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多: 卒: (2)将这段文字中“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其含义。 (3)本段选文的观点是什么 (4)本段选文运用了哪种论证法 举例分析。 (5)本段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

题目
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多:
卒:
(2)将这段文字中“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其含义。
(3)本段选文的观点是什么
(4)本段选文运用了哪种论证法 举例分析。
(5)本段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分析其效果。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多:夸耀。卒:尽,遍布。 (2)“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粮仓之中吗?”事物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大小。
(3)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反对自我夸耀。
(4)类比论证法。从修辞角度说,因用比喻类比,也可称为比喻论证法。如以“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类比“中国之在海内”,以“毫末之在马体”类比人与万物的关系,结论是一切皆微不足道,不必自我夸耀。
(5)反诘,如“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用疑问形式表达肯定判断,增强气势。比喻,“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更多“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逆:

    就:

    滋:

    淫辞:


    正确答案:
    逆:事先转移。  就:接近。  滋:增多。  淫辞:夸大失实的邪说。

  • 第2题: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逐客的危害:损害了秦国自己,增强了敌国的实力。

  • 第3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J加点字的含义。

    考课:

    放:

    榜:


    正确答案:
    秀:吐穗开花。  考课:考核地方官吏的政绩以定升降。  放:免。  榜:张贴。

  • 第4题:

    阅读《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袭:

    盥栉:


    正确答案:
    袭:熏染。  盥栉:洗脸梳头。

  • 第5题:

    阅读曹操《短歌行》中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当:
    (2)这段文字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答案:
    解析:
    (1)当:对着。 (2)成功地采用了比兴手法。以朝露喻人生短暂,比喻自己忧愁的连绵不绝。

  • 第6题: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概括这段文字的层次大意?


    正确答案: 第一层次,揭示新法招致怨谤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
    第二层次,借盘庚东迁之事表明王安石坚持变法,绝不改悔的决心。

  • 第7题:

    阅读《氓》中的一段诗句,回答问题: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诗句译成现代汉语。


    正确答案: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夙:早。
    兴:起来。
    寐:睡。
    言既遂矣:是说你的目的达到了,就对我粗暴起来了。言:句首语助词。遂:达到。

  • 第8题:

    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写出其中一个比喻及其比喻意义?


    正确答案: 以“别离的笙箫”比喻环境和心境的“悄悄”。

  • 第9题: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这篇文章属于何种体裁?


    正确答案: 这篇文章属于书信体驳论问。

  • 第10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 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请问宝钗为什么要审问黛玉?答:因为在行酒令时,黛玉一时着急竟引用了《牡丹亭》和《西厢记》里的话。宝钗“教导”黛玉不要被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黛玉自知有错,虚心接受了宝钗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导。

  • 第11题:

    问答题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文中驳斥了怎样的论点?

    正确答案: 驳斥了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新法招致怨谤的观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解释下这段文字中划线字的含义。

    正确答案: 原:推本求原,推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暗:

    穿:


    正确答案:
    暗:晦暗。  穿:磨穿。

  • 第14题:

    阅读《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这段选文在全文结构中属于哪一部分?


    正确答案:
    结尾,作者对马伶的论赞。

  • 第15题: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在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哪些实行王道仁政的主要措施?


    正确答案:
    富而教民。首先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发展经济,解决百姓吃饭问题,植桑养畜,使民以时,“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然后再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礼义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通过实行仁政,最终达到统一天下。

  • 第16题:

    阅读钱钟书《论快乐》中的一段,然后回答 33~35 小题。

    第 33 题 从上面一段文字看来,作者所论证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
    快乐由精神决定。

  • 第17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原:
    (2)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原:推究本源。 (2)开宗明义,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一个王朝的兴衰,重在人为。

  • 第18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解释下这段文字中划线字的含义。


    正确答案: 原:推本求原,推究。

  • 第19题: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文中驳斥了怎样的论点?


    正确答案: 驳斥了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新法招致怨谤的观点。

  • 第20题:

    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沉默”体现出怎样的感情和心情?


    正确答案: 体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亲切和心情的依依难舍。

  • 第21题:

    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正确答案: 借景物抒情、借比喻抒情。

  • 第22题:

    问答题
    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A 概括这段文字的主旨和三个层次的大意。B说明这段文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C 这里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概括这段文字的层次大意?

    正确答案: 第一层次,揭示新法招致怨谤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
    第二层次,借盘庚东迁之事表明王安石坚持变法,绝不改悔的决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这篇文章属于何种体裁?

    正确答案: 这篇文章属于书信体驳论问。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