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关于神经齐射理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是由冯?贝克西提出 B.可以对5 00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C.对于5 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D.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题目
以下关于神经齐射理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是由冯?贝克西提出
B.可以对5 00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C.对于5 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D.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相似考题
更多“以下关于神经齐射理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下关于代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A
    本题考查代理的相关知识点,需逐项判断。代理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是一种民事行为。代理人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可以在代理权限范围内独立地为意思表示,但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并不由代理人承担,而是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因此,A项表述不正确,为正确答案。

  • 第2题:

    听觉的基本理论中位置理论包括( )

    A.频率理论
    B.共鸣理论
    C.行波理论
    D.神经齐射理论

    答案:B,C
    解析:
    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也叫位置理论。贝克西发展 了赫尔姆霍茨共鸣理论的合理部分提出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

  • 第3题:

    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这是哪种听觉理论的观点?( )

    A.频率理论
    B.行波理论
    C.共鸣理论
    D.神经齐射理论

    答案:A
    解析:
    频率理论,是在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又译为拉瑟福德)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如果声音刺激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该理论难以解释入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 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行波理论又叫新的位置理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接近蜗底,这样人耳就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辨。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神经齐射理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 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和声音频率是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 第4题:

    关于听觉的神经齐射理论的正确描述有(  )

    A.该理论由韦弗尔提出
    B.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C.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频率高的声音单独作出反应,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D.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答案:A,B,C,D
    解析:
    韦弗尔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以下时,听觉神经个别纤维的反应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反应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 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当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 第5题:

    (  )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A.听觉频率理论
    B.听觉共鸣理论
    C.听觉行波理论
    D.听觉神经齐射理论

    答案:A
    解析:
    频率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不相符合的。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 第6题:

    比较频率理论、共鸣理论、行波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
    解析:
    这些(1)频率理论的基本观点频率理论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德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毛细胞发放的神经冲动的量少。如果声音刺激的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毛细胞发放的神经冲动的量就多。频率理论难以解释入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 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然而入耳却能够接受超过1 000 Hz以上的声音。(2)共鸣理论的基本观点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他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声音刺激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了高低不同的音调。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不同部位神经纤维的长度对辨别音调的作用。短纤维振动,听起来是高音,长纤维振动,听起来是低音。共鸣理论的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的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3)行波理论的基本观点20世纪40年代,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 von Bekesy)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说的合理成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项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这样,人耳就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 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 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4)神经齐射理论的基本观点20世纪40年代末,韦弗尔( Wever)提出了神经齐射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 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反应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反应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映频率较高的声音。韦弗尔指出,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 000 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5)四种理论的比较①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的比较这两种理论都是以声波在耳蜗基底膜不同部位引起振动为音频编码的,因而都是位置理论。不同的是,共鸣理论强调基底膜不同部位的纤毛长度作为编码依据,行波理论强调声音是依据基底膜不同部位上被激起最大活动的地点来编码的。②频率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的比较频率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都以声波引发的振动频率的大小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不同的是,频率理论所指的频率是入耳基底膜的振动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所指的频率是神经纤维的振动频率,而且强调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③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与频率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的联系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适用于1 000 Hz以上的高频音的编码,频率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适用于5 000 Hz以下的低频音的编码,1 000-5 000 Hz之间的声音则由两种机制共同起作用。理论并不矛盾,它们反映了听觉系统的复杂性,听觉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不同的刺激,为人提供精确的感觉经验。

  • 第7题:

    以下关于组织设计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组织设计理论有动态与静态之分
    B. 组织结构设计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
    C. 逻辑上组织理论应该包括组织设计理论
    D. 组织设计理论又被称为广义的组织理论

    答案:D
    解析:
    A项,组织设计理论被分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动态组织设计理论是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包容关系;B项,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C项,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在外延上是不等的,从逻辑上说,组织理论应该包括组织设计理论;D项,组织设计理论被称作为狭义的组织理论或小组织理论,它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

  • 第8题:

    以下关于英美法系法律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贯彻理性主义
    • B、体现演绎思维方式
    • C、重视从理论上形成制度再由制度适用于实际的过程
    • D、注重从实际上升为理论的制度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D

  • 第9题:

    ()适合解释5000Hz以上的高频。

    • A、频率理论
    • B、共鸣理论
    • C、新位置理论
    • D、神经齐射理论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多选题
    关于声音频率分析的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其典型代表是()
    A

    共鸣理论

    B

    行波论

    C

    排放论

    D

    ABC理论

    E

    神经齐射论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关于波浪理论,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数浪方法

