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收集与被害人、被害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并主动联系被害人、被害单位,以帮助删帖、“沉底”为由,向被害人索取财物属于侮辱、诽谤他人违法有害信息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题目
上网收集与被害人、被害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并主动联系被害人、被害单位,以帮助删帖、“沉底”为由,向被害人索取财物属于侮辱、诽谤他人违法有害信息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相似考题
更多“上网收集与被害人、被害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并主动联系被害人、被害单位,以帮助删帖、“沉底”为由,向被害人索取财物属于侮辱、诽谤他人违法有害信息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有关公诉案件被害人的诉讼权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被害人有参加法庭调查权

    B、被害人有获得保护权

    C、被害人不能拒绝辩护律师向其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

    D、被害人有获得语言文字帮助的权利


    参考答案:C

  • 第2题:

    关于被害人陈述的收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被害人在受到犯罪行为侵害后,会向有关机关提出控告,有关机关应当依法接受并依法处

    B.对同一案件的数名被害人一起询问

    C.接受控告的工作人员具有向提出控告的被害人说明其法律责任的义务

    D.在侦查期间,应当对提出控告的被害人提供人身保护,以确保其安全


    正确答案:B

  • 第3题: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1年)

    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甲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C.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存在介入因素时因果关系的判断。 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是:行为产生的危险被现实化,行为就是结果的原因。当行为和结果之间介入其他因素时,如果介入因素与最终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程度高,则可以隔断前行为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介入因素与最终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程度低,则仍然是前行为引发了结果,介入因素不隔断因果关系。在被害人的行为作为介入因素的情况下,如果犯罪人实施的行为导致被害人不得或者几乎必然实施介入行为的,或者被害人实施的介入行为具有通常性的,即使该介入行为具有高度危险,也不隔断犯罪人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A项与B项就属于此种情形。如果被害人介入了对结果有决定作用的异常行为,则不能将结果归责于犯罪人的行为。D项属于该种情形,毁容并不通常引起自杀。在介入第三者行为的情况下,如果犯罪人实施危险行为后,通常乃至必然介入第三者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应当肯定犯罪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C项属于此种情形。故ABC项正确,不当选;D项错误,当选。

  • 第4题:

    以下关于诽镑罪和侮辱罪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 )
    A.散布虚假消息,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造成了严重后果的,构成诽谤罪
    B.所有的诽谤罪和侮辱罪都是亲告罪,若被害人不愿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公安机 关不得主动追究
    C.行为人侮辱被害人后又恐吓其不许报案,被害人心中恐惧不敢报案,若其亲友报案 则有关机关也应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
    D.诽谤罪不能以暴力形式实施,但是侮辱罪可以


    答案:C,D
    解析:
    C、D
    考点:侮辱罪和诽谤罪的认定
    讲解:关于A项。《刑法》第246条规定的诽镑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因 此,A项的说法错误。
    关于B项。《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镑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 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所以并非所有的侮辱罪和诽镑罪 都是亲告罪。因此,B项的说法错误。
    关于C项。《刑法》第98条规定:“本法所称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因此, C项的说法正确。
    关于D项。诽镑罪与侮辱罪所侵犯的客体,都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进行,而诽镑则必须是捏造事实;(2)侮辱含暴力侮辱行 为,而诽镑则不使用暴力手段;(3)侮辱往往是当着被害人的面进行的,诽镑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因此,D项的说法正确。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D。

  • 第5题:

    下列情况中,属于结果加重犯的是(  )。
    A.盗窃他人财物,引起被害人自杀
    B.侮辱、诽谤他人,致使被害人自杀
    C.非法拘禁他人,致其死亡
    D.虐待老父,致使其死亡


    答案:C,D
    解析:
    结果加重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刑法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刑法对其规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选项A、B均无法律依据,选项C可参见《刑法》第238条第2款,选项D可参见《刑法》第260条第2款。

  • 第6题:

    下列行为应认定为抢劫罪一罪的有( )。

    A.甲持刀拦路抢劫,杀死被害人后取走其财物
    B.乙将仇人杀死后,顺手拿走其身上的3 000元现金
    C.丙在抢劫财物之后,为防止被害人报案,将其杀死
    D.丁在抢劫过程中,为压制被害人的反抗,杀死被害人后取走其财物

    答案:A,D
    解析:
    当抢劫罪中出现杀人的行为时,如何区分抢劫与故意杀人的罪数问题,关键是要看杀人行为是基于什么目的并发生在什么时候。如果是出于杀人目的,而后产生取财的目的的,则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的数罪并罚;如果是通过杀人来进行抢劫或者在抢劫过程中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则以抢劫罪一罪论处;如果是在抢劫行为完成之后杀人灭口的,则应该以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因此,本题应选择选项A、D。

  • 第7题:

    上网收集与被害人、被害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并主动联系被害人、被害单位,以帮助删帖、“沉底”为由,向被害人索取财物的,属于利用信息网络实施敲诈勒索犯罪。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下列表述中,符合抢劫罪特征的是()。

    • A、以威胁、要挟方法迫使被害人事后交付数额较大财物的
    • B、趁被害人昏迷之机,公然拿走数额较大财物的
    • C、以威胁方法当场索取财物,否则事后将对其暴力殴打
    • D、用药将被害人迷倒,拿走其财物

    正确答案:D

  • 第9题:

    实施抢夺公私财物行为,构成抢夺罪,同时造成被害人死亡等后果,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0题:

    自诉案件中,有权提起自诉的主体是()

    • A、被害人
    • B、被害人死亡的,被害人的近亲属提起自诉
    • C、被害人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有权提起自诉
    • D、被害人的单位

    正确答案:A,B,C

  • 第11题:

    询问被害人的地点可以在被害人的所在单位或者被害人的住处进行。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2题:

    判断题
    询问被害人的地点可以在被害人的所在单位或者被害人的住处进行。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关于敲诈勒索罪的威胁与抢劫罪的威胁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威胁的内容不同。抢劫罪的威胁只是对被害人的人身健康或生命;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则比抢劫罪广泛,除对被害人的健康与生命威胁外,还有毁坏财物的威胁和揭发隐私的威胁等等 B.威胁的目的不同。抢劫罪的目的是为了索取财物;而敲诈勒索罪的目的不限于钱财 C.威胁的方式不同。抢劫罪只能面对被害人进行直接威胁;而敲诈勒索罪可以面对被害人直接进行,也可以不面对被害人进行威胁 D.威胁的强度不同。抢劫罪直接以暴力进行威胁,敲诈勒索罪不限于用暴力的形式


    正确答案:ACD
    敲诈勒索罪的威胁方法和抢劫罪的胁迫方法有类似之处,又都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 的,二者的区别在于:(1)前者的威胁既可以当面实施,也可以不'-3面实施,后者的威胁是"-3面直接对 被害人实施的;(2)前者的威胁的内容既可以是当场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以后的某一个时间实现的,后 者威胁的内容只能是当场可以实现的;(3)前者既可以是当场取得财物,也可以在以后的某一个时间取 得财物,后者只能是当场取得财物。B项错误在于,敲诈勒索罪的目的也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同样限于钱财。

  • 第14题:

    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辩护律师可以直接向被害人收集与案件有关的材料。()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 第15题:

    以下关于徘谤罪和侮辱罪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 )
    A.散布虚假消息,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造成了严重后果的,构成诽谤罪
    B.所有的诽傍罪和侮辱罪都是亲告罪,若被害人不愿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公安机关不得主动追究
    C.行为人侮辱被害人后又恐吓其不许报案,被害人心中恐惧不敢报案,若其亲友报案 则有关机关也应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
    D.诽谤罪不能以暴力形式实施,但是侮辱罪可以


