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开始试验,1978年技术成型,1981年向全国大面积推广的榆林沙区造林技术是“飞播造林技术”,这项技术获得1978年的科学大会奖。()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题目
1974年开始试验,1978年技术成型,1981年向全国大面积推广的榆林沙区造林技术是“飞播造林技术”,这项技术获得1978年的科学大会奖。()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相似考题
更多“1974年开始试验,1978年技术成型,1981年向全国大面积推广的榆林沙区造林技术是“飞播造林技术”,这项技术获得1978年的科学大会奖。()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造林地清理技术。


    正确答案:造林地的清理,是翻耕土壤前清理造林地上的杂灌木,杂草,竹类或采伐剩余的一道工序,清理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并为整地,造林及幼林抚育管理创造便利条件。造林地的清理方式,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等三种。清理方式一般可随造林地的植被类型和覆盖度,造林方式,清理方法及经济条件的不同分别选用。造林地的清理方法有1.割除清理。2.火烧清理。3.化学药剂处理。

  • 第2题:

    叙述插干造林技术。


    正确答案:是利用树木的粗枝、幼树树干和苗干等直接插在造林地上,使它生长成林的一种造林方法。一般采用2—4年生的苗干和粗枝,直径2—8厘米,多采用0.5—3.5米。插干造林要掌握填湿土、深埋、踩实、少露头的栽植要领。即要求坑挖深,底土翻松,栽植时先填湿土,然后深埋,踩实,最后在基部培虚土。在风蚀沙地,宜深埋不露;易被沙埋是,插干宜长,地上外露部分也可留长些。

  • 第3题:

    叙述手工穴播造林操作技术?


    正确答案:具体的做法是:在经过整地的造林地上按设计的株行距开挖播种穴,穴径一般33厘米见方,深25厘米左右。拣净穴内石块、草根、挖出的土地要打碎填回穴内,先填入上层的湿润肥沃土,播大粒种子填到距地面7厘米左右,播小粒种子填到与地面平,整平踩实后,将种子均匀的播在穴内,小粒种子可适当集中,以利幼苗出土。大粒种子可分散点播,并横放穴中,便于生根发芽出土。播种大轻踩穴面适当镇压。

  • 第4题:

    叙述插条造林技术。


    正确答案:一般用1—2年生枝条或苗干,但生根力强的树种,如柳树也可用2—3年生的枝条。插穗采自中,壮年的优良母树,最好是由根部萌发的枝条。抽穗长度要求40—50厘米。干旱沙地宜深插,抽穗可长些;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可浅插,抽穗可短些。为了增加抗旱能力,提高插条造林成活率,在造林前对抽穗可进行浸水处理。插条造林深度,因插穗长度和造林地的土壤水分条件而异。常绿树种的扦插深度可达插穗长度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以上;落叶树种的深度,在土壤水分较好的造林地上地面以上可留5—10厘米;在较干旱地区要全部插入土中,而在盐碱性土壤上插条时,应适当多露,以防盐碱水浸泡插穗的上切口。

  • 第5题:

    叙述埋鞭造林技术


    正确答案:竹类的地下茎又称竹鞭,利用竹鞭在土壤中蔓延,每年由抽笋成竹,竹类地下茎造林,即移鞭造林,只移竹鞭,不带竹竿。利用地下茎繁殖,首先要选择2—3年母竹,但毛竹以3—5年生母竹繁殖力强。挖取竹鞭时,不能撕裂竹鞭和损伤边芽,多留根、带宿土,竹鞭长1—1.5米。切口要平滑。栽时将竹鞭平放穴内,覆土略高地面,压实并覆草,每亩40—50穴,4—5穴为一组,组内距1米,梅花形,组距6—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