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B.望得见树、看得见花
C.望得见村,看得见家
D.望得见水,看得见山
第1题:
第2题:
“看得见”与“说得”、“说不得”的“得”有什么不同?具体分析“说得”的结构。
“看得见”是肯定形式的组合式述补结构,得是中置的助词。“说得”“说不得”的得则是动词。“说得”实际上应该分析为“说得得”。前一个“得”是助词,和“看得见”的“得”相当。后一个“得”是充任补语的动词,和”看得见“里的”见“相当。只是因为两个”得“语音形式相同,所以把助词”得”略去了。
略
第3题:
城镇建设,要体现()的观念。
第4题: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但是,当前存在一些过于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动城镇化建设,不尊重市场规律,盲目扩张工业园区,“被城市化”、“造城运动”的现象。从乡村变为乡镇,小桥流水不见了;从瓦房变成了楼房,邻居不见了。这样的城镇化抹杀了记忆,割裂了传统,背离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原始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结合材料,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在推动“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建设中如何用好权力。
第5题: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宏观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防止过度商业化造成千城一面、审美疲劳;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城镇化如何才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8分)
第6题:
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
第7题:
“得”属动词后缀的是().
第8题:
对开放曲线填充颜色,结果是()
第9题: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第10题:
看得多
看得见
拿得动
分得清
第11题:
看得见山水
记得住乡愁
留得住乡情
玩得高兴
吃得开心
第12题:
填不进
填得进却不可见
填得进也看得见
填充后,修改默认设置才看得见
第13题:
第14题:
全面小康的“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习近平的下列讲话支持上述论断的有()。
第15题:
物质就是看得见的东西。
第16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原始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当前,过于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动城镇化建设,而不尊重市场规律,盲目扩张工业园区,“被城市化”、“造城运动”时有出现。从乡村变为乡镇,小桥流水不见了;从瓦房变成了楼房,邻居不见了。这样的城镇化抹杀了记忆,割裂了传统,背离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结合材料,运用“政府权力行使的环节”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推动“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场面城镇化建设?
第17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经济活动要()。
第18题:
《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时大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把“相望”解释成()才符合词义的社会性。
第19题:
舆情报告是看得见的成果。
第20题:
完全依靠“看得见的手”调节
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调节
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对立起来
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
第21题: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第22题:
第23题:
相距近,可以望得见
随处可见
彼此望得见
递相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