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童心说”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题目
试析“童心说”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童心说”是李贽最著名的文艺观点。它的提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他认为“童心”是创作“天下之至文”的内在基础,是一切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的根本。可释之为“本心”,就像人在孩提时代那样未经事故、未受社会习俗、社会意识濡染,至真至纯。就是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怎么做,毫无假道学的假仁假义,言不由衷。
(2)李贽这种“童心”不排斥“私心”的见解,不仅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宋明理学家假道学的虚伪性,而且说明了李贽的“童心”,即不同于孟子的“赤子之心”、“善心”,也有别于老子“孩提”之心,它明显带有明末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性质。
(3)“童心”是与生俱来的,是本有的,李贽认为“童心”丧失的原因是“闻见道理”的增多,程朱理学的影响。他否定儒家经典和圣人偶像的绝对权威,抨击了封建的道统与文统,主张人们从偶像统治的封建教条桎梏下解放出来,在创作上抒发自己真挚的思想与感情。
(4)李贽以“童心”作为衡文标准。对明代以来的文坛上流行的剽窃模拟风气和复古主义倾向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评,把通俗文学提高到空前的地位。他认为,任何诗文只要表现了童心、真心,就是好作品,是天下之“至文”。且时代的先后不能成为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
(5)李贽对当时被封建士大夫阶层所鄙视的通俗文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正统文人眼里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甚至诲淫诲盗之作,他颂之为“大贤”之言,不仅能与近体文人之作相媲美,且高出《六经》、《语》、《孟》。这在当时是振聋发聩之论。
(6)李贽的“童心说”,实质上传出了明末市民阶级反封建、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信息。他的这种思想,对公安三袁、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明末文学批评史上掀起了巨大的浪漫洪流。
更多“试析“童心说”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意义。


    正确答案: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自然教育思想是他教育理论的集中体现。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强调教育要以人的自然发展为中心。自然教育的体现主要包括:
    (1)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基本含义
    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归于自然”,主张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回归于保持完整的大自然,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因此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二是“消极教育”,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顺应儿童身心的发展秩序,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需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
    ②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与公民教育对立的“自然人”的目标。“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又是自由的人,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具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自然人”还是自食其力的人,他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生。这区别于传统的公民教育培养目标,但是到后期,卢梭也开始提倡公民教育,着重于爱国主义的教育,强调其忠诚感,对“自然人”进行了一些补充。
    ③自然教育的实施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出别具一格的分阶段教育。将自然人的成长划分为四个阶段,按照年龄划分,针对每一阶段提出培养的目标和方法,采用具体的内容,渗透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从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人手,使每一阶段的教育得到很好的发挥。此外还着重提倡女子教育。
    (2)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意义
    ①卢梭主张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认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特点,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自然的教育基本原则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施教。这确立了一种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影响了几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奠定了欧美新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②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就是要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卢梭所提出的“自然人”实际上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他在这个问题的论述中所包含的重视普遍教育、反对等级教育,强调手脑并用、身心两健、培养独立判断力和适应能力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是教育思想中宝贵理论财富。
    ③卢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他对封建教育腐朽性的揭露切中时弊,对新教育所提出的设想则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在当时的法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对整个欧洲,对后世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欧美各国的教育家都在研究、实践、修正和丰富卢梭的教育思想,新的儿童观被广为普及。卢梭提出的研究学生、研究儿童的号召,也一直是19世纪乃至20世纪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 第2题:

    试析《骆驼祥子》中虎妞形象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虎妞是《骆驼祥子》中的重要人物。她是车行老板刘四的独女,又老又丑,三十七八岁还没人敢娶,但治理车厂和办事却一把好手。她一眼看中祥子,不择手段诱骗结婚,一年后难产而死。
    虎妞的性格是复杂的:一方面好逸恶劳、轻视穷人,为人泼辣厉害,把丈夫当作奴隶和玩物;另一方面又值得同情,被刘四榨取了她的劳动力,得知她和祥子关系,一脚踢开。虎妞对祥子的爱虽带有剥削阶级的鲜明印记,但却是热烈、真诚。
    作者披露了一个曾经参与剥削,又被剥削;既给祥子以爱,又加深他的悲剧和痛苦;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吃的旧中国剥削阶级出身的妇女的灵魂,和被扭曲的人性。

