某与张某离婚协议中关于偿还欠款的约定的法律效力如何? (4)孙某是否应当承担保证责任?为什么?


    答案:
    解析:
    (1)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为满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张某以自己的名义向赵某所借款项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2)依据担保法的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在本案中,孙某与赵某未对保证方式作出约定,故保证方式为连带责任保证。依据担保法的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人应当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在本案中,孙某与赵某未对保证范围作出约定,故保证范围为全部债务,即包括3万元主债务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 (3)王某与张某在离婚协议中所做的关于偿还欠款的约定在内部具有法律效力,即对王某和张某有效;但对不知情的第三人不具有法律效力。

    (4)孙某不应当承担保证责任。依据担保法的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债权人在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内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在本案中,孙某与赵某对保证期间没有约定,孙某仅在6个月内(即2007年11月17日之前)承担保证责任,而赵某要求孙某承担保证责任时已经超过6个月的保证期间。

  • 第17题:

    张某之妻肖美梅因急病开刀,急需支付医院的押金,张某为筹钱而走投无路。邻居余某某趁机表示愿意借给张某八万元。但要求半年后应加倍偿还,否则以张妻的价值廿万的钻戒抵还借款,张某当场表示同意,双方签订了一份书面协议表示了上述条款。张某怎样维权?司法机关该怎么解决本案?


    正确答案: 张某可以向法院提出变更合同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为张某与余某的合同属于乘人之危的可变更、可撤销合同,在本案中,张某通过书面形式承认合同的效力,故只能变更合同。
    对乘人之危的合同,张某可以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向人民法院或根据双方达成的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提出撤销或变更申请。之后,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或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法院不得撤销。所以,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应当变更合同内容,譬如,责令双方改动显然不合理的双倍偿还方式。

  • 第18题:

    张某夫妻无子女,2002年将孟某收为养子。2004年张某之妻死亡,2005年孟某结婚另居。2007年年初,张某因病去世。经查,张某与其弟弟、妹妹关系很好,经常来往。另张某之妻有一妹黄某。请问,以下谁为张某的第一顺序继承人?()

    • A、孟某
    • B、张某之弟
    • C、张某之妹
    • D、黄某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警察王某要为自己的儿子上学筹一笔钱,便找村民张某借钱。张某同意借钱,但条件是要有物品质押。王某将公务用枪交给张某质押。张某借给王某3万元现金,借期6个月。6个月后,王某无力偿还借款,张某持枪逼债,被公安机关发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张某不构成犯罪;
    • B、张某的行为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
    • C、王某的行为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
    • D、王某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B,C

  • 第20题:

    警察王某要为自己的儿子上学筹一笔钱,便找朋友张某借钱。张某同意借钱,但条件是要有物品质押。王某将公务用枪交给张某质押。张某借给王某3万元现金,借期6个月。王某的行为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1题:

    王某与张某签订了一份书面合同,约定由王某在签约后第三天借给张某2rYY元,张某于半年后偿还该2万元并支付10%的利息,该行为属于何种民事法律行为?

    • A、处分民事法律行为
    • B、共同民事法律行为
    • C、诺成民事法律行为
    • D、实践民事法律行为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王某与张某签订了一份书面合同,约定由王某在签约后3日借给张某2万元,张某于半年后偿还该2万元并支付10%的利息,该行为属于何种民事法律行为?()

    • A、有偿民事法律行为
    • B、无偿民事法律行为
    • C、诺成民事法律行为
    • D、实践民事法律行为
    • E、双务民事法律行为

    正确答案:A,D,E

  • 第23题:

    单选题
    张某对面包的需求表示(  )。
    A

    张某买了面包

    B

    张某没有买面包,而买了煎饼

    C

    面包卖每个1元时,张某准备用现有的收入买4个,而每个为2元时,准备买1个

    D

    张某准备买10个,但钱没带够

    E

    张某买了10个面包,但仅吃掉了5个


    正确答案: B
    解析:
    某种商品的需求指的是有效需求,即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物品或劳务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