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学习迁移的理论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学习迁移理论。()


    参考答案:正确

  • 第2题:

    以下理论中,不属于学习迁移理论范畴的是()

    A. 同因素理论

    B. 激励推广理论

    C. 认知转换理论

    D. 行为迁移理论


    答案:D

  • 第3题:

    强调“一般原理的获得在学习迁移中有重要作用”的迁移理论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概括化理论

  • 第4题:

    强调特殊迁移的学习迁移理论包括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说
    D.学习迁移的产生式理论

    答案:B,D
    解析:
    形式训练说强调学习迁移是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官能提高了,学习者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都提高了,这是一般迁移。共同要素说认为两种情境相同的因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特殊迁移。概括说强调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这是一般迁移。学习迁移的产生式理论强调两种学习中产生式重叠的多寡影响迁移,这是特殊迁移。

  • 第5题:

    什么是一般迁移?什么是特殊迁移?分别阐述一种与之相关的学习迁移理论。


    答案:
    解析:
    (1) 一般迁移的概念一般迁移也叫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指原理、原则或态度的迁移,即一种学习可迁移到多种情境中。(2)特殊迁移的概念特殊迁移也叫具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3)形式训练说:强调一般迁移的学习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是古老的迁移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官能就是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这一观点认为,通过训练,官能得到发展,学习者在各种任务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提高了。因此这一理论阐释是一般迁移。(4)共同要素说:强调特殊迁移的学习迂移理论桑代克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两种训练机能之间有相同要素时,才可能发生迁移。当两种学习情境中相同的刺激一情境反应的联结越多,迁移就越多。因此这一理论强调的迁移是特殊迁移。 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的内容。这一部分涉及学习迁移的类型和学习迁移理论的内容,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需要将学习迁移的类型与各种学习迁移的实例以及学习迁移的理论联系起来,考虑这些学习迁移理论能够解释何种类型的学习迁移。

  • 第6题:

    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何启发意义?
    (1)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直接影响有意义学习,是有效迁移的最关键因素。认知结构的加强能促进新的学习与保持,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影响着迁移效果,主要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
    (3)利用认知结构变量促进学习迁移。奥苏伯尔认为:当学生认知结构不同或认知结构中不具备上述三个变量时,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去促进学习迁移。
    (4)启发意义: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揭示了学习迁移的内部主观条件,特别是先行组织者对迁移的影响,说明了概括性、包容性水平较高的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 第7题:

    ()阐述了迁移量与学习刺激、反应之间的数量关系。

    • A、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
    • B、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 C、产生式迁移理论
    • D、学习定势说

    正确答案:A

  • 第8题:

    简述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正确答案:学习迁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形式训练说,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及其训练价值,学习要想取得重大的迁移效果,必须经历痛苦的过程。这种理论对当今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⑵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要素,尤其是隐含在不同外在表现形式中的相同要素,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⑶经验概括说,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概括。这一理论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不同内容中所隐含的共同原理揭示出来,并使学生充分内化,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灵活有效地学习。
    ⑷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顿悟”突然发现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认为只有学习者发现一种学习中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将已掌握的这种关系应用到新的学习之中,迁移才能发生。这个理论启示教师,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表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隐含在深层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于其他的学习情境中。
    ⑸认知结构说,由奥苏贝尔提出,强调的是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他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分别是:认知结构的概括性、可辨别性和巩固性。

  • 第9题:

    学习迁移的条件和规律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学习迁移一般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并不是自动发生的,它要受某些条件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原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迁移的认知技能水平。
    奥苏伯尔将这些因素表述如下:
    第一,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迁移都要通过新旧学习中的经验进行分析进而概括出其共同的经验成分才能实现。因此,在进行迁移时,学习对象在客观上要有共同因素。
    第二,原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这里的迁移不是相同经验的迁移,而是概念原理的迁移,尤其是指下位学习的迁移。心理学的研究和实验表明,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
    第三,迁移的认知技能水平。迁移过程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认知技能即合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是否掌握,会影响迁移的实现。有时学习对象有共同因素,或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也比较高,可是学习者对新的学习内容却仍然不能实现迁移,原因是学习者虽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但没有掌握解决迁移中问题的认知技能。

  • 第10题:

    问答题
    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何启发意义?