    B

    波浪理论中隐含有道氏理论的思想

    C

    波浪理论起源于美国

    D

    波浪理论认为,成交量与波浪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正确答案: A
    解析: 波浪理论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形态、比例和时间,没有考虑成交量。

  • 第12题:

    单选题
    ()适合解释5000Hz以上的高频。
    A

    频率理论

    B

    共鸣理论

    C

    新位置理论

    D

    神经齐射理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关于双因素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双因素理论是由麦克里兰提出的
    B:双因素理论又称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C: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需要层次理论中的高层次需要
    D:具备了激励因素可以令员工满意,不具备就会招致员工的不满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双因素理论的相关内容.双因素理论是由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相当于需要层次理论中的高层次需要.具备了激励因素可以令员工满意,不具备这些因素也不会招致员工的不满.

  • 第14题:

    强调声音频率的分析取决于基底膜行波的最大振幅所在部位的理论是( )

    A.频率理论
    B.行波理论
    C.神经齐射理论
    D.共鸣理论

    答案:B
    解析:
    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声波频率越低,最大振幅所在部位越靠近蜗顶;声波频率越高,其最大振幅所在部位越靠近蜗底镫骨底板。

  • 第15题:

    下列有关听觉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

    A.频率理论强调基底膜不同部位的神经纤维的长度对辨别音调的作用
    B.共鸣理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 HZ时,听神经的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C.行波理论认为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入耳因而得以实现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D.神经齐射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震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答案:C
    解析:
    选项A是对共鸣理论的描述;选项B是对神经齐射理论的描述;选项D是对频率理论的描述。

  • 第16题:

    能够对1000Hz以下频率声音的分析进行合理解释的理论是

    A.频率理论
    B.共鸣理论
    C.行波理论
    D.神经齐射理论

    答案:A,D
    解析:
    频率理论只能解释人耳对1 000Hz以下声音的频率分析,因为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 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神经齐射理论是对频率理论的修正,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该理论的提出者韦弗尔指出,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 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行波理论和共鸣理论都属于位置理论,强调不同位置对不同声音频率的敏感性不同,这两种理论对于低于500Hz以下的声音频率的分析无法解释,因为当声音频率低于500Hz时,它在基底膜各个部位引起了相同的运动。

  • 第17题:

    当声音频率大于5000Hz时,(  )是唯一可行的理论解释

    A.频率理论
    B.共鸣理论
    C.行波理论
    D.神经齐射理论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听觉理论和它们的适用范围的理解和掌握。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16000赫兹。这么大的频率范围,单一的听觉理论是无法很好地解释的。按照频率从低到高,适用的理论分别为:①频率理论:该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频率与声音的振动频率相同。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因此该理论可以解释1000赫兹以下的声音的产生机制。②神经齐射理论:该理论认为,虽然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反应频率,无法对高频率的声音编码,但是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③行波理论:该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之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但行波理论也不能解释5000赫兹以上的声音的产生机制。④位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不同的声音引起不同部位上最大振动。当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故本题的答案为B。

  • 第18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西在听觉研究中以其精细的大量数据和模拟实验提出了(  )

    A.行波学说
    B.共振假说
    C.齐射原理
    D.位置理论

    答案:A
    解析:
    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西提出了行波学说。

  • 第19题:

    关于痛觉有许多理论,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强度理论、模式理论、专一性理论、()理论和神经生物学理论。

    • A、频率
    • B、位置
    • C、齐射
    • D、闸门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关于声音频率分析的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其典型代表是()

    • A、共鸣理论
    • B、行波论
    • C、排放论
    • D、ABC理论
    • E、神经齐射论

    正确答案:B,C

  • 第21题:

    以下关于毒蕈毒素分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精神型
    • B、胃肠炎型
    • C、溶血型
    • D、心脏衰竭型
    • E、肝肾损伤型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单选题
    以下关于组织设计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组织设计理论有动态与静态之分

    B

    组织结构设计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

    C

    逻辑上组织理论应该包括组织设计理论

    D

    组织设计理论又被称为广义的组织理论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组织设计理论被分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动态组织设计理论是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包容关系;B项,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C项,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在外延上是不等的,从逻辑上说,组织理论应该包括组织设计理论。D项,组织设计理论被称为狭义的组织理论或小组织理论,它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

  • 第23题:

    单选题
    关于痛觉有许多理论,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强度理论、模式理论、专一性理论、()理论和神经生物学理论。
    A

    频率

    B

    位置

    C

    齐射

    D

    闸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