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儒家强调革命性
B、儒家反对“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
C、孔子是中国道统最重要的一个传人
D、儒家不强调革命性
E、儒家支持“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
第1题:
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针对齐景公问()。
第2题:
翻译: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第3题:
解释括号里的词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4题:
强调治国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维护行政组织的等级秩序看作是国家行政管理重要原则的是()
第5题:
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四德说。
第6题: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7题: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 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第8题:
《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孔子()
第9题:
第10题: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子不为行,卽将疏戚无倫,贵贱无义,长幼无序;五纪六位,將何以为别乎?”中“六位”是指()。
第14题:
给下列古文加标点,并说明黑体字意义,在句中作用或用法。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第15题:
翻译:从“仁者爱人”到“仁政”、“民本”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第16题: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第17题: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是孔子坚持的。
第18题:
《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第19题: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第20题:
第21题:
德
仁
孝
政
第22题:
第23题:
儒家主张“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法家主张“厚商重罚”、“以刑去刑”
儒家认为“有治人,无治法”,法家认为“法者,国之权衡”
儒家提出“法先王,顺人情”,法家提出“不法古,不修今”
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法家强调“尚法而不尚贤,不用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