  • 第3题:

    试析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正确答案: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在阶级社会中,进步人士由于遭受剥削阶级的迫害而加深了以阶级社会和剥削阶级统治的本质的认识,激起对进步理想和真善美的追求,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性有质的飞跃,并获得创作的动力,最终写出优秀的作品。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正揭示了这一普遍的规律,其中既有对前人著述经验的总结,也有自己深切体会与认识。他说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还遭流放,故《离骚》,“盖自怨生也”,亦与此相通。由于宫刑之辱,其后所完成的《史记》在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虚伪,歌颂下层人民的淳朴善良,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历代史书望尘莫及。
    (3)“发愤著书”说实质是强调作家对社会现实须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为文应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敢于揭露和批判现实;而唐代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宋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对它的的继承和发展。
    (4)他对孔子作《春秋》的“寓义于事”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史记》历来被誉为“实录”之作,但并非没有思想倾向。他指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记述并非就事论事,而应从进步的思想出发作评价,褒贬是非,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使人受到教育。司马迁推崇孔子的《春秋》,但并不囿于儒家的成见。历来效忠封建王朝的学者说他:是非谬于圣人,还说《史记》是谤书,这正说明他能够从史实材料出发独立思考,揭露和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情被压迫人民,表现了进步的历史观和批判现实的文学的结合,这一点与他重视文学的讽谏传统是一致的。他把《诗》、《骚》的讽谏传统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当时正值辞赋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风盛行,因些他突出文学讽谏传统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5)司马迁在序中记述了他自己出身史官世家,祖先世代为周室太史,其你学问渊博,文化修养深厚,他自幼受其教诲,这无疑为他后来的事业打下根基。青年的游历和国家图书馆大量的阅读,为写作准备了丰富的资料和浓厚的生活体验,他立志实现其父遗愿,以孔子作《春秋》为榜样,进一步“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的《史记》实现了他的这一愿望与志向,对我们理解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和文学创作中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都有启迪意义。司马迁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第4题:

    试述李贽童心说的内容及理论意义和影响。


    正确答案: 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什么是童心呢?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他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最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矛《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
    李贽的童心说是与明七子派的复古摹拟诗论观相对立的,并且成为稍后的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对当时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发生了巨大影响。

  • 第5题:

    试析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基本内容: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战略进攻方向,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避免了过早与强敌进行盲目决战,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大大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独特国情出发,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即中国革命的道路不能是先城市后农村,而只能是先农村后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在这种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指导下,不仅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而且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但是,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应该以什么样的道路和方式贯彻这一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并没有作出具体的结论。这需要各国共产党人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来解决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原则,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原则。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 第6题:

    试析唐代反东突厥的战争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1)扩大了唐朝的国际声望。唐对东突厥之战胜利后,唐太宗被漠北诸部呼为“天可汗”。从此唐朝的皇帝不仅统管中原地区,而且也是草原诸部落的“天可汗”,使唐成为亚洲世界的共主。
    (2)进一步促进了突厥族与内地人民的交流。东突厥灭亡后,突厥部众不断南迁,唐朝把他们安置在河套以南地区。这些突厥人接受了汉族的农耕、纺织技术,生产逐步发展。
    (3)加强了唐朝的北部边防。突厥灭亡后,颉利可汗所部将领都被封为唐朝的高级武官。他们为驻守唐朝边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4)加强了漠北诸部落与唐朝的政治联系。东突厥内迁后,漠北诸部相继依附唐朝,唐于其地设羁縻府州,加强了这些部落与内地的联系。

  • 第7题:

    问答题
    试析司空图“滋味说”的理论内涵。

    正确答案: 司空图以“味”论诗,从文论史上看,继承、发挥了刘勰、钟嵘的见解,但他更强调“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尤重诗境的深远。并不重视作品的社会内容,这种认识影响了宋代严羽妙悟说、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析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基本内容: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战略进攻方向,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避免了过早与强敌进行盲目决战,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大大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独特国情出发,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即中国革命的道路不能是先城市后农村,而只能是先农村后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在这种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指导下,不仅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而且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但是,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应该以什么样的道路和方式贯彻这一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并没有作出具体的结论。这需要各国共产党人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来解决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原则,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原则。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析“观察和事实渗透着理论”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现代科学的最新发展表明,绝对的原则、概念在科学中确实不存在。
    一般认为是汉森首先表明,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因为观察和事实渗透着理论。广而言之,在观察中经验得到的东西取决于先前的知识背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对中性观察语言和客观逻辑的选择进行了彻底批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什么是奏本?试析奏本的设置时期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奏本是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
    明朝洪武年间最先正式设置奏本,并为清朝初期、中期相沿设置。 奏本的设置有重大意义,对推动文种规范和分工起了重要作用。
    (1)积极方面:是对文种设置的重要变革,把汉唐以来的奏、奏疏、奏状、奏札简化为奏本一种。结束了用途类似、交叉重叠的多种奏体文种纷乱混用的现象,是对用于庶政的奏体公文的统一和规范。
    (2)不足之处:用于庶政的上奏文种过于单一,适用范围过于广泛,无论内外大小官员、公务私事内容、是否紧急事宜都使用奏本一种公文。
    (3)实质:构成单纯从用途上对奏体公文作新一轮分工的基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意义。

    正确答案: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自然教育思想是他教育理论的集中体现。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强调教育要以人的自然发展为中心。自然教育的体现主要包括:
    (1)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基本含义
    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归于自然”,主张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回归于保持完整的大自然,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因此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二是“消极教育”,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顺应儿童身心的发展秩序,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需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
    ②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与公民教育对立的“自然人”的目标。“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又是自由的人,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具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自然人”还是自食其力的人,他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生。这区别于传统的公民教育培养目标,但是到后期,卢梭也开始提倡公民教育,着重于爱国主义的教育,强调其忠诚感,对“自然人”进行了一些补充。
    ③自然教育的实施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出别具一格的分阶段教育。将自然人的成长划分为四个阶段,按照年龄划分,针对每一阶段提出培养的目标和方法,采用具体的内容,渗透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从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人手,使每一阶段的教育得到很好的发挥。此外还着重提倡女子教育。
    (2)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意义
    ①卢梭主张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认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特点,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自然的教育基本原则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施教。这确立了一种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影响了几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奠定了欧美新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②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就是要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卢梭所提出的“自然人”实际上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他在这个问题的论述中所包含的重视普遍教育、反对等级教育,强调手脑并用、身心两健、培养独立判断力和适应能力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是教育思想中宝贵理论财富。
    ③卢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他对封建教育腐朽性的揭露切中时弊,对新教育所提出的设想则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在当时的法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对整个欧洲,对后世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欧美各国的教育家都在研究、实践、修正和丰富卢梭的教育思想,新的儿童观被广为普及。卢梭提出的研究学生、研究儿童的号召,也一直是19世纪乃至20世纪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析“童心说”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正确答案: “童心说”是李贽最著名的文艺观点。它的提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他认为“童心”是创作“天下之至文”的内在基础,是一切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的根本。可释之为“本心”,就像人在孩提时代那样未经事故、未受社会习俗、社会意识濡染,至真至纯。就是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怎么做,毫无假道学的假仁假义,言不由衷。
    (2)李贽这种“童心”不排斥“私心”的见解,不仅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宋明理学家假道学的虚伪性,而且说明了李贽的“童心”,即不同于孟子的“赤子之心”、“善心”,也有别于老子“孩提”之心,它明显带有明末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性质。
    (3)“童心”是与生俱来的,是本有的,李贽认为“童心”丧失的原因是“闻见道理”的增多,程朱理学的影响。他否定儒家经典和圣人偶像的绝对权威,抨击了封建的道统与文统,主张人们从偶像统治的封建教条桎梏下解放出来,在创作上抒发自己真挚的思想与感情。
    (4)李贽以“童心”作为衡文标准。对明代以来的文坛上流行的剽窃模拟风气和复古主义倾向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评,把通俗文学提高到空前的地位。他认为,任何诗文只要表现了童心、真心,就是好作品,是天下之“至文”。且时代的先后不能成为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
    (5)李贽对当时被封建士大夫阶层所鄙视的通俗文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正统文人眼里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甚至诲淫诲盗之作,他颂之为“大贤”之言,不仅能与近体文人之作相媲美,且高出《六经》、《语》、《孟》。这在当时是振聋发聩之论。
    (6)李贽的“童心说”,实质上传出了明末市民阶级反封建、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信息。他的这种思想,对公安三袁、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明末文学批评史上掀起了巨大的浪漫洪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析《雷雨》中蘩漪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蘩漪是具有独特性格魅力的妇女形象。“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她“尖锐”,被作者称为“是一把犀利的刀”,具有“最雷雨的性格”(作者《雷雨》序)。
    蘩漪乖戾阴鸷,极端的性格形成,反映了封建势力的罪恶,它将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逼上可怕的绝路,揭露了专制统治的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扭曲。蘩漪在为争取爱情自由而作的绝望反抗和斗争中,虽然失去了一切,但却有力地撕破和捣毁了周朴园处心积虑建立的家庭的“圆满”秩序,冲击和促进着封建王国的溃败。