    答案:C,D
    解析:
    C、D
    考点:侮辱罪和诽谤罪的认定
    讲解:关于A项。《刑法》第246条规定的诽镑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因 此,A项的说法错误。
    关于B项。《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 诽镑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 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所以并非所有的侮辱罪和诽谤罪 都是亲告罪。因此,B项的说法错误。
    关于C项。《刑法》第98条规定:“本法所称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因此, C项的说法正确。
    关于D项。诽镑罪与侮辱罪所侵犯的客体,都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进行,而诽镑则必须是捏造事实;⑴侮辱含暴力侮辱行 为,而诽镑则不使用暴力手段;(3)侮辱往往是当着被害人的面进行的,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因此,D项的说法正确。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D。

  • 第16题: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甲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C: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答案:D
    解析:
    【考点】因果关系【详解】A选项甲将被害人的衣服点燃,被害人必然会采取灭火措施,由此导致的伤亡结果,是与甲的行为存在因果关系的,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B选项中,被害人进房间去救婴儿,是乙的放火行为必然会导致的行为,因此造成的伤亡与乙的放火行为有因果关系,B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C选项中,在高速公路上,车速都比较快,将人推下车的行为将会导致被害人被压死,因此丙的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存在着因果关系,C选项是正确的;丁毁坏被害人的面容的行为并不必然会导致被害人的自杀,这种情形属于被害人自己的行为导致的死亡结果的发生,D选项认为被害人的死亡与丁的行为有因果关系是错误的。

  • 第17题:

    下列情况不属于结果加重犯的有()。
    A.侮辱他人导致他人自杀死亡 B.故意伤害致使被害人死亡
    C.强奸妇女致使被害妇女死亡 D.抢劫他人财物致使被害人死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果加重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刑法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刑法对其规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结果加重犯的基本构成特征包括:(1)行为人所实施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必须客观地引发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2)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或者加重结果,必须通过刑法明文规定的方式,成为依附于基本犯罪构成要件而存在的特定犯罪的有机组成部分;(3)行为人对于所实施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及其所引起的加重结果均有犯意。从本题四个选项来看,BCD项均符合结果加重犯的三个构成要件,属于结果加重犯;而A项虽然符合结果加重犯的第一个构成要件,但不符合后两个构成要件,因而不属于结果加重犯。

  • 第18题:

    上网收集与被害人、被害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并主动联系被害人、被害单位,以帮助删帖、“沉底”为由,向其索取财物的行为,构成()。

    • A、诈骗罪
    • B、敲诈勒索罪
    • C、侮辱罪
    • D、诽谤罪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下列行为构成抢劫罪的是()。

    • A、用要挟的方法,使被害人事后交付财务的行为
    • B、利用被害人自己熟睡的状态,将其财物拿走的行为
    • C、用麻醉的方法,使被害人丧失反抗能力,并当场抢走财物的行为
    • D、利用被害人自己醉酒的状态,将其财物拿走的行为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的预备行为( )。

    • A、为了犯罪,事先调查被害人行踪的行为
    • B、尾随被害人的行为
    • C、守候被害人的行为
    • D、着手实施某罪构成的实行行为

    正确答案:A,B,C

  • 第21题:

    甲为勒索财物绑架并杀害被害人乙,应当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2题:

    关于敲诈勒索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以实施暴力或者毁坏财物、名誉为要挟,造成被害人精神上的恐惧,并被迫事后交出财物的,应以敲诈勒索罪论处
    • B、利用被害人年幼将其哄骗到外地,但并未限制人身自由,同时谎称其被绑架向家属勒索财物的,不构成绑架罪,应以敲诈勒索罪论处
    • C、没有债权的事实基础,胁迫他人出具债券凭证的,应以敲诈勒索罪论处
    • D、设立赌博骗局,并向被骗的被害人胁迫索要赌债,迫使其交付财物的,应以敲诈勒索罪论处

    正确答案:A,B,C,D

  • 第23题:

    多选题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的预备行为( )。
    A

    为了犯罪,事先调查被害人行踪的行为

    B

    尾随被害人的行为

    C

    守候被害人的行为

    D

    着手实施某罪构成的实行行为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