    正确答案: (1)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直接影响有意义学习,是有效迁移的最关键因素。认知结构的加强能促进新的学习与保持,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影响着迁移效果,主要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
    (3)利用认知结构变量促进学习迁移。奥苏伯尔认为:当学生认知结构不同或认知结构中不具备上述三个变量时,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去促进学习迁移。
    (4)启发意义: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揭示了学习迁移的内部主观条件,特别是先行组织者对迁移的影响,说明了概括性、包容性水平较高的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  )。
    A

    形式训练迁移说        

    B

    同化学习迁移说

    C

    经验类化迁移说        

    D

    认知结构迁移说


    正确答案: A
    解析:
    形式训练迁移学说是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理论。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基本主张是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发展的结果。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

  • 第12题:

    单选题
    学习迁移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原理,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通过活动能概括出其共同原理。持这种观点的迁移理论被称为()
    A

    形式训练说

    B

    相同要素说

    C

    概括化理论

    D

    关系理论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13题:

    以下理论中,属于学习迁移理论范畴的是()

    A. 同因素理论

    B. 激励推广理论

    C. 认知转换理论

    D. 行为迁移理论


    正确答案:ABC

  • 第14题:

    自从有了学习活动以来,学习迁移的现象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请简答学习迁移理论中柯勒根据实验总结出的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自从有了学习活动以来,学习迁移的现象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各种学习理论都非常重视学习迁移问题。从理论上对迁移进行系统的解释和研究始于18世纪中叶,这之后,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对迁移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和解释,形成了众多的有关迁移的理论和解释。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代表人物是苛勒(W.Kohler)。苛勒在1919年所做的“小鸡(幼儿)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他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而幼儿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始终对黑色纸的刺激作出反应。他认为这结果证明是情景中的关系对迁移起了作用,而不是其中的相同要素,被试选择的不是刺激的绝对性质而是比较其相对关系(把在前一种情景中学会的关系即“食物总是在颜色较深的纸下面”迁移到后一种情景中,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反应)。.苛勒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即迁移的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是两种学习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二关系的理解和顿悟。其中后者比前者重要。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个体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苛勒认为,人们越能发现事物之间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与前几个迁移理论不同,关系转换说更加强调学习者个体的作用。苛勒对迁移的研究和贾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都认为对事物的内在组织的理解是迁移的基础,即理解力越强,对总的情境的知觉就越完善,概括化的可能性也越大。

  • 第15题:

    最早关于学习迁移的假说是( ),()迁移理论认为训练某种一般性思维技能是可以促进其在各种官能之间发生无条件、自动的迁移。桑代克是学习迁移理论( )的创始人,该理论重视学习情境因素对迁移产生的影响,认为两次学习产生迁移必须要有相同要素。学习迁移的( )认为共同要素只是发生迁移的前提,但产生迁移的关键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该理论更加强调了作为学习者在学习迁移中的认知的能动作用。学习迁移理论的( )认为迁移发生的关键在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共同关系的“顿悟”,顿悟情境中的一切


    答案:A A C B F D E G H
    解析:

  • 第16题:

    依据学习迁移的理论,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促进学习的迁移:(1)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目的就是要在各种新条件下加以应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通过广泛的迁移去发展智力和才能。基本概念和原理概括化程度较高,又是一门学科各部分知识“相同因素”。因此,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和规律的教学上。(2)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同样的学习内容,如果编排得好,迁移的作用就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教学也能省时省力;如果编排不好,迁移的效果就小,而教师的努力也往往事倍功半。从迁移的角度上说,合理编排教材,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要具备科学、合理的逻辑关系,能体现出事物的各种内在联系。一体化是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要能整合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网络化是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清晰,要突出各种知识、技能的联络点,以利于学习迁移。(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学习内容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境最好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取那些与原理、原则的具体运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讲解和学习,使学生能脱离学习原理、原则的背景把握其实质,并能在遇到该原理、原则适用的背景时,准确地运用原理、原则去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即达到对原理、原则的去背景化,以防止学生对某一原理、原则的理解和运用的呆板化。因此,在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观察、实践原理和原则的应用,而教学中教师也应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生动的教学语言、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增加感性认识。(4)传授与训练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习者在原有学习过程中能否形成一种有组织的、恰当的思考方式或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也是影响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认知策略反映的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一般带有很高的概括性,在应用时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学生一些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促进学习的迁移。(5)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定势使人们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倾向性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对学习和解决新课题既有积极作用(正迁移),又有消极作用(负迁移)。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同类课题的方法,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养成对问题认真分析的态度,根据问题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解决方法,防止定势的干扰。研究发现,当新的学习任务与先前任务不是同类或者是需要灵活变通的相似任务时,定势就产生了干扰作用。陆钦斯著名的“量水实验”证明了这一现象。在实验中,对第一组学生给予警告:“不要盲目进行”;而对第二组学生则无警告。在解决新课题时,第一组学生因为受到警告的影响,就采取了随机应变的态度,根据不同课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而第二组学生则受到定势的消极影响,仍然采用先前的方式。这个实验表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可能由于定势的影响引起正迁移或负迁移。然而,教师的暗示或指导,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心理状态既是一种具有综合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复合体,又是具有动力特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对学习迁移有重要影响,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干扰作用。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待学习既有满腔的热情和信心,又有适当的焦虑和思维活动的紧张度。这样,在学习中会有助于迁移的实现。相反,就会出现负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增加学校的吸引力,使学生形成关于学校和学习的积极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避免不良情绪、不良反应等消极心态,以便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促进迁移的方法还有许多,例如布卢姆提出“为掌握而学习”,认为前面的学习要达到80%~90%的正确率,才能开始新的学习。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有利于迁移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努力探索和充分利用各种方法,真正做到为迁移而教,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 第17题: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