  • 第14题:

    简述哥白尼日心说的内容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2.地球是运动的,有自转,有公转。
    3.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4.金星、木星、火星、土星等各依自忆的轨道绕太阳转动。
    意义:在对大宇宙-天体结构的解释上,把天地翻转过来,推翻了被宗教奉为神明的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是近代科学史上的第一次科学革命——天文学革命。

  • 第15题:

    试析方回“意境说”的内涵及其在文论史上的影响。


    正确答案: 方回所谓的“心”,就是情意的概称,并偏重立意,他实质是区别现实生活的物境与诗人“存乎心寸之间”的意境。
    (1)一个写诗的人,如只在“不与人同”的物境下功夫,不从自己的情意炼其感受,则诗中境界之表象与“人境”相距甚远,但其“心”却“与人同”。那么其境无情深意远之致。
    (2)如他是“治其心”而不求保种“幻世骇众”的物境,那么他在诗中所呈现的境界虽是常人所能遇到的,却有常人不能及的意志情悠之趣。
    (3)方回体悟到诗境形成过程中诗人主观方面的作用“观其而知其心”是对“意境”有比较成熟全面的认识,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清人纪昀受他影响,将“意境”作为诗的重要审美标准,金圣叹对景与境的区别,梁启超的《惟心》实承方回的心境说。

  • 第16题:

    试析西方文论中“摹仿说”的线索及其得失


    正确答案:一、文学源于摹仿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他认为“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而德谟克利特说:“在许多重要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左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得鸟学会了歌唱”,而语言是对自然声音的摹仿,音乐是风声的摹仿。摹仿并非单纯的艺术技巧,而是诗歌的起源。
    二、文学模仿真实性
    “理念式摹仿说”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世界的本源,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故此,艺术双倍地脱离真实,只能算“影子的影子”。在《理想国》卷十中,柏拉图以三种床为例阐述自己得观点:木匠所造之床依存于床之为床的“理念”,而画中床则摹仿了木匠所造之床。他给“摹仿真实的本体论定位低于被摹仿对象的定位”,艺术被看作是“属于游戏性质”的虚假。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徒弟,然而师徒俩“关于诗人应摹仿现实的性质以及这种模仿精神方面都存在这根本分歧”。亚里士多德肯定具体存在的事物是“第一实体”。例如柏拉图所言的“木匠所造之床”,从而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不仅如此,他进一步确定,艺术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还要真实,“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换言之,艺术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摹仿是文学原则
    亚理士多德说:“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他一步步发展,后来就有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摹仿是文学萌芽的最初动因,人类出于摹仿而开始文学创造。后来,摹仿由文学本质论发展到文学创作原则论,即从文学源于摹仿转变为文学要求摹仿,摹仿是否真实成为衡量文学优劣的标准

