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简述经验课程或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⑴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
⑵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
⑶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⑷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略
第2题:
简述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特征。
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
在相互适应取向看来:
①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作出改变。
②课程知识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实践者(教师)所创造的课程知识与专家所创造的课程知识同等重要。不论课程是在哪里创造出来的,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不断作出调整。不断调整以求相互适应,是课程知识的一个基本特征。
③课程变革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不论是否与预期目标一致,都是课程变革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④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课程方案的“消费者”,为了使预定课程方案适合具体实践情境的需要,教师理应对之进行改变,这是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
⑤相互适应取向的研究重心不是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而是把握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所以它既包括量化研究,也包括质的研究。
略
第3题:
简述整合的课程的基本特征。
(1)考虑反映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的问题。
(2)具有中心经验,并从中心经验出发整合相关的知识。
(3)让儿童围绕中心经验发展和使用知识。
(4)在整合的活动中让儿童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5)儿童参与课程设计过程,使儿童自己发现问题和形成学习的关注点,成为课程设计的积极组成部分。
略
第4题:
简述课程领导具有的基本特征。
第5题:
简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第6题:
简述学校德育隐性课程的特点。
第7题:
简述隐性课程及其对学生影响的特点。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简述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特征。
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
①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是情境化的、人格化的。
②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种“人格的建构”。外部设计的课程是教师用于创生课程的一个资源,具体情境的课程知识是经由教师和学生深思熟虑的审议活动而获得的。
③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课程变革包含“真正的重构”:人的思维、感情、价值观都必须变革,而不只是变革课程内容和资料。
④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教师连同其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
⑤课程创生取向的研究目的在于把握教师与学生从事课程创生过程的真实情况,而不同教育情境中的课程创生情况是迥异的,研究者更倚重“质的研究”,对个案性的“深度访谈法”倍加青睐。
略
第14题:
简述隐性课程研究的流变。
一是,传统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来源于揭示学校班级生活的社会关系结构的隐性信息)。
二是,批判课程理论的隐性课程观(来源于揭示学校知识的内容和形式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
略
第15题:
简述课程编制过程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16题:
简述人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第17题:
简述隐性课程的开发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18题:
简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