    答案:对
    解析:
    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布鲁纳认为,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迁移就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负迁移则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错误地用于新事例。奥苏贝尔在意义语言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

  • 第18题:

    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迁移说
    • B、同化学习迁移说
    • C、经验类化迁移说
    • D、认知结构迁移说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产生式迁移理论证实了()

    • A、学习可以自动迁移,而不必有学习者的有意、注意
    • B、熟练的基本技能可以自动迁移
    • C、桑代克的共同的“S——R”成分可以导致迁移
    • D、策略学习可以自动迁移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认知结构的特点
    学习的策略和水平

  • 第21题:

    学习迁移理论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学习设计有什么启示?


    正确答案:学习迁移的理论主要有相同要素理论、概括化理论和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等。相同要素理论(theory of identical elements)是由桑代克在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到新的学习中去。而且,迁移的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寡。也就说,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程度越高;相同要素越少,迁移的程度越低。因此,如果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而没有考虑如果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不相同时学习成果如何进行迁移的问题。
    概括化理论是由贾德提出来的。这个理论认为,只有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贾德倾向于把两个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的重要性减到最低程度,而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原则和概括性的迁移,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和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贾德做过一个水中打靶的实验,就是这个实验产生了他的概括化理论。他将儿童分成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一组被试先教授光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另一组则只进行练习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然后调整水中目标的深度,发现学过折射原理的一组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贾德认为接受了折射原理的那一组之所以得到较好的成绩,是因为他们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能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
    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学习者如果能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对原理概括得越好,在新情境中的学习迁移效果就越好,教学环境设计不需要与工作环境相一致。概括化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教学方法上注意如何概括,如何思维,就会增加正迁移出现的可能性。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奥苏伯尔(根据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或同化论)发展而来的。他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学习。学习者认知结构特征不同,其学习的迁移程度也不同。认知结构特征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一般用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固性等三个维度表示。可利用性是指在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观念原理。可辨别性是指新知识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度。稳固性是指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研究表明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围越广的知识越有助于同化新知识、即越有助于促进迁移。此外原有知识巩固程度越高,可分辨度越高,就越有助于迁移。
    心理学家按照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将认知领域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又被分为两个亚类:一类通过练习,其运用可以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很少或不需要受意识控制,称为“智慧技能”,另一类一般是受意识控制,其运用很难达到自动化程度,称为“认知策略”。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陈述性知识在人的大脑中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并贮存的,其层次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新知识的获得。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能较好地解释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其一般迁移模式相比于传统迁移模式更能体现人类学习的特点,该迁移理论已被证明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与教学理论。根据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应塑造或使学习者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以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

  • 第22题:

    单选题
    ()阐述了迁移量与学习刺激、反应之间的数量关系。
    A

    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

    B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C

    产生式迁移理论

    D

    学习定势说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学习迁移的理论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德国沃尔夫—官能心理学的形式训练说;
    (2)美国桑代克和武德沃斯—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
    相同要素说: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斯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单独心理机能的改善,未必能使其他通常所谓有同一名称的那些机能的能力得到改善,也可能会损害它”。学习中训练某一种官能,未必能使它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而任何一种官能的改善也只限于一定的活动范围。
    (3)美国贾德—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强调概括在迁移中的重要性)
    (4)苛勒实验—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迁移的实质是顿悟)
    关系转换说: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认为是概括化理论的继续与发展。他们并不否认学习依赖于学习原理的迁移,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则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5)美国奥苏伯尔—认知派的认知结构说;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