  • 第17题:

    试析于连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于连是王政复辟时期受压抑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性格最基本特征是反抗性和妥协性。
    反抗性基于社会对他的压制和个人向上爬的野心。他追求大革命时代,像他这样聪明、有才华的青年人有无数的机会在公共事务中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王政复辟时期,他的野心受到扼制,才智得不到发挥,一度被否定的贵族血统和门阀仍是决定终身的砝码。于连蔑视贵族合法的权威,憎恶教会的虚伪卑鄙,鄙视资产阶级的“污秽财富”,对社会进行了绝望的反抗,成了“一个跟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扮演了“一个叛逆平民的悲惨角色”。他的斗争既远离人民,又缺乏明确目标,遭到失败是必然。这种反抗在受到统治阶级抬举时,又会转化为与统治阶级的妥协。
    妥协性基于他的反抗仅仅出于个人目的。当他看到主教可以拿到二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便一心想走教会的门路,装出一副虔信天主的样子,把对教会的憎恶深藏起来。当他和玛特尔的恋爱得到木尔侯爵的许可,他获得德·拉·伟业骑士的称号和陆军中尉头衔,拥有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时,他就开始向统治阶级妥协,幻想日后升迁司令,考虑怎样忠实地为主子服务。
    作者通过于连的矛盾性格和悲剧命运,揭示了小资产阶级在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地位和他们的普遍心理以及贵族阶级与小资产阶级之间的深刻矛盾。于连的反抗和遭到毁灭的悲剧正是贵族阶级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和对小资产阶级的歧视、压制。所以,于连的悲剧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 第18题:

    试析组织结构理论及其发展。


    正确答案: 组织结构理论以组织结构为对象,研究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组织结构要素、组织模式选择以及组织结构与环境的关系,面向组织结构设计与机构建设的实践需要,解决组织设计、再造、变革与创新中的实际问题。
    组织结构理论随着组织管理的发展而发展,其理论应用在于从组织设计与建设出发,利用传统理论和现代组织结构理论,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类组织结构设计与方案实施问题。
    其理论发展内容大致有:
    传统组织结构理论;
    结构权变理论;
    制度化组织结构理论;
    组织生态理论。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李贽“童心”说的内容及理论意义和影响。

    正确答案: “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什么是“童心”呢?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他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最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矛《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
    李贽的童心说是与明七子派的复古摹拟诗论观相对立的,并且成为稍后的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对当时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发生了巨大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析于连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于连是王政复辟时期受压抑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性格最基本特征是反抗性和妥协性。
    反抗性基于社会对他的压制和个人向上爬的野心。他追求大革命时代,像他这样聪明、有才华的青年人有无数的机会在公共事务中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王政复辟时期,他的野心受到扼制,才智得不到发挥,一度被否定的贵族血统和门阀仍是决定终身的砝码。于连蔑视贵族合法的权威,憎恶教会的虚伪卑鄙,鄙视资产阶级的“污秽财富”,对社会进行了绝望的反抗,成了“一个跟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扮演了“一个叛逆平民的悲惨角色”。他的斗争既远离人民,又缺乏明确目标,遭到失败是必然。这种反抗在受到统治阶级抬举时,又会转化为与统治阶级的妥协。
    妥协性基于他的反抗仅仅出于个人目的。当他看到主教可以拿到二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便一心想走教会的门路,装出一副虔信天主的样子,把对教会的憎恶深藏起来。当他和玛特尔的恋爱得到木尔侯爵的许可,他获得德·拉·伟业骑士的称号和陆军中尉头衔,拥有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时,他就开始向统治阶级妥协,幻想日后升迁司令,考虑怎样忠实地为主子服务。
    作者通过于连的矛盾性格和悲剧命运,揭示了小资产阶级在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地位和他们的普遍心理以及贵族阶级与小资产阶级之间的深刻矛盾。于连的反抗和遭到毁灭的悲剧正是贵族阶级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和对小资产阶级的歧视、压制。所以,于连的悲剧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析组织结构理论及其发展。

