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主张知识的形式是头脑里固有的;孟子认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桕拉图认为认识是对神秘理念的回忆。上述观点属于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题目
康德主张知识的形式是头脑里固有的;孟子认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桕拉图认为认识是对神秘理念的回忆。上述观点属于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认识论。
【正确分析】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否认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认识看作是对精神自身的认识。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人脑先天固有的,主观自生的,如题目中康德和孟子的观点。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来自“神的启示”或“绝对观念”,如题目中柏拉图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干扰分析】A选项康德、孟子和柏拉图的观点都是可知论。B选项题干讨论的是唯物主义思想。D选项主观唯心主义是康德和孟子的观点,不全面。因此,ABD选项错误。
更多“康德主张知识的形式是头脑里固有的;孟子认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桕拉图认为认识是对神秘理念的回忆。上述观点属于 ”相关问题
  • 第1题: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答案:B
    解析:
    此主张体现了内发论的观点,选自《孟子?尽心上》,是孟子提出的主张。

  • 第2题:

    材料1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费尔巴哈说:“自然并不让自己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于人的。恰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到我们身体内来一般。”          材料3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地程度上发展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原理,回答: 材料1坚持的是何种认识路线?


    正确答案:材料1中中国古代哲人提出的“生而知之”、“良知”、“良能”的思想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表现形式,坚持的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 第3题:

    ()提出来的主张“良能、良知、良心”。

    • A、孟子
    • B、孔子
    • C、荀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A

  • 第4题: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病,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阳明的“良知”内涵是()

    • A、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
    • B、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 C、努力去掉人欲,做到知行合一
    • D、进学则在致知,明白道德之善

    正确答案:A

  • 第5题:

    孟子的“性善论”和“良知良能”分别讲的是道德潜能和智能潜能。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下列主张属于先验论的有()。

    • A、孔子主张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 B、孟子主张有“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
    • C、柏拉图认为知识来自不死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 D、康德认为思维范畴是先验的认识形式
    • E、费尔巴哈认为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生而知之(孔子)
    • B、不虑而知(孟子)
    • C、不行而知(老子)
    •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正确答案:A,B,C

  • 第8题:

    判断题
    孟子的“性善论”和“良知良能”分别讲的是道德潜能和智能潜能。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提出来的主张“良能、良知、良心”。
    A

    孟子

    B

    孔子

    C

    荀子

    D

    老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材料1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费尔巴哈说:“自然并不让自己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于人的。恰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到我们身体内来一般。” 材料3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地程度上发展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原理,回答: 材料2与材料3在认识论上有何种区别?

    正确答案: 材料2的观点属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其特点是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仅仅就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引入认识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材料3强调在人与自然的改造和被改造、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中,人既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自己的认识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孔子的认识观点是()
    A

    生而知之

    B

    学而知之

    C

    困而知之

    D

    困而不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2015山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A

    孔子

    B

    孟子

    C

    庄子

    D

    荀子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3题:

    以下哪个概念不是孟子提出的()。

    • A、良心
    • B、良知
    • C、良好
    • D、良能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下列选项中,哪些不属于学习的态度()

    • A、生而知之
    • B、学而不知
    • C、困而不学
    • D、不学而能

    正确答案:A,C

  • 第15题:

    “良能、良知、良心”这是()提出来的主张。

    • A、荀子
    • B、孔子
    • C、孟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孔子的认识观点是()

    • A、生而知之
    • B、学而知之
    • C、困而知之
    • D、困而不学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康德主张知识的形式是头脑里固有的;孟子认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柏拉图认为认识是对神秘理念的回忆。上述观点属于()

    • A、不可知论的观点
    • B、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C、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D、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材料 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 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 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 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正确答案: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第19题:

    问答题
    材料1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费尔巴哈说:“自然并不让自己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于人的。恰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到我们身体内来一般。”          材料3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地程度上发展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原理,回答: 材料1坚持的是何种认识路线?

    正确答案: 材料1中中国古代哲人提出的“生而知之”、“良知”、“良能”的思想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表现形式,坚持的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良能、良知、良心”这是()提出来的主张。
    A

    荀子

    B

    孔子

    C

    孟子

    D

    老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康德主张知识的形式是头脑里固有的;孟子认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柏拉图认为认识是对神秘理念的回忆。上述观点属于()
    A

    不可知论的观点

    B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下列主张属于先验论的有()。
    A

    孔子主张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B

    孟子主张有“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

    C

    柏拉图认为知识来自不死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D

    康德认为思维范畴是先验的认识形式

    E

    费尔巴哈认为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材料 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 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 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 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