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材料1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费尔巴哈说:“自然并不让自己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于人的。恰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到我们身体内来一般。” 材料3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地程度上发展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原理,回答: 材料1坚持的是何种认识路线?
第3题:
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第4题: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病,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阳明的“良知”内涵是()
第5题:
下列各句中“其”字是代词的是()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12题:
孔子
孟子
庄子
荀子
第13题:
“故知者之举事也,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出自荀子的()。
第14题:
《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要善于钻研,不可一味空想的一段话是()
第15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为什么略写“他植者”种树的马虎态度,而详写其“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态度?
第16题:
下列主张属于先验论的有()。
第17题:
(材料 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 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 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 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第18题: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19题:
《仲尼篇》
《天论篇》
《衰公篇》
第20题:
禹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第21题:
第22题:
孔子主张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孟子主张有“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
柏拉图认为知识来自不死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康德认为思维范畴是先验的认识形式
费尔巴哈认为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