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文艺的大众化的内涵。”相关问题
  • 第1题:

    左联时期曾进行()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正确答案:

  • 第2题:

    “左联”的贡献是()。

    • A、提出了文艺大众化
    • B、扩大了无产阶级文艺阵地
    • C、密切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 D、传播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

    正确答案:A,B,C,D

  • 第3题:

    简述文艺的大众化的内涵。


    正确答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科学地阐释了文艺大众化问题,指出所谓大众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思想感情上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的文艺作品来,而不是象过去某些人所说的只限于语言和形式的通俗化。

  • 第4题:

    左联时期进行了几次“文艺大众化”讨论?主要收获是什么?


    正确答案: 第一次:1930年3—5月
    第二次:1931年11月—1932年6月
    第三次:1934年初关于大众语的讨论
    收获:1.认识了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性质、中心任务
    2.明白了大众化的根本在于作家深入生活,改造世界观。
    3.认识到要正确地利用旧形式和大众语

  • 第5题:

    “文协”提出了()、()的口号,组织战地访问团慰劳到部队、乡间,促进了文艺通向通俗化,大众化。


    正确答案: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 第6题:

    文艺大众化运动


    正确答案: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 第7题:

    问答题
    概述三十年代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正确答案: ①左联成立后,即成立大众文艺委员会,出版《大众文艺》半月刊,左翼文艺界普遍重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而各人理解又不尽一致,故有了关于文艺大众化的三次讨论。
    ②第一次讨论在1930年3月至5月间,由《大众文艺》编辑部出面组织,参加者有郭沫若、冯乃超、郑伯奇、鲁迅、蒋光慈、洪灵菲、冯雪峰、钱杏村、田汉等。主要讨论文学形式的大众化问题和文艺大众化之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本次讨论收获不大。
    ③第二次讨论在1932年,主要阵地是《文学月报》和《北斗》,主要有瞿秋白、茅盾、周扬、郑伯奇等参与,主要讨论怎样实现文艺大众化的问题,涉及到文学内容、形式的大众化及作家思想意识的改造问题。这是一次真正具有实质内容和意义的讨论。
    ④第三次讨论在1934年6月,主要围绕文言文、白话文和大众语及汉字拉丁化等问题展开讨论,有胡适、茅盾等参与。此次讨论,在保卫白话文,打击复古思潮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看,收获不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析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讨论的意义。

    正确答案: ①对“五四”以来创作中的“欧化”倾向有所警惕和批评;
    ②对传统文学形式开始注意批判地继承;
    ③提出向群众学习的口号,加强了文学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文艺复兴的内涵是什么?

    正确答案: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为了动摇封建统治和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在上层建筑领域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是其核心,借用复兴古典主义---古罗马古希腊的外衣,提倡人性、人权、人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一个()
    A

    革命文艺界的组织

    B

    大众化的群众组织

    C

    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D

    进步文艺界的组织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文艺的源和流的内涵。

    正确答案: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论及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时,指出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他用源和流的关系比喻社会生活与文艺作品的关系,说明文艺作品是第二性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这一观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解决文艺源泉问题的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名词解释题
    文艺大众化运动

    正确答案: 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左联”对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及其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左联”依据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需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左联”时期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和1931年至1932年的两次讨论着重于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群众学习的问题。1934年的讨论讨论了旧形式的采用,以及由反击复古主张而提出的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瞿秋白发表《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鲁迅发表《文艺的大众化》、《门外文谈》等文,就文艺的普及与提高,对旧文艺的批判继承革新创造、作家和群众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精辟的意见,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文艺大众化运动为文学走向大众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指导,促进大众文学的发展。

  • 第14题:

    1930年()月至()月间,《大众文艺》、《拓荒者》等刊物上展开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第()次讨论。


    正确答案:3;5;一

  • 第15题:

    简述文艺的源和流的内涵。


    正确答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论及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时,指出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他用源和流的关系比喻社会生活与文艺作品的关系,说明文艺作品是第二性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这一观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解决文艺源泉问题的结果。

  • 第16题:

    左联时期曾经举行过几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 A、两
    • B、三
    • C、四
    • D、五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简析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讨论的意义。


    正确答案: ①对“五四”以来创作中的“欧化”倾向有所警惕和批评;
    ②对传统文学形式开始注意批判地继承;
    ③提出向群众学习的口号,加强了文学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 第18题:

    填空题
    1930年()月至()月间,《大众文艺》、《拓荒者》等刊物上展开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第()次讨论。

    正确答案: 3,5,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左联成立后开展了多方面的文艺活动的是()。
    A

    广泛开展左翼文艺活动

    B

    加强理论建设

    C

    努力解决“文艺大众化”问题

    D

    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口号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左联”对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及其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左联”依据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需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左联”时期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和1931年至1932年的两次讨论着重于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群众学习的问题。1934年的讨论讨论了旧形式的采用,以及由反击复古主张而提出的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瞿秋白发表《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鲁迅发表《文艺的大众化》、《门外文谈》等文,就文艺的普及与提高,对旧文艺的批判继承革新创造、作家和群众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精辟的意见,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文艺大众化运动为文学走向大众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指导,促进大众文学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左联时期进行了几次“文艺大众化”讨论?主要收获是什么?

    正确答案: 第一次:1930年3—5月
    第二次:1931年11月—1932年6月
    第三次:1934年初关于大众语的讨论
    收获:1.认识了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性质、中心任务
    2.明白了大众化的根本在于作家深入生活,改造世界观。
    3.认识到要正确地利用旧形式和大众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文艺的大众化的内涵。

    正确答案: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科学地阐释了文艺大众化问题,指出所谓大众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思想感情上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的文艺作品来,而不是象过去某些人所说的只限于语言和形式的通俗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左联”的贡献是()。
    A

    提出了文艺大众化

    B

    扩大了无产阶级文艺阵地

    C

    密切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D

    传播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左联时期曾经举行过几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A

    B

    C

    D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