    正确答案: 组织结构理论以组织结构为对象,研究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组织结构要素、组织模式选择以及组织结构与环境的关系,面向组织结构设计与机构建设的实践需要,解决组织设计、再造、变革与创新中的实际问题。
    组织结构理论随着组织管理的发展而发展,其理论应用在于从组织设计与建设出发,利用传统理论和现代组织结构理论,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类组织结构设计与方案实施问题。
    其理论发展内容大致有:
    传统组织结构理论;
    结构权变理论;
    制度化组织结构理论;
    组织生态理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析西方文论中“摹仿说”的线索及其得失

    正确答案: 一、文学源于摹仿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他认为“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而德谟克利特说:“在许多重要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左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得鸟学会了歌唱”,而语言是对自然声音的摹仿,音乐是风声的摹仿。摹仿并非单纯的艺术技巧,而是诗歌的起源。
    二、文学模仿真实性
    “理念式摹仿说”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世界的本源,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故此,艺术双倍地脱离真实,只能算“影子的影子”。在《理想国》卷十中,柏拉图以三种床为例阐述自己得观点:木匠所造之床依存于床之为床的“理念”,而画中床则摹仿了木匠所造之床。他给“摹仿真实的本体论定位低于被摹仿对象的定位”,艺术被看作是“属于游戏性质”的虚假。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徒弟,然而师徒俩“关于诗人应摹仿现实的性质以及这种模仿精神方面都存在这根本分歧”。亚里士多德肯定具体存在的事物是“第一实体”。例如柏拉图所言的“木匠所造之床”,从而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不仅如此,他进一步确定,艺术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还要真实,“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换言之,艺术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摹仿是文学原则
    亚理士多德说:“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他一步步发展,后来就有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摹仿是文学萌芽的最初动因,人类出于摹仿而开始文学创造。后来,摹仿由文学本质论发展到文学创作原则论,即从文学源于摹仿转变为文学要求摹仿,摹仿是否真实成为衡量文学优劣的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析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正确答案: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在阶级社会中,进步人士由于遭受剥削阶级的迫害而加深了以阶级社会和剥削阶级统治的本质的认识,激起对进步理想和真善美的追求,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性有质的飞跃,并获得创作的动力,最终写出优秀的作品。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正揭示了这一普遍的规律,其中既有对前人著述经验的总结,也有自己深切体会与认识。他说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还遭流放,故《离骚》,“盖自怨生也”,亦与此相通。由于宫刑之辱,其后所完成的《史记》在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虚伪,歌颂下层人民的淳朴善良,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历代史书望尘莫及。
    (3)“发愤著书”说实质是强调作家对社会现实须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为文应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敢于揭露和批判现实;而唐代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宋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对它的的继承和发展。
    (4)他对孔子作《春秋》的“寓义于事”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史记》历来被誉为“实录”之作,但并非没有思想倾向。他指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记述并非就事论事,而应从进步的思想出发作评价,褒贬是非,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使人受到教育。司马迁推崇孔子的《春秋》,但并不囿于儒家的成见。历来效忠封建王朝的学者说他:是非谬于圣人,还说《史记》是谤书,这正说明他能够从史实材料出发独立思考,揭露和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情被压迫人民,表现了进步的历史观和批判现实的文学的结合,这一点与他重视文学的讽谏传统是一致的。他把《诗》、《骚》的讽谏传统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当时正值辞赋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风盛行,因些他突出文学讽谏传统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5)司马迁在序中记述了他自己出身史官世家,祖先世代为周室太史,其你学问渊博,文化修养深厚,他自幼受其教诲,这无疑为他后来的事业打下根基。青年的游历和国家图书馆大量的阅读,为写作准备了丰富的资料和浓厚的生活体验,他立志实现其父遗愿,以孔子作《春秋》为榜样,进一步“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的《史记》实现了他的这一愿望与志向,对我们理解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和文学创作中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都有启迪意义。